分享

黔西北独特的杨泗庙

 宜昌石头书屋 2024-01-28 发布于湖北

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平浪宫

织金双堰塘杨泗将军庙

  

  江南水乡常见的庙宇——杨泗将军庙出现在黔西北这片土地上令人讶异。

  翻遍了史志,仅见于《大定府志》的一段话为:“杨泗将军庙在五龙桥上,雍正十三年建,今废。又杨泗将军祠水府亭在七星桥东,乾隆二十一年,知县董朱英建。”这两处杨泗将军庙祠早已灰飞烟灭,而现存于织金县城东南双堰塘边的一处杨泗将军庙,史志上虽没有记载,但在历经约一百八十年风雨后,如今依旧安然站立,仍在日夜俯视着双堰塘的漪澜。

  小时候常在双堰塘边嬉戏,有时天太热还跳到深不见底的塘里去游泳,师长们会一阵惊呼,叫赶快上来,不要被塘中蛟龙掠了去。但有人又说,不怕,有杨泗将军保佑着的。这个杨泗将军是谁?大人小孩都说是北宋杨家将中的杨四郎。杨四郎为什么会跑到水边来驻扎了?我一直怀疑是大人们错了。最近看了一些资料,才搞清楚这个杨四郎不是《杨家将演义》中说的北宋失落在番邦为驸马的杨四郎,而是南宋在湖南起义,拥众二十余万,巨舟千艘,屡败官兵的“大圣大王”杨幺。近编《毕节地区苗族百年实录》在《黔西铁盔苗族》一章里有了这样的话:“他们的祖先居住在洞庭湖边。南宋初年,中央王朝派岳飞率军进剿杨幺,他们的祖先为躲避战争,领着本支人,分批进入贵州。”

  杨幺是何许人?史书早有记载:(?—1135)名太,南宋农民起义领袖。南宋鼎州龙阳(今湖南汉寿)人。南宋初,钟相起义,杨幺为首领之一。钟相死后,杨幺与夏诚、黄佐、周伦等率其余部,利用河湖港汊,设立水寨,坚持战斗。朝廷诏李纲为荆湖南路宣抚使,程昌寓为鼎澧路镇抚使,会兵进讨,俱不能胜。高宗绍兴三年(1133)夏,杨幺被推为总首领,自称“大圣大王”,并立钟相次子钟义为太子。其势力范围东起岳州,西迄鼎澧,北达公安,南至潭州界内。其军春夏耕耘,秋冬攻战,水陆并举,所在辖区内实行“均贫富,等贵践”的主张,无税赋差科,无官司法令,田蚕兴旺。绍兴四年(1134年)八月,宋廷以岳飞为谭州制置使。五年三月,诏张浚视师潭州。是时,杨幺已拥众20余万,巨舟千艘,并制“飞黄腾达舟”,以轮激水驱动,有很强的水战优势。岳飞采取“剿抚兼施”的策略,促使杨幺内部分化。六月,黄佐、杨钦等先后投降,杨幺大寨处于孤立无援之境。岳飞又伐君山之木,结为巨筏,以稻草浮于水面缠住杨军巨舟水轮,遂破义军。杨幺军败后投水未死,为岳飞部将牛皋所获牺牲。

  杨幺在那个社会提出并履行的主张,很受老百姓欢迎,他得到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老百姓就立庙祀奉他。为了避讳朝廷,而又能敬仰农民起义领袖,人们不把供奉祭祀杨幺修建的庙宇名为“杨幺庙”或“杨太庙”,而是名为“杨泗将军庙”或“杨泗庙”,取杨幺在起义军首领中年龄最小,排行在钟相、夏诚、周伦之后,为老四之意。为了表示他投湖未死,而视之为水神,便在“四”字左边加上三点水,这就是“杨泗”的来历了。因此,供奉杨幺的庙就叫“杨泗庙”或“杨泗将军庙”了。昔时的杨泗将军庙遍布于湖南湖北各地,洞庭湖滨。后来,杨泗将军被逐渐奉为民船业、漕帮的祖师爷、保护神。人们还编出杨幺的生日为阴历六月初六日,旧时湖南湖北各地有做杨泗会的习俗,每逢六月六杨泗将军生日,各地做会场面很热闹。而在其他省修建的杨泗将军庙,往往成为船业会馆,但很少见。

  据查证有关资料,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杨泗将军庙应该是位于河南省淅川县城外40多公里的荆紫关古建筑一条街中的平浪宫。平浪宫位于荆紫关南街东侧面,始建于清代。该宫坐东向西,面对丹江。取名“平浪宫”,取“风平浪静”之意。当年荆紫关是一个水陆码头,商贸极盛时期,船帮在这里组建了船帮会,要有会所,就修建了“平浪宫”,成为了船帮会馆,于是船工们就有了集会之地,娱乐之所。

  平浪宫内供奉的神灵便是杨泗将军,此宫的建筑有大门楼、中宫、后宫及配房数间,另有钟鼓楼各一座。大门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硬山式建筑。灰瓦顶,门楣上方嵌大理石匾额,书“平浪宫”三字。门南侧面题“风平”,北侧面题“浪静”。大门楼两侧各开一道边门,边门外侧面是钟楼和鼓楼,为四解攒尖顶,三重檐,木结构,灰色瓦,砖雕花脊,顶部安有宝珠和塔刹,钟鼓二楼分别书“风调”、“雨顺”。额枋上有雕花,梁架做工精细,结构完好。中殿面阔、进深各三间,硬山式建筑,正脊和垂脊上有砖雕图案,左右山脊各竖钢叉,各嵌字样,南为“万古”,北为“千秋”。中宫南侧有三间耳房。后宫进深各三间,造型和中宫大致相同。南北两侧各建有相同的耳房二间。在中宫和后宫之间两侧,另建有道房七间。该宫造型优美,式样别致,四周有围墙环绕。

  杨泗将军庙之所以说罕见,是对不是杨幺起义地的其他地区而言。黔西北地区可知的仅建过三座杨泗将军庙,有两座见《大定府志》,有一座史志上没有记载,而有记载的两座早已荡然无存,在《大定府志》成书的清道光二十九年前早已毁。仅存一座就是现在还保存较完好待修缮的织金杨泗将军庙。《大定府志》记载的杨泗将军庙一座在毕节县城外五龙桥上(即现在的五龙桥),一座在七星桥东(即现在的毕节与赫章交界的七星关)。而织金现存的杨泗将军庙《大定府志》、道光二十七年的《平远州志》及《织金县志》上都没有记载,说明在《大定府志》和《平远州志》成书的年代它还没有修建。《织金县志》成书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也没有记载,这就不知道是何原因了。

  无论是志书记载或没有记载的三座杨泗将军庙,都是建在水边,我们从志书中还可以探知某些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信息。从建毕节杨泗将军庙的年代看,当时毕节城居川滇之喉,是几省交通要道,商业很发达,带来了文化的发达。据《大定府志》记载,清朝初中叶,这小县城里已是寺庙林立。而一般除了常见的文庙武庙和城隍庙外,其他寺庙几乎都是会馆。但在湖南湖北以外,很少看见杨泗将军庙,之所以在毕节县城出现像这样罕见的庙宇,足以证明全国商贾聚集毕节之多和此地当年商业之发达,而且毕节正处于一个历史上的发达时期。而又从《大定府志》中的另一段文字:“响水从此流去,下流至大定。形家言水宜徐不宜疾,明季建桥以锁之。”这段话中有“水宜徐不宜疾”;还有一段话言:“其水源发于龙洞中,自城北隅,瀑叠三下,走成东,逼南隍,左折,顺留直下。”这些文字说明了当时倒天河水很急,而生态良好,水源充足,河流四季不断。水既然流得急,不免会有伤人之事,于是便建此庙以镇水,保佑平安。中华传统习俗是一个泛神习俗,各地有各地的神灵,湖广人到此地做官或经商,当然要打上他们的标记,这就建起了杨泗将军庙来。可惜不知何故,此庙建于雍正十三年(1735),到《大定府志》成书的道光二十九年(1849)早“已废”,看来不足百年。

  现存于织金的杨泗将军庙是《大定府志》、《平远州志》和《织金县志》中没有记载的。此庙建在织金县城关,县城的东南面,双堰塘西岸,坐西向东,临水而建。庙是一座木结构的悬山式建筑,和一般民居没有多大区别,但民居不像这样临水而立。双堰塘是两个塘,中间有田畴相隔,是织金风景名胜之一的“双潭对镜”,双堰塘南岸临水有文昌阁,经多次修缮如今还保存完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点。西南两岸的文昌阁建筑群和杨泗将军庙把双堰围起来,无风的晴日,明月的夜晚,两所古建筑倒映在塘中,构成一幅静谧、和谐、优美的图画。

  织金县城的杨泗将军庙经过历年多次维修,基本保留了原貌。在织金城的庙宇中,它可能是最小的了,用当时的经济水平去看,修建这所小庙宇所付出的费用仅是一个中等收入家庭就可承受,也说明了此庙是由民间集资修建,而集资者应为中下收入水平的老百姓。杨泗将军庙的容颜比起相间不过数十米的南岸文昌阁来,显得有几分寒碜。同样,织金杨泗将军庙也是历史信息的一个聚集点,那时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而这所小庙又与湖广有关,说明了在当时已有湖广人不远万里来到织金,他们在这里安家落户,但经济条件并不好,仅能修建这样一所大家聚集的地方。后来,杨泗将军庙因地势和其他原因,一直没有扩建,又改变了供奉的神灵,直到后来变成了老弱病残者临时的栖身之所。但无论如何变更,总是有人住的,所以到如今,这所小庙还保留了原样。

  织金的杨泗将军庙是目前黔西北唯一的一所同类庙宇,因此,它是罕见的,它记录了一些待考的信息,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保护和研究。经国家批准,杨泗将军庙已列为织金众多的国家级文物保护之一。(作者单位:毕节地区政协工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