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类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译:茅鹿门说“人生活在世上,应该多做一点救人济世的事情,这样的话,被救济的人就会对我非常感激,感入肝脾。我们能够得到人家这样的感激之心是多么的幸运的啊!”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广州香山书院楹联) 译:诸君到这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学习知识,学写文章,有一技之长?这样就算读书的种子了吗?对于我来说,我来这的目的也就是学习忠恕之道,不过就是想学会怎样更好的孝顺父母、尽忠于国家、尊敬兄长和交朋友而已,以期成为一个君子。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译:什么是最高的品行?答曰:最高的品行就是行中庸之道。怎样的人叫做大人(应该和“君子”同意)?答曰:大人就是行事小心谨慎,不说大话,敢于以行为证明自己的言行思想。 ○凛(lin)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刘忠介《人谱》六条) 翻译:谨慎的对待一个人时的空闲生活,从而体会孤独时的感受;体察自己心中升起的念头,从而觉察出微妙的变化;郑重自己的外表威仪,从而稳定自己的使命;注重基本的伦理道德,从而巩固道德修养;具备多种品行,从而考核自己的德行;多做善行,多向好的看齐,改正自己的过错,从而使自己努力达到圣人的境界。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译:观察天地万物的变化,学习圣贤严以律己的工夫。 ●存养类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译:自己有什么长处、好处,要懂得掩饰,不要锋芒毕露,这是包容别人,培育道德以养自己深厚德行的方法;别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短处,我们也要懂得帮人家掩饰,不要到处接人之短(即要多看人家长处),这也是增大自己忠厚的品德以养成自己宽大胸怀的方法。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译:用谦虚来培养自己的心胸,用道德来培养自己的行为,用仁义来对待天下万物,用规律、思想来做为后代的表率。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译:我们经常产生欲望,一但被欲望所迷,我们就会头脑迷糊、神志不清,从而容易犯错;怒气一但产生,而且怒气一但发生了偏差、太偏激了就会犯罪。 ○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译:刘直斋说:“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必须要忍耐得了烦恼与痛苦,忍耐得了惊吓与害怕,这样之后才能成功。”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译:少有欲望信就会清静,心中有自己的信仰(主宰)就会显得谦虚。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译:心不会被外界的事物所左右才是真正的心静;心不能被外界的学说所充满才是真正的虚怀若谷。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译:与人交谈应该少言多听;闲居、面对突发事件应该从容,思考、做事、说话应该谨慎、严谨;生活简单、刻苦、有规律。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译:慎重的保持我们清净的心念,那么心就会安定下来,不受外物所染。收敛脾气,就能够心平气和。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译:大凡光明磊落伟大人格和节操都是从艰苦的坏境中磨练出来的;凡是治国平天下的韬略都是从小心谨慎中锻炼出来的。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译:谦虚退让是保身的第一方法,从容稳重是处世的第一方法,包容是待人的第一方法,恬静淡泊是养心的第一方法。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译:刘念台说:“涵养(指有宽阔的胸怀,懂道理明事理知进退)的培养就在于一个“缓”字,不管言语还是行为都是。”(缓即是从容,凡是能够从容地对待,能够静心想一想,就能培养涵养)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译:应对事情、接待人与物,如果常常觉得心中有种从容闲暇的感觉时,这时才能看出你的涵养。(对上一句的解释) ○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译:刘念台说:“容易欢喜、容易发怒,轻易的说话、行动,这只是一种浮躁的表现,这种表现的坏处不小。”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 译:吕新吾说:“'心平气和’四个字,也只有那种真有涵养的人才能做到,关键在于平下心中之火。” ○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译:陈榕门说:“平定心中之火的方法,不外乎用理智来控制欲望。理智战胜了,自然就心平气和了。”(对上一句的解释)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译:一个人呆着的时候要超脱,和人交往的时候要和蔼。没事时心要清净,有事情的时候要果断。理想实现的时候要淡泊,失意的时候要平静安定。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译:人的脾气切忌不能太盛,心切忌自满,才华切忌外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译:粗心大意,性格急躁的人将会一事无成。而心平气和的人,才会事事顺意。(千祥骈集:各种好的因缘都聚集过来,我以为是事事顺意之意。) ○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偾(fen,第四声,意思是跌倒),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译:处在繁华的地方、面对顽固愚钝的人、正当事事不顺、要处理各种繁复的事情的时候是最好培养安定平和的情怀的时候。但如果这是太偏激愤怒的话,不但没有好处,而且事情最后会做不好,别人会对我最后会产生怨恨,我最后也将一事无成,这可以说是愚钝到了极点。反之,如果能忍耐的过去,就会有无限受用的好处。 ○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舛谬戾,可胜言哉? 译:一个人如果气量狭小又急躁的话,就容易冲动,一冲动就会粗心大一,不顾一切,一不顾一切就容易神志不清,被怒气冲昏头脑,行为言语就会不正常,荒谬无常,种种坏处怎么能够说得清啊!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ji第四声)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译:用和气来接待人,那么不正常的恶气就会消灭。用正气来对待事物,那么不正常的氛围就会消除。用正大刚直之气来处理事情,那么怀疑害怕的心理就释然。用清静之气来养身,那些虚假的幻想就不会产生。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谿(xi)刻当矫之以浑厚。 译:轻浮就应该用稳重来改正,浮躁就应该用踏实来改正,气量狭小就应该宽广包容来改正,冲动急躁就应该用平和舒缓来改正,刚愎暴躁就要用温和柔顺来改正,肤浅就要用深刻来改正,刻薄苛刻就要用淳朴来改正。(所谓改正,就是应该朝改正的方向努力。) ○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译:尹和靖说:“不论多大的祸,都是因为片刻的不能忍耐而发生,所以说不能不谨慎的对待我们所面对的事情。”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译:面对顺境或者逆境时每个人的态度怎样,就要看个人的胸怀了;面对喜事或者生气的事该怎么处理,就要看个人的涵养了。 ●持躬类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译:用大智若愚的心态来保有自己的聪明睿智;用谦虚忍让来保持高尚的德行。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译:太富贵就容易产生怨恨,是太傲慢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原因;才能外露就容易遭到灭身灾祸,因为容易遭到别人的嫉妒;名声名望太高就容易遭到别人的诽谤;乐极就容易生悲。 ○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译:因为一般人见到利益就容易思考欠缺,态度傲慢就会考虑不周,所以我们都应该常常持有一个畏惧之心,做事之前都应该退一步想想,这样才能免于灾祸。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倖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译:人生最不幸的是,偶尔的一次说错话却没有遭到灾难;偶尔的一次失算,而事情却侥幸成功了;偶尔的一次放纵、任性却有小利收获。因为这样很容易产生侥幸心理,而以后就会把这种侥幸的事看得很平常,再发生的这种事的时候就满不在意。然而莫大的灾难就是从这种侥幸之事中慢慢发生的。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译:多学一分退让的品德,在生活中就会多得一份方便。现在太耽于享受,那么以后的福泽就会少一分。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译:不懂的自重的人就会遭遇耻辱,(不自重,所以别人也不会尊重自己,耻辱就会随之而来);不懂的畏惧的人容易遭到灾难,(无所畏惧就容易冲动,就容易不顾后果,这样灾难自然会来)。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译:一个人盖世的功劳也会因为骄傲而抹灭,(一骄傲就会瞧不起人,不尊重别人,一但犯错就会遭人排挤,身败名裂);一个人就算犯了弥天大罪,如果真心忏悔的话,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他真心忏悔就说明他愿意赎罪,良心未泯。着就足以原谅他。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根做人。 译:对于世间万物我们应该要有宽容之心,可以包容洁净善良,也应该能容污秽恶人。而做人就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要急功近利。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译:事情到到了非常顺利的时候就要停下来想一想,有没有纰漏,往往事极必反,非常顺利的地方也是不顺利的起点。说话说到非常爽快舒适时就要停下来,不能再说下去了,再说下去往往会犯错。 ○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译:灾祸过失的到来,没有不是从快意顺心之时发生的(一时快意就容易什么都答应,不计后果,也容易逞一时之勇,从而中下灾祸得种子),所以君子在志向得到满足时就会有忧虑,从而考虑的更周全,在遇到喜事时会有畏惧,以检查是否有纰漏。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译:物忌讳太美丽,事情忌讳做的太完美,而人切忌太强盛(即聪明才华不要太外露,让人觉得不可一世,要谦虚忍让,给别人留点面子)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译:极力向前走的人,前边的路就会越来越窄;时不时向后看的人他的眼界就会更开阔。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译:在花繁柳密的极盛之时还能拨开繁华,不被繁华迷惑,这才是一个人的真正的品德与能力;在狂风暴雨的极恶环境中还能屹立不倒,那才是真正的踏实。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译:一个人在变故突然来临时,应该安静地守住自己内心信念,而不应该急躁妄动。就算一点解救的办法也没有也不怕,因为能守住自己的信念,保持自己的节操,就算事情不能改变,但是自己的心还是清白的,是清白的终有昭雪的时候,否则必然会身败名裂,这不是处理变故的方法。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译:每一步都想领先的人,一定会有人把他挤下去(人外有人);事事都想成功的人,一定会有给他挫折,让他失败。(事实上这种占先争胜的人活着也好累,因为他们害怕失败,不能面对挫折,这是很不幸的,所以要平常心对待事物。)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译:能够知足就是最大的平安、快乐。多言、喜说人是非就容易招到莫大的灾祸。 ○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译:做事要态度恭敬,对自己的要求要重,接待别人要和蔼,自己的心思要正,对于道的寻求要勇猛精进。朋友选择要能够相互促进德行的,改正自己的过错要完整、完备。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译:度量应该像海一样能容纳万物,像春天一般化育万物;对待自己应该如玉一样洁净,冰一般清新;胸怀就要像逛和风一样宽广,月亮一样清明;气概就要如泰山一样雄浑。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译:心思不要妄动,不要轻易地采取行动,不轻易地说话(谨慎自己的言行),这些都是君子用来保持自己内心真诚的方法;在内不欺骗自己的良心,对外不欺骗别人,在上不欺骗苍天,这些都是君子在孤独时谨慎的表现。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译:要用艰苦的环境来磨砺自己的心志,而内心情怀却要快乐(安贫乐道,以道为乐,不意外物为转移),气度要恢弘,言行却要谨慎。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译:心思念头以光明忠厚为第一,容貌以正直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单郑重真诚为第一。一生当中没有一件事不可以告诉别人,这才是真正的快意。 ○书有末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译:书有我没有读过的,但事却没有一件事不能告诉别人的。(勤学,做事光明磊落)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译:聪明的人切忌太明察秋毫(人至清则无友,要给人留以情面);节操要严肃公正,但不能太激烈。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译:用人情来宽恕别人,用理智道理来约束自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译: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那么就能够完善友情;用监督别人的心来监督自己,这样就能少犯过错。 ○唐荆川云:“须要刻刻检点自家病痛,盖所恶于人许多病痛处,若真知反己,则色色有之也。” 译:唐荆川说:“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检点自己的短处、过失,大概我们所讨厌的别人的短处、过失,若果反省自身,在自己身上找的话,那么这些短处、过失我们每一个都有。”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译:交朋友贵在淡,止息诽谤的最好方法是不要去理那些流言,监督自己的最好方法是对自己尖刻点,抵御侮辱的最好方法是向别人示弱。 ○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 译:凡事都应该多想一想,这样才会发现一些被忽略了的问题。 ○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译:怒气应该尽力消除,不要将怒气带到工作中;过错要仔细谨慎的检点,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巨大的损失。(其实这里有很多是说要仔细小心,否则会产生很大的损失。并不是真的就有这么严重,只是告诫我们做事时要尽量小心谨慎,做到万无一失,而一些无关大雅的过失还是无所谓的)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译:事情不能做得太绝,要留有余地;话也不能说得太死,要留下思考的余地。 ○胡文定公云:“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验。邵康节诗云:'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亲切有味。” 译:胡文定公说:“我们最好不要要求事事都顺意,常有一些事情不顺意才好。如果一但事事都顺意了,那么不顺意的事就要出现了。这个道理屡试不爽,邵康节说:'好花看到半开时。’这句话是最贴切有味的了。”(在这个世上没有人是事事顺意的,如果有谁是事事顺意的话,那么就说明这件事是别人故意安排的,就一定会有更大的危险存在,所以当遇到事事顺意时要停下来想想,是不是被人利用了?) ○精细者,无苛察之心。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译:精细的人不会有苛刻繁琐的心,光明磊落的人也不会有肤浅、语言露骨的毛病。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译:知识面不广就要多加考虑,威信不足就会经常发怒,信誉不足就会啰啰嗦嗦,以使你相信。 ○足恭伪态,礼之贼也。苛察歧疑,智之贼也。 译:恭敬过头、态度虚伪,这都会危害礼仪;苛刻繁琐、多疑,这将有害于智慧。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译:凡事从容点就可以避免后悔(从容就可以考虑得更加全面),懂得退让就可以避免灾祸。 ●敦品类 ○敦诗书,尚气节,慎取与,谨威仪,此惜名也。竞标榜,邀权贵,务矫激,习模棱,此市名也。惜名者,静而休。市名者,躁而拙。辱身丧名,莫不由此。求名适所以坏名,名岂可市哉! 译:推崇《诗经》《尚书》,崇尚正义节操,谨慎的对待取得与施舍,这些都是珍惜名节的行为;相互竞争攀比,迎合权贵,致力于急功近利的事,只知道一些模棱两可的事,这些就是在买名声。珍惜名节的人心态平静而道德美善;买卖名声的人急躁而且拙劣。辱身丧名,就是从市名开始的。求名之心太急切就容易败坏名声,名声怎么能买卖呢? ●处事类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译:处理难处理的事更应该宽心从容(这样就不会急迫,思考就能够周全),对待难相处的人就应该更加忠厚(对这种人越谦卑,她就越容易接受你),处理非常急的事更要放缓心态。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译:一定要有包容的心态,这样德行才会慢慢变得广大。一定要有非常的忍耐之心,事情才能够成功。 ○吕新吾云:“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须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盖群情多暗于远识,小人不便于私己,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 译:吕新吾说:“就算做天下的好事,也要衡量自己的品德,估计自己的能力,还有考虑形势,选择合适的人选,才能够成功。'专欲难成,众怒难犯’这八个字不单单是那些容易轻率行动,易动邪念的人应该慎重的,就算是那些具有至公无私之心,做正大光明的事情的人,也要调解人情,挑明事理,使大家信服,这样之后在采取行动才能成功,事情才会长久。大概是大众的情感才是远识的基础,这样小人就不利于满足自己的私利,如果群起而破坏之,就算有非常好的法律,这怎么能够成功?怎么能够长久?”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译:不懂装懂,这是最大的愚昧;无中生有,这众人就是没福气。 ○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译:闲暇的时候切忌得过且过(闲暇时应该多学一些东西,居安思危。如果得过且过,那么一旦遇到事情就会手足无措),繁忙的时候,一定不能使自己产生混乱。(以混乱就容易着急,一着急就易出错)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译:刘念台说:“一个有学问的人遇到事情却不能够应对,这就是心不能平静下来思考。世上只有炼心的方法(即使心平静,从容的方法),而没有炼事的方法。炼心的方法大概是要炼到心中无一事的境界吧(即心态平和,从容,没有什么事情可以使自己恐慌)。心不恐慌,那样才能处理任何事。这是修炼静心的最高境界。”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译:处理事情特别忌讳急躁,以及早就会使自己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自己都手足无措了,又怎么能够处理好事情呢??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译:评价一个人应该多从他的长处说,不能老是盯着人家的短处缺点。而做事的时候应该先考虑到这件事的弊端,然后才考虑它的好处。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译:没有私心的人很公平,很少考虑自己的人很光明正大。 ●接物类 ○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着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译:严格的守护自己的心以拒绝外面的诱惑,就要使心像一团烈火遇到什么都能够把它烧掉。以宽厚包容的心来对待周围的人,就好像春天的阳光一样,让每个人都感觉到你的温暖。 ○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戏谑,慎勿形言。结怨仇,招祸害,伤阴骘(音同“志”,阴鸷:阴德),皆由于此。 译:如果一件事关乎某个人的一生,纵然是你亲眼所见,也不要轻易的发表议论。如果有一句话会伤到我的长辈,虽然是闲谈、开玩笑,也要谨慎不乱说。结怨仇,招祸害,伤阴德,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译:要求自己应该从没有过失的地方找过失,这不但能够增进德行,而且能够避免忧虑、忧患;对待别人就应该从别人的过失中找到没有过失的地方,这不但能够保存自己忠厚的印象,也能够解除怨恨。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译:遇到事情只要能够保持镇定从容,就算遇到想乱丝一样繁复的事情,最后都能够找到头绪,处理好。对待别人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情虚伪、欺诈,就算遇到想山鬼一样狡猾的人,最后他都会佩服你,向你表达他的真诚之心。 ○公生明(光明的心态),诚生明,从容生明。 ○公生明者,不敝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这是对上一句的解释)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译:穷究天下的善辩的人,他们的共同点,也是关键点不在于多么能辨,而在于讷。推究天下的勇者,他们勇敢的原因不在于多么有勇气,而在于他们有一颗害怕的心。(讷:语言迟钝的样子。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种人看起来语言迟钝的样子,这却成就了他们的辩才,真因为讷,所以能够静心而不急躁,就能够细心观察,找出对方的漏洞,进而驳倒之。不在勇而在怯:心中有怯,故能静心思考全局,不会视士兵的生命为草芥,以智谋取胜,这才是大勇,而不是匹夫之勇。)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译:怎么样才能止息诽谤?答:“不去理它,不去辩护它。不辩护,诽谤自然消解。”怎么样才能制止怨恨?答:“不要去争辩,你不争辩,他自己就会去反省,就算他反省,事实摆在那,旁观者自然清楚谁是谁非。”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译:别人诽谤我,与其和他争辩,还不如包容这些留言(无辩)。别人侮辱我,与其提防别人,还不如用自己的德行感化侮辱我的人。 ○张梦复云:“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又云:“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此余数十年阅历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湾早耳。” 译:张梦复又说:“凡事最不要想着去占便宜。便宜是天下人都想占的,如果我一个人占了,天下的人都会怨恨与我。我没占,那这些怨恨就不会发生在我身上。一生没占便宜,其实是占尽了便宜(因为没有人会因为占便宜的事而对我产生怨恨,人人都对我好,这就是最大的便宜)这是我几十年的心得,希望大家都能够理解,不要忽视它。我一生不曾多受什么侮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转弯转得早。(即不占便宜) ○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译:容忍与退让,足以消除无穷的灾难。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译:心中要时刻保有仁义,交际要时刻记住忍让。 ○林退斋临终,子孙环跪请训。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译::林退斋临终的时候,子孙跪成一个圈请求遗训。林退斋说:“没有别的话,只有一句,就是你们要学习吃亏。“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译:负责难以担任的事,要有认真负责,但不能够有怨恨之气。和难以相处的人相处,要有智慧,但不能多嘴,啰嗦。 ○穷寇不可追也,遁辞(矛盾之辞,隐晦之辞)不可攻(深究、指责)也。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译:现增加再减少,那么恩惠就会变成仇恨,前功尽弃。先很宽松,最后要求很严格,就会约束不了下属,反而会招来怨恨。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译:善于树立威信的人,不轻易动怒;善于施加恩惠的人,不会轻易施恩。 ○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 译:翻译:快后的人,不要让别人以为你怕他,否则他会更嚣张。精明的人,不会是让人他自己没什么长处。 ○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 译:轻易许下的诺言,听者不应该相信,这是听人许诺的大戒。批评别人,态度越来越激烈,这是教人改过的大戒。 ○吕新吾云:“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译:吕新吾说:“一个人常有忏愧之心的话,就算他是小人,也会变成君子。一个人太过偏激的话,就算是君子最后也会沦为小人。”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译:一个故意去刺激,而不会动怒的人,如果不是具有非常大的肚量,就有一定是具有特殊动机(老谋深算)。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译:处理事情要留有余地,则被别人不能把话说得太死。 ○曲木恶绳,顽石恶攻。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译:弯曲的木头讨厌绳子,顽劣的石头讨厌被敲(曲木不能用绳子去测,顽石敲不碎),批评别人,教人改过向善的话,不能够不谨慎啊,否则会适得其反。 ○吕新吾云:“责善要看其人何如,又当尽长善救失之道。无指摘其所忌,无尽数其所失,无对人,无峭直,无长言,无累言。犯此六戒,虽忠告非善道矣。” 译:吕新吾说:“教人改过要看这个人性格如何,又要发扬劝善改过的方法。不要指责他所忌讳的事,不要把他的过失都说得太绝,对事不对人,态度不能太严峻刚正,话不能说的太长,不能太罗嗦。如果犯了这六条,虽然始忠言,去不是好的劝善方法。” ○又云:“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译:又说:“议论一个人要带有几分质朴厚重,不单单是为了远离灾祸,也是给他留下一点面子,也是触发他悔悟的好时机,保留他面子留有余地,向天地的包容之气一样。” ○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损阴骘处。 译:一个总是让别人心中有怒气,却不敢表现出来的地方,这就是有损阴德的地方。 ○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怒则言难入也。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辞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导。彼乐接引之诚,而喜于所好;感督责之宽,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未有不长进者。我若嫉恶如仇,彼亦趋死如骛,虽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 译:凡是劝说一个人,不要直指他的过错,必须先赞美他的长处,因为只有人高兴才能听进你的劝说,生气了就不能。善于感化人的人,一定是心地很真诚,颜色和温和,脾气很好,词语很委婉,而能原谅他所不能做到的,宽容他所不知道的,体谅他所不愿意做的;根据不同的事情进行劝说,随时开导。他(被劝者)喜欢劝说者的真诚,喜爱他所说的,感谢他的监督的宽容,而内心为自己不长进而惭愧。人不是木石,没有不会长进的人。但是,如果我嫉恶如仇,他也会抵死不听。他虽然想改过自新,却也不能了,这是多么的悲哀啊! ○先哲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译:先哲说:“发觉别人得欺诈,不要再语言上表现出来;受到别人的侮辱,也不要再脸上表现出来。这里有无穷的意味,也有无限的益处。” ○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译:喜欢听别人的过失,不如多听听自己的过失。喜欢到处宣扬自己的长处、做的好事,不如多宣传下别人的长处、好事。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译:当议论别人的不是的时候,要探究他当初的动机,不能只根据表面现象。而表扬一个人的好事,就只要看他做出来的好事,而不必深究他的动机的好坏。 ○吕新吾云:“论人情,只向薄处求;说人心,只从恶边想。此是私而刻底念头,非长厚之道也。” 译:吕新吾说:“议论别人的人情,却只说人家的不热情;议论人心,却只说人家的坏处。这些都是自私而刻薄的想法,不是增进自己德行的方法。”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译:自我修炼以清心为目标,处世以谨言慎行为先。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译:最大的坏处莫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最大的祸害莫大于说人是非。 ○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案此指言人之非者) 译:翻译:说君子的是非,就会丧失自己的德行。而说小人的是非,却会丢掉性命。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译:别人心胸狭窄、急躁,那我就用宽容恢宏的胸怀对他。如果别人阴险邪恶,那我就用正直、开阔的胸怀对他。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译:对自己的要求不能太过清白,一切的污辱垢秽都要容纳的了。处世不能太清楚,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精明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译:精明要藏在浑厚的下面起作用(即精明要暗中起作用,不可聪明外露)。古人的倒灾祸的,精明的人,十个中就有九个。却没有因为浑厚而获罪的。 ○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译:道德高尚的人,见到人都说要向他(路人,不是德者)学习,所以他口中称赞的人很多。道德浅薄的人,他的内心尖刻傲慢,见到谁就讨厌谁。所以他所轻视的人很多。(盛德者谦虚,常看到别人的长处) ○吕新吾云:“世人喜言无好人,此孟浪语也。推原其病,皆从不忠(尽心为人)不恕(推己及人)所致,自家便是个不好人,更何暇责备他人乎?” 译:吕新吾说:“世人老实说这个世上没有好人,这都是一些轻率不当的话语。推究其根源,都是从不忠不恕中产生的。自己都不是个好人,哪里还有闲暇去责备他人啊!”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译:律己应该像秋风一样萧杀(即严格),处世要想春风一样,温暖大家。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译:非常高兴的时候不要送人物品(太兴奋,少计后果),大怒的时候不要给人写信(盛怒的时候太冲动,做事欠考虑)。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译:高兴的时候说的话多没有信誉,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多不和礼节。(对上句话的解释)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译:静坐的时候多反省自己的过失,闲谈的时候不要议论别人的是是非非。 ○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译:当面的奉承之词,有见识的人不一定会由心的感到高兴;但是背后的议论之词,被议论的人就会像你刻了他的骨头一样痛恨你。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译:则被别人的坏处不要太严格,要考虑他能不能接受。教人行善,要求不能太高,要考虑他能不能做到。 ○事有急之不白者,缓之或自明,毋急躁以速其戾。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苛刻以益其顽。 译:事情有越急躁越不能明白的,少放一段时间或许就明白了,不要太急躁而加速了犯错。有些人你督促他却不听的,放纵下,或许就内自己改变了,所以不能太苛刻而增加他的顽劣。 ○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性不可拂,当用顺法调之,其道在一恕字。 译:对于自己思想感情(指不好的)不能太任性,要用不让欲望实现的逆法控制它,关键在于一个忍字。而别人的思想感情(也是不好的)却不能逆,要先顺从它再慢慢的调整过来,关键在于一个恕字。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译:面临事情的时候要多替别人考虑考虑,论人是非的时候要先问自己会怎么做?(坏的方面)能不能做到她那样?(好的方面)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译:评论别人的人先要将自己评论一下,想了解别人的人,要想了解自己。 ○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 译:凡是容易被外物诱惑的人,都是内心的操守不够;凡是容易被邪念迷惑的人,都是因为自己正气不足。 ○今人见人敬慢,辄生喜愠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译:现在的人一见到别人恭敬或者傲慢的态度,就会产生喜爱或者愤怒的心理,这都是些太注重外在表现的人这个迷惑不破处,胸中就像有冰碳一样,受别人的态度所左右。(真正的有德之人是不会因为别人的态度的恭敬或傲慢而左右的)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 译:小人喜欢听到君子的过失,君子却以听到小人的过失为耻。这就是个人心思修炼的不同,人品也因之而有分别。 ○惠不在大,在乎当厄。怨不在多,在乎伤心。 译:恩惠不在多么的大,而在于是否及时救济。怨恨不在于多少,在于是否伤人心。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译: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而疏远至亲,不要因为新近的怨恨而忘记以前的恩惠。 ○刘直斋云:“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极有理。盖合者,始也;散者,终也。至于好散,则善其终矣。凡处一事,交一人,无不皆然。” 译:刘直斋说:“好喝不如好散,这句话真是有道理啊!大概相聚。是开始;散,是最终的结果。至于好散,就说明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好的。凡是处理意见是,交一个朋友,都是这样的。” ●惠吉类 ○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译:一伙人聚在一起切记不能乱说话,不要议论别人的是非;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切记防心,不能让心产生邪念。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万类相感,以诚以忠。 ○《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 译:周易的《谦》卦六爻(音同“瑶”)都很吉利,忠恕一生都受用。 注:《谦》卦是《周易》中的一卦,它的六爻非吉则利,意思就是六爻都非常好的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译:能够知足就常常感到满足,一生都不会受到侮辱。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那么一生都不会有耻辱。 ○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人。 译:心就应该像明镜止水一样澄净。立身就应该要有泰山乔岳一样的气势,做事就应该像青天白日一样光明磊落,对待别人就应该像霁月风光一样温暖和煦。 ●悖凶类 ○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 译:旺盛是衰弱的开始,福是祸的基础。 “谈玄说妙、修证次第,自以佛书最为详尽。而我等初学之人,持躬敦品、处世接物等法,虽佛书中亦有说者,但儒书所说,尤为明白详尽,适于初学。故今多引之,以为吾等学佛法者之一助焉。”——摘自弘一法师《改过实验谈》 附:弘一法师与《格言联璧》 格言,在弘一大师一生的道德修养中,起过重大作用。他很重视格言。 所谓格言,据台湾《中文大辞典》解:“言可以为人准则者曰格言,多指砥砺行为之词。”弘一大师生于“诗礼传家”的官宦门第,童年时期就很注意道德实践,因此,他对指引人们道德修养的清金缨《格言联璧》,早就认真阅读了。尝自称:“余童年恒览是书。”(见《格言联璧》题记)一个“恒”字,说明他对此书不是读一、二遍就算,而是经常读,反覆读。他成年以后,仍然不忘此书,说自己“三十以后,稍知修养,亦奉之为圭臬”。直至皈依佛门,对《格言联璧》还常读不辍。他在某次“改过实验谈”演讲中说︰“余自儿时,即读此书,皈信佛法以来,亦常常翻阅。”当然,弘一大师一生阅读过的格言集,不只《格言联璧》一书,就流传的文字资料看,至少还有明薛文清的《读书录》、清梁瀛侯的《日省录》、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中的警训部分等。但就阅读时间之长,体会之深,获益之多来说,要以《格言联璧》为最了。 对格言,尤其是《格言联璧》,弘一大师不仅自己认真读,照著做,还要求他的学生、僧徒也须注意学习和实行。比如,一九一七年八月十九日,弘一大师致函在日本留学的杭一师学生刘质平,除向他提出“宜注意”的六条意见以外,还特“附录格言数则呈阅”。在同年写的另一封信中,复提醒他,“不佞前致君函,有应注意者数条,宜常阅之,又格言数则亦不可忘。”信中所说的“格言”数则,都摘自《格言联璧》。又如,一九三三年正月,大师在厦门妙峰寺向念佛会的信徒演讲“改过实验谈”,说到“改过之次第”的第一条“学”时,他说“可先读《格言联璧》一书”。 弘一大师走入佛门之后,在繁忙的念经、著律、弘法之余,为了使前人诸种格言如明薛文清的《读书录》、《读书续录》、清梁瀛侯的《日省录》,更能切合当时人们道德修养的需要,选编为《佩玉篇》,并一一加以题记。又据《金刚经》、《华严经》、《有部律》等佛经,以及道安、莲池法师的修身养性语录,编成《晚晴集》;摘录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中的僧德法语,编为《寒笳集》,或称《蕅益大师警训略录》。而更要提及的是他把清金缨《格言联璧》,精编为《格言别录》,也是他选编诸种格言删改最多,著力最大的。他还亲自缮写,以他别具一格的书法为载体,使之广为传布。 为什么弘一大师对格言,特别是《格言联璧》如此钟爱和重视?从大师历次所作演讲以及所写题记可以看出,大师认为《格言联璧》等格言集能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并具有以下几点独特的优势: 一、言简意赅:中国自古以来盛行语录文体,如孔子的《论语》、朱熹的《近思录》、王阳明的《传习录》、王夫之的《思问录》,都属于此类,而格言也是一种语录体,只不过它专讲道德修养方面的学问罢了。与一般语录体著作一样,《格言联璧》等格言集的各条,也大多以寥寥的三言两语,讲述有关道德修养的准则,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发人悟省。弘一大师在﹁改过实验谈﹂的演讲中就说:“须先多读佛书儒书,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倘因佛儒诸书浩如烟海,无力遍读,而亦难以了解者,可以先读《格言联璧》。”这就是说,他认为格言浓缩了儒佛两家有关道德论述的精华,文字比较简短,因而可以解决人们面对“浩如烟海”的佛儒诸书而“无力遍读”的矛盾;同时,由于格言行文较为浅近,明白易懂,也可使初学者消除对佛儒诸书“难以了解”的困惑,因此,《格言联璧》等格言集,作为道德修养的入门读物,能使阅读者较快地掌握“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的知识和途径,有效地提高自身的道德认知水平。 二、读之有味:格言作为一种特殊的铭文、箴言,与一般语录不同,较注意文字修饰,有时也讲究对仗、平仄。如《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许多格言读起来琅琅上口,津津有味,与某些道德论著的道貌岸然,枯燥说教,迥然不同,无怪乎它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受到人们广泛欢迎。对这一点,弘一大师曾多次论及。他说自己皈依佛法以来,常常阅读《格言联璧》一类的格言书籍,“甚觉其亲切而有味也”(见《改过实验谈》)。一九三九年他为《格言联璧》作题记时还说:“离俗二十一载,偶披此卷,如饮甘露,深沁心脾,百读不厌。”弘一大师阅读格言时所产生的“亲切有味”、“如饮甘露,深沁心脾”的感觉,当然是指其蕴藏的内涵,使读者深受启迪,但更重要的还是格言的语句生动隽永,引人入胜;否则,弘一大师为什么阅读儒家的四书五经及佛教的各种经典时,从未作这样的评论呢? 三、有的放矢:由于《格言联璧》等格言集是前人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标准,根据人们处身立世、待人接物等诸多方面常见的各种缺点,提出的劝诫和指引,因此,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尽管星移斗转,时空变迁,由于人性弱点的顽固和执著,少有改变,而传承延续,故前人的很多格言,当今仍然适用。现在的立志道德修养者,选择其中最切中自身缺失的格言,学习之,实行之,就能同样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弘一大师重视前人格言的针砭、勖勉,热心向周围的人推荐,其原因就在于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动手选编前人的格言集,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它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他在选编的《佩玉篇》“题记”中说:“其中说性理者,颇近佛法,惜模糊影响,似是而非,故无足取;但其习气之言,皆精湛切实,可资吾人省惕。”也就是说,将原书中“模糊影响”、“似是而非”的部分删除,而留下对自身“习气”足可“省惕”的词句,使该书在自我道德锤炼中,起到更有效的指导作用。尤其他精编的《格言别录》,更可看出他这一良苦用心。《格言联璧》原分为十类,由于佛教僧侣出离家庭,不问政事,他在选编时,对原书的“齐家类”、“从政类”一条不选,而从“持躬”、“敦品”、“处事”、“接物”等四类中撷取。对书中文字,也作了多处的调整和增删,其用意就是为了突出当时佛教徒应严格遵守戒律和学佛成道的信念。如“持躬类”原第一条:“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法。富有四海,守之以谦。”他编入《格言别录》时,将第二、三联删去,将第四联改为:“道德隆重,守之以谦。”这样的增删,不但适合僧侣的特殊处境,更强调不论智商高低,道德深浅,都要谦仰的众生平等理念。这是弘一大师十分强调,一再重申的道德信条。又如该类的第十二条,共六联,他将原有的第一、二、三联和第五、六联统统删去,只留下第四联:“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并在其后加:“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通过这样处理,弘一大师就把当时大力倡导的“谦让”和“惜福”两种修养之道更加凸显出来。正如胡宅梵为大师《佩玉篇》所撰序言:“近时世风浇漓,道德沦丧,救世之药,其惟格言乎?”格言对道德建设,关系密切。弘一大师重视格言,钟爱《格言联璧》,归根究柢,反映了他完美人格的一生,尤其在皈佛以后,对自身持戒、修律、苦行,道德完善的执著追求;也反映了他对提升佛教界,以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所作的不懈努力。调整和增删,其用意就是为了突出当时佛教徒应严格遵守戒律和学佛成道的信念。如“持躬类”原第一条:“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法。富有四海,守之以谦。”他编入《格言别录》时,将第二、三联删去,将第四联改为:“道德隆重,守之以谦。”这样的增删,不但适合僧侣的特殊处境,更强调不论智商高低,道德深浅,都要谦仰的众生平等理念。这是弘一大师十分强调,一再重申的道德信条。又如该类的第十二条,共六联,他将原有的第一、二、三联和第五、六联统统删去,只留下第四联:“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并在其后加:“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通过这样处理,弘一大师就把当时大力倡导的“谦让”和“惜福”两种修养之道更加凸显出来。正如胡宅梵为大师《佩玉篇》所撰序言:“近时世风浇漓,道德沦丧,救世之药,其惟格言乎?”格言对道德建设,关系密切。弘一大师重视格言,钟爱《格言联璧》,归根究柢,反映了他完美人格的一生,尤其在皈佛以后,对自身持戒、修律、苦行,道德完善的执著追求;也反映了他对提升佛教界,以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所作的不懈努力。 |
|
来自: 踏雪寻梅zsyqqk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