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概论思考题

 踏浪淘金 2024-02-07 发布于山西

      第一周概论 (上、中)[思考题]   

   1、简述中国医学发展历史。学习中医有何启发?

   答:先秦两汉以《内经》与《难经》为核心,它构成了中医的理法体系,它的成书可以延伸到唐宋,唐宋方剂发生了大爆发性发展,成就了两本书《伤寒论》《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理法方药一气贯通,奠定了一个完整中医医学体系,所以我们把唐宋以前的中医称之为古中医,为后世中医发展典定了基础;金元明清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是由天下到国,政权割据,意识形态对立,形成了各家学说,最为著名的是金元四大家,我们称之为后世;到了晚清民国受西方现代医学的冲击,以张锡钝为代表的《衷中参西录》中西汇通、中西医结合,至今,中医流派众多,所发表的医书几万册,进入一个混乱时期,很难统一,为现代中医学的状况。

     我们学习中医,一定要从这混乱中学术体系中走出来,形成统一而又完整的中医学术体系,将五法辨证,各家学说,经方与时方,外感与内伤,统一起来,形成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中西一统,那必须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切入,建立一个大框架,把过去的东西纳入这个框架中进行整理,做到结构化、系统化、模块化的逻辑评判标准,做到大一统,才有利于中医的发展,继承古典,又不拘泥于古典,中西汇通,中医学体系才能发展,更好地为今天的人服务。

  1. 如果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真正学有明白中医,我们该做什么?

       答:如果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真正学有明白中医,我们应该从中医象思维模式中走出来,系统地建立一个结构化、系统化、模块化的逻辑思维分类体系,对中医知识进行内化,认识它背后的规律,在内化的基础上进行提炼,科学分类,建立阶元分类系统树,你的思维是清晰的,这就能提高自己对中医药知识的驾驭能力,这才是真正把中医学明白了。

  2. 浅谈戊已丸和乌梅丸对比

        答:戊已丸和乌梅丸是经方与时方的关系,戊己丸是时方(来自《和济局方》)、是个小方,特异性较强,用于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心中痛热),单刀直入,见效快;而乌梅丸是个大方(来自《伤寒论》),是个攻补兼施,寒温并用,乌梅丸组成更复杂,是标本兼治。两方都是酸苦辛的配伍,具有相同的架子,戊己丸是在乌梅丸基础上进行了提练,因此用于急证;乌梅丸用于慢性病,见效慢,效持久,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两个方的适应证几乎相同,都可以归到厥阴病中,乌梅丸多了个口渴,所以可以治消渴病。戌己丸可以治腹泻。

  3. 浅谈乌梅丸和温脾丸的对比。

       答:乌梅丸和温脾丸的相比较,温脾丸治老年人肚子胀便秘,脾虚痰湿便秘,以消导为主(用神曲、麦芽),乌梅丸是治腹泻(乌梅)用人参温补。如果是一个厥阴病,大便稀,容易拉稀,用乌梅丸;如果便秘,你用归脾丸。乌梅丸去乌梅,换成大黄通大便,也可以去治便秘,肚子胀加神曲麦芽消导,就是归脾丸了。所以后世的温脾丸与经方乌梅丸都是厥阴病的方,都可归纳到六经辨证体系中去,把经方与时方打通。

  4. 浅谈再造散的配方思路,

        答:再造散用于阳虚外感,这个方可以归到厥阴病的太少两感证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相同的构架,再造散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底子。方中有桂枝、细辛、附子,以羌活防风替换了麻黄,由解表发散,到蔬风解表,因三阴递进的关系,所以有少阴的药,必有太阴的证,加进了桂枝汤,桂枝汤健脾温经解表,加黄芪补气,还有川芎止痛又能和营,从中可以看到再造丸是麻附辛的深加工,用于老年人脑中风后遗症的恢复期的慢性疾病,而论太少两感的急性病,还是得用麻附辛,更直接,见效更快,但要是加点补的药,对外感后期的症状缓解更彻底、更好。这就是经方与时方的一统,把再造丸放到六经辨证中去理解,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二、概论(中)

  5. 为什么我们要学六经辨证?

         答:我们要学习《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因为①其六经辨证,是六经“病脉证并治”,是基于病,疾病的病机建立起来的辨证方法;②六经辨证是六分类法,五个阶元系统,是由中医混沌的象思维到分类比较的逻辑思维,更接近疾病的本质与病机;③六经辨证,其囊括了各家学说(伤寒学说,温病学说,补土派、滋阴派,寒凉派、补阳派),各家学说只是六经辨证阶元发育树中的一个枝丫的深入。只有六经辨证才能够做到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的大一统。④六经辨证可概括八纲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营卫辨证。

  6. 恶寒发热和寒热往来是什么区别?

         答:恶寒发热是太阳经病,表现为虽发热,摸得身体体温高,但身体还感到寒冷,需盖被条;寒热往来是少阳经病,表现为一会儿热,一会儿冷,忽冷忽热。

  7. 三阳和三阴发热用药特点是什么?发热有什么特点?机理是什么?

         答:三阳的发热多是外热:太阳病的发热,是粘膜的病毒感染后释放内毒素所至的恶寒发热;少阳病的发热是病毒感染后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所以既有病毒内毒素作用,又有机体组织化脓坏死释放致热源,所以是寒热往来;阳明病的发热,主要是组织损伤后释放的白芥素2所致的发热,所以它是但热不寒,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三阴的发热多是内热:太阴内伤发热,为气虚生大热(柴得虚则燃,火得空则旺)用甘草,甘能生湿,补气用人参、黄芪助甘草退热;少阴内伤发热是“反发热,胁下偏痛”的发热,附子助细辛清热。厥阴无热证,有热皆在少阳,用小柴胡汤、乌梅丸。

          三阳发热:太阳经是恶寒发热,寒多热少,解热镇痛药是麻黄与桂枝,麻黄的辅药是桂枝,没有桂枝,麻黄汤退不了烧;而太阳夹饮的麻杏石甘汤,治的是无大热,所以没有用桂枝,同理无大热,所以有石膏无知母。桂枝汤的辅药是芍药,太阳经用方是麻黄汤与桂枝汤,腑症是猪苓汤;少阳经的发热是寒热往来,解热剂是柴胡,辅药是黄芩,用方是小柴胡汤,腑症是黄芩汤或六物黄芩汤;阳明经的发热是大热,但热不寒,解热镇痛药是石膏,辅药是知母,用方是白虎汤,腑证是承气汤。太阴经的发热是低热,是气虚生大热,解热药是甘草,辅药是人参、黄芪;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少阴经的发热是阴虚潮热,解热药是细辛、辅药是附子,常用方是黄连阿胶汤,大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无热证,有热皆在少阳,其的解热药是乌梅,辅药是黄连,是连梅汤、乌梅丸。    

  8. 为什么麻黄汤不全有效?

         答:麻黄汤治疗的是伤寒实证,以麻黄桂枝解表发汗。但太阳为寒水之经,它有水、有湿、有饮,所以用麻黄汤不全有效,有湿时是麻杏薏甘汤。桂枝汤治疗的是气虚外感,气虚夹湿的时候即为夹饮感冒,用的是五苓散(五苓散也能退热)。

  9. 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例,回答六经传变的基本规律。

         答:六经传变最基本的传变规律是循经传。太阳病(鼻粘膜炎症)-少阳(扁桃体发炎)-阳明(肺炎)-太阴(慢性肠炎)-少阴(肾炎、心肌炎)-厥阴(休克与死亡)。

         一个寒体人,发生了呼吸道感染,最开始为太阳受寒,恶寒发热,头项强痛,鼻塞或流清涕,多为病毒感染,表现为上呼吸道的卡它症状,影响到气管,发炎后,就会咳嗽。壮实的人普通病毒感染,表现为无汗,用麻黄汤解表透寒,抗病毒;如是疱疹病毒感染,表现为太阳夹湿,就是麻杏薏甘汤;如果是一个体质虚、气虚的人会恶寒发热而汗出,用桂枝汤;气虚夹饮的人感冒了,它表现为支源体肺炎,用的是五苓散。还有腺病毒感染引起的出血性膀胱炎,为太阳蓄血的腑证,用的是核桃承气汤;还可以出现出血性脑膜炎,也可用核核承气汤。

         如果感冒几天不好,出现嗓子疼,引起了扁桃体发炎,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还可引起眼脸红肿,疼痛,即病毒性结膜炎(红眼病);还会引起病毒性中耳炎,两耳无所闻,是因为鼓膜充血红肿,这都是病毒由太阳经传入少阳经,用小柴胡汤为基础的加减即可,因少阳热化,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有黄芩截断与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半夏散及汤治疗咽痛,扁桃体炎。

        如果病毒性咽炎、扁桃体发炎在少阳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继发了细菌感染,出现化脓性咽炎,扁桃体炎,甚至延续到肺部的感染,引起气管、支气管肺炎,出现咳、痰、喘,即细菌感染后,感染加重,出观了大热大渴脉洪大,即少阳经传入了阳明经,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证,体壮的人用白虎汤,体虚的人用白虎加参汤,夹饮的用麻杏石甘汤,连续发烧,津液损失,大便不好解,就得用承气汤了;

        如果是一个体质不好的肾虚的病人,这个少阳热化后,可引起咽部链球菌感染,发生了心肌炎,肾小球肾炎,就是少阳内陷少阴;阳明的持续发热,热退之后也表现为少阴热化证。

        如果是一个气虚的人,细菌感染过后,热退下去,气虚的症状表现出来更加明显,表现为疲乏,四肢无力,胃肠胀满,大便稀溏,小便清长,是由阳明经陷入太阴经,是桂枝干姜人参大枣汤、理中丸、建中汤等方;

        疾病长期慢性化,精血亏虚,精神疲惫,腰酸背困,四肢厥逆,是由气虚到血虚,精血同源,即由太阴传入了少阴,由于肺炎,到肺气肿、肺心病,心衰,及休克前期的表现,可用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

        如果在少阴仍没有缓解,最后出现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那就是由少阴到厥阴,最后休克死亡。在厥阴经,阳气来复则活,阳气不能来复则死。

        如果是一个体质偏虚的寒体人,外感后发不起烧,但热不寒,直接传少阴,如病毒性心肌炎,用葛根芩连汤;如果是一个热体人,感受了热邪,可不经过少阳热化,直接传阳明,即一开始短暂恶寒,很快即大热大汗脉洪大的阳明证,即温热病,有风温、湿温,是甘露消毒丹。还有太阳外感后直接传太阴,因为三阴经太阴为开,是太阳经感染病毒后,引起病毒性肠胃炎,恶心、呕吐、拉稀便,即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型感冒,小儿秋季腹泻,用葛根汤,葛根芩连汤、葛根加半夏汤。如果没能控制好,传到少阴,即是病毒性心肌炎。

         这就是伤寒论的六经传变,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开合传,枢机传五种传变方式,四大规律(寒热郁伏),又依存于五种体质的传变。

  10. 怎么去理解《伤寒论》的通用性和《金匮要略》的特异性问题?举例说明。

         答:《伤寒论》讲理法,首先从道理上讲清楚,它按六经辨证进行分类,六类五阶元,构成的阶元发育树最为复杂,最难学,是使中医混沌模式的象思维走向了分类较清晰的逻辑思维模式,学懂了最好用,是在道的层次,所以它的通用性好,具有普适性,但它的特异性就差了。《金匮要略》讲方药,是对具体的疾病用方用药,是术的层面,所以它对专科疾病的研究很深入,所以特异性好,而通用性差。从《伤寒论》到《金匮要略》,理法方药一气贯通。

        以《伤寒论》的经方,通用性好,特异性差,而以《金匮》为代表的经方,特异性好,通用性差。也就是说学了《伤寒论》你什么病都能看,即指它的通用性,但对每一科的疾病没有研究得那么很深刻,就是它的特异性差,一定要再读《金匮要略》,因为《金匮要略》特异性好,对专科疾病有深入研究。

  11. 六物黄芩汤在胆囊炎、肺癌中如何应用?

         答:六物黄芩汤,在《伤寒论》上指用于肝郁脾虚的郁体人,具有通用性。在肝郁脾虚的人,在他身上发生的许多疾病,都有用六物黄芩的机会,因为它有蔬肝清肝的黄芩,健脾的党参人参桂枝,对症止恶心的半夏(木克土)组成。

         胆囊炎,是少阳腑病,是肝郁脾虚的人,木郁化热,转出少阳的病机,少阳腑证用黄芩汤,但它是在肝郁脾虚的基础上发生的腑证,所以通用性用六物黄芩汤,有专科性特异性的利胆药木通、白芍扩张胆管,才更具有其针对性,单用六物黄芩汤效果不一定好,因为它特异性差,单用黄芩汤效果不持久,因为它不除根,没有考虚到证的影响。

         肺癌的典型表现为咳而脉沉,即咳嗽,右肺脉沉而有力(扎手),《金匮要略》的专方是泽漆汤,而泽漆汤是在六物黄芩汤的基础上加了三个抗癌药(泽漆紫参白前)即紫参汤组成,泽漆汤针对肺癌特异性就很好。

  12. 为什么要直取其病?

         答:直取其病,就是先辨病(六经病或脏腑病),在《伤寒论》的体系下,就是从病的病机病理出发,基于病机病理,把握全局,立体地,完整地去看待疾病,因为疾病是一个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按六经传变,病机是疾病的本质;证仅是疾病发展的某个阶段,是一个截断面,是此时此刻的状况或者证候,直取其病才能把握全局,才不易出错;随证加减,强调了局部,此时此刻的表现,由整体到局部,为病证结合。直取其病,会使辨泟论治的准确性大大增强,如候氏黑散就是直取其病,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菊花、黄芩、牡蛎就是奔着病去的,桂枝干姜人参白术茯苓细辛,是奔着证去的。

  13. 白虎汤有几种转归?

         答:白虎汤有几种转归:一、持续的发热,持续的炎症,大便拉不岀来,用宣白承气汤,再发热,再持续的炎症下去,就是变成了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最后急性感染,心肺衰竭而死亡。二、白虎汤以后要么伤阳,要么伤气,它大热就会伤阴耗气,阴虚就是用玉女煎,用玉女煎这烧一退,感冒也好了,就是麦门冬汤,百合地黄汤。气虚的人,从少阳煎断用的是白虎加参汤,感冒好了,用的是连理汤,理中丸、四君子汤。如果是气阴两虚,那就是竹叶石膏汤。

  14. 为什么发汗后腹胀满?什么人发汗后腹胀满?如何治疗?

         答:外感伤寒的太阳经病,多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恶寒发热,首先是病毒产生的内毒素,抑制胃肠蠕动,引起食欲减退,不想吃东西;恶寒发热,需服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抗病毒感染,发汗后会也会引起腹胀满,是因为麻黄含麻黄碱,兴奋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因此胃肠道蠕动减慢加重,出现腹胀满,需用厚朴麻黄汤治疗,由外入里.治疗伤寒高明的医生,心里明白太阳伤寒的核心病机及传变规律,直接就用厚朴麻黄汤,超前用厚朴截断这一太阳病的传变。

  15. 张仲景的辨病体系是什么?

         答:张仲景的辨病体系是六经辨证,即“病脉证并治”的辨证法。它是六分类法,五级阶元系统。张仲景从来没承认他用的是六经辨证,他用的是“六经为病,病脉证并治”。因为六经分三阳三阴,三阳又分太阳少阳阳明,三阴又分太阴少阴厥阴,三阳有在经在腑,三阴有在经在脏,在经在脏又分出形气神,三阳在经多外证,由标本法可知在经多寒化热化;在腑多实证:蓄水蓄血,还有经腑同病;三阴多内伤,多虚证,多阴虚、阳虚;阳虚夹饮。所以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一个最为复杂的一个辨证系统。

  16. 一、概论(上)

    1简述中国医学发展历史。学习中医有何启发?

    答:先秦之前的《内经》、《难经》,为核心思想。两汉时期确定了方药体系,《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唐、宋时期方剂得到极大的繁荣,到了金元时期,出现金元四大家。晚清,扶阳学说兴起,近代受西医的冲击出现了中、西汇通或者中西医结合。认识到我之前学到的中医的知识体系是一个混沌系统。而不是像西医的知识体系构建的是一个分类系统。

    2如果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真正学明白中医,我们该做什么?

    答:从术的层面走出来,去认识背后的道,去掌握中医最本质的规律。

    3浅谈戊己丸和乌梅丸的对比。

    答:虽然药味不同,但是他们背后的道理相似,都属于厥阴经的方,可以说乌梅丸是戊己丸的延伸、扩展。

    4浅谈乌梅丸和温脾丸的对比。

    答:也是类似的方,遇到乌梅丸证但是便秘就可以用温脾丸。

    5浅谈再造散配方思路。

    答:再造散它有羌活、防风、细辛、附子、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赤芍、芍药、人参、黄芪、川芎。这个方子里有桂枝汤。他本质上是个麻黄附子细辛汤。里面用羌活、防风去代替麻黄。但是他和麻黄附子细辛汤又多了不同的地方。我们说三阴是个递进关系。你温少阴,你还可以加上一个补太阴的药。还有桂枝汤,桂枝汤是一个健脾的,它为什么选桂枝汤健脾,不选四君子汤呢?桂枝汤既健脾又解表。加人参、黄芪啊,加了补气的药,太阴经的药。然后还有一个止疼的川芎,因为感冒以后容易头疼。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什么呢?川芎不光止疼,又可以和营卫。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它是在张促景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了补太阴的药。使得这个处方见效没有麻黄附子细辛汤那么直接。因为急温之缓则补之。你要快速的发表散寒,阳虚的人麻黄附子细辛汤他来的更直接。但是加了一些补的药物呢,它对感冒后期的症状缓解的更彻底,更好,所以各有各的优点。

    二、概论(中) 

    1. 为什么我们要学六经辨证?

      答:因为六经辨证是六分类、五个阶元(*阴阳、*那一条经、*在经在腑在脏、*主证、*形质病气化病神志病),分类系统最为复杂,最难学,但是分类系统的复杂性与它的准确性是成正比的,学起来难但是操作起来简单,容易鉴别诊断,它很好地以病统证,病证结合,把逻辑思维和象思维整合到了一起。

    2. 恶寒发热和寒热往来是什么区别?

      答:恶寒发热是发热的时候怕冷,要盖被子。寒热往来是一会儿冷一会儿热。

    3. 三阳和三阴发热用药特点是什么?发热有什么特点?机理是什么?

    4. 为什么麻黄汤不全有效?

      答:因为太阳为寒水之经,常常会有水、湿、痰、饮。

    5. 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例,回答六经传变的基本规律。

      答:感冒,它是上呼吸道病毒引发的一个急性鼻炎,也可以引起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那么他太阳病,主要表现为急性鼻炎,鼻塞,头痛,流清鼻涕,影响气管发炎,肯定咳嗽。那如果是普通病毒感染,就是我们的麻黄汤,如果说是疱疹病毒、EB病毒感染,它是麻杏薏甘汤。他夹湿。如果是一个体质虚的人感冒了,他就是桂枝汤。夹饮的话就是五苓散。典型的如支原体肺炎,支原体感染,它就表现为五苓散。另外还有腺病毒感染的出血性膀胱炎。那就桃核承气汤。

    6. 那腺病毒感染,感冒以后有的发生出血性膀胱炎的,还可以出现脑炎,其人如狂,他是脑炎了。那就是桃核承气汤了。如果感冒几天不好,嗓子疼,扁桃体红肿了,那就是小柴胡汤。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还可以引起红眼病。病毒性角膜炎。还可引起中耳炎,两耳无所闻,这都是少阳。因为咽鼓管是通的嘛,如果咽炎、扁桃体炎发生之后,再不好,这细菌感染往下走,走到肺,那就是一个麻杏石甘汤证,就传阳明了。

    7. 连续烧几天,大便出不来,那就是承气汤证。

      如果少阳病这个人的体质不好,他继发肾小球肾炎或者心肌炎,你看这个咽部链球菌感染,发生心肌炎,肾小球肾炎,那就传少阴了,内陷少阴。

      如果是阳明病,持续发热,热一退也可以导致少阴的热化症。假如是气虚的人,阳明病一退,他往往气虚表现出来了,就成太阴了。

      太阴久了也传少阴。如果少阴的这个病没有得到缓解,他出现休克。出现呼衰,出现心衰,那就是厥阴病了,最后死亡。 

    8. 怎么去理解《伤寒论》的通用性和《金匮要略》的特异性问题?举例说明。

      答: 伤寒论:通用性好,特异性差,金匮要略:特异性好,通用性差

      什么叫做通用性好,特异性差呢?就是你学好《伤寒论》,啥病你都能治。这就叫它通用性好,它特异性差呢,你对每一个科的疾病研究的不深入。我非常强调大家学经方一定要读《金匮要略》。因为《金匮要略》的特点是它的特异性非常好,但是它的通用性很差。

      比如说。我们有一个方,叫六物黄芩汤。我们从《伤寒论》角度上很好理解的。肝郁脾虚的人。当然,这个方见于《金匮要略》。那么从《伤寒论》角度上很好理解来,肝郁脾虚的人。肝郁脾虚的人,很多疾病都会出现。使用六物黄芩汤的机会非常多。因为它里头有疏肝的、清肝的黄芩,所以叫六物黄芩汤嘛,但它里头有健脾的党参,人参、桂枝。但是有可能这个病人有恶心嘛,消化道症状嘛,它还有半夏,因为木克土就消化道症状。这个方使用机会非常的多,他用在很多科。但是《金匮要略》又讲了一个病。叫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如果咳嗽,但是你右手的寸脉沉而有力又咳嗽,这是一个典型的肺癌。这种肺癌的标志性、代表性处方,80%以上的,它都适合。泽漆汤是什么呢?泽漆汤就是六物黄芩汤,加了3个抗癌药。泽漆、白前、紫参(石见穿)。白前虽然是一个止咳药,但是它是治疗咳嗽的中药里面的一个抗癌药。它是一个显著的对肺癌细胞有个杀伤作用,其他的止咳药没有。它是六物黄芩汤加泽漆、白前、紫参。那么《金匮要略》泽漆汤,它的针对性,针对肺癌非常好,但是他就比我们六经体系下通用的黄芩汤适应证很窄。它就是治肺癌,黄芩汤它可以适用于各科。如果一个肺癌的病呢,你可以辨成黄芩汤证。这个肺癌口苦、乏力、手心潮,你可以辨成六物黄芩汤证。但是他治疗肺癌效果并不好。它有效,但是效果并不好,为什么?这个六物黄芩汤它的通用性很强?你肺癌也可以用,肝炎也可以用。但是他的特异性差。一旦你加泽漆、白前、紫参(石见穿),它的特异性变得很强。专门针对肺癌,它的通用性就差了,你肝炎可以用它吗?慢性肝炎可以用泽漆汤吗?那不好使,因为他的药都奔着肺癌去了。所以为什么我们要把伤寒和金匮有机的结合起来,伤寒的六经辩证给了我们一个很强的很通用性的、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你学会了六经辩证,你哪个科都都会治。但是它的特异性差。《金匮要略》强调辨病论。它里面有很多方,特异性非常好,但是它的通用性差。就是他治这个病有效,你就没办法去用来治别的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