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粟裕20场经典战例古今对比系列之一:逆向机动——扶沟vs四渡赤水

 Ares2500 2024-02-12 发布于北京

通过详细的盘点,粟裕生涯有20场历史头部战例,对应了中国历史每个时期的同类型头部战例,不仅是“相似”,而且还实现了对历史战例的“突破”和“超越”

本系列将对粟裕生涯这20场经典战役,和对应的中国战争史各个时期的相关模板战例(也就是总计40场战例)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解析:

1.相关模式概念分析

2.战役过程和各要素相关分析

3.战役共性和差异性分析

本篇是粟裕20大经典战例古今对比系列的首篇,模式是“逆向突围”(突围战)。相关历史战例是大名鼎鼎的“四渡赤水”,而对应的粟裕战例则是“扶沟机动战”


一.模式类型:逆向机动

1.战例对

扶沟vs四渡赤水(民国)

2.模式概念

在突围战役中,先反向机动,进入敌军包围内部,然后通过巧妙的机动,择机跳出包围,将敌军甩在身后位置。

3.模式分析

中外战争史,处于弱势一方处于敌军战略包围态势的情况下,一般情况下采取的是直接硬突的战术。我军战史上的突围战例也是如此

漫山关突围(惨胜), 中原突围(减员四分之一), 大别山进军(重武器丢失大半,兵员损失2万),柳林突围(损失严重,团长阵亡被俘2人)

即使是很成功的乌蒙山多次回旋(转向),结果也是被迫轻装突破。损失较大。

这些突围战例,强调的是“比敌军硬”,“兵贵神速”,“狭路相逢,勇者胜”等精神,但从战役层面看毫无艺术性。

而毛伟人则创造了一种逆向突围方式,首先反向机动,进入敌军包围圈深处,然后通过巧妙的机动跳出包围——这种突围方式可以称之为“李得胜机动”


二.战例分析

历史战例:四渡赤水(民国)

战役时间:1935.1.19-1935.3.31

兵力对比:4万:20万

作战序列:红一方面军——嫡系8个师,黔军3个师,滇军3个旅,川军12个旅

主要战役:土城战役,遵义战役,鲁班场攻坚战

战役结果:1935.3.31,红军成功将敌军机动部队甩在背后,向空虚的云南前进。

说明:四渡赤水的核心在于三渡和四渡,一二渡将简单说明


一.土城战役和前两渡赤水

粟裕20场经典战例古今对比系列之一:逆向机动——扶沟vs四渡赤水

一渡赤水示意图

1.土城战役

遵义会议后,红军制定了首先夺取赤水城,土城,建立阵地,而后从合江至宜宾间的渡口渡江,从而和川北的红四方面军会师

1.24日分三路纵队开始行动,右翼1军团当日夺取土城,但受阻赤水城,9军团同时被阻击于习水一线,1.26日左翼3.5军团抵达土城,川军郭勋祺部也尾速5军团而来。

红军部署:以3.5军团为主攻,2师为后续预备队,在土城以南青杠坡突击尾随川军(2个旅6个团)。同时以1军团(欠2师)和9军团分别在赤水和习水牵制阻援。

1.28日5时战斗打响,由于部署不当,进攻受阻,8时,川军廖泽(3旅)2个团绕过9军团方向,从习水赶到青杠坡,并突破了5军团防线,逼进红军前进指挥部,情况一度陷入危机,紧急命令投入干部团才压制了川军的进攻,战局陷入僵持。

下午2时,预备队2师的到位,红军发起总攻,取得一定进展,但后续陷入僵持,赤水,古蔺等地3个旅增援接近土城,于是下令撤退,土城战役以失利告终,伤亡3000人


2.一渡赤水和扎西整编

土城失利后,红军于2.4日向西一渡赤水河,计划从古蔺叙永间北上至宜宾上游金沙江渡江,但川军已在长江沿岸提前控制了要点,

于是转兵西南,暂避敌军,2.9-10日进入滇东北的扎西镇,并进行整编,整编后红军兵力3.7万,仅有红1军团保留师级建制,其余仅直辖团或大队。会议上同时决定下一步向东回渡赤水,重返黔北,夺取桐梓遵义,以建立根据地。


3.二渡赤水和娄山关攻坚战

扎西会议后第2天(2.11日),即开始行动,18-21日由林滩,二郎滩至顺江间再渡赤水,继而向桐梓娄山关急速前进。

2.24日,1军团一部占领桐梓,侦查得知娄山关仅黔军3个团,朱毛随即决定夺取娄山关

红军部署:彭统一指挥红1.3军团进攻娄山关,以5.9军团在桐梓西北迟滞尾追的川军。

2.25日晨,娄山关战斗打响,3军团下午4时夺取娄山关,黔军退向关南,26日,黔军增援3个团多次反击娄山关未成,3军团全部继续猛打。

2.27日追着董公寺,飞来石,遭遇阻击,下午4时,王家烈下令前线部队向遵义撤退,到了黄昏,红军抵达遵义城北门外。

2.28日凌晨,红3军团进攻遵义,黔军几乎未经抵抗即分向西向南溃退,至7时攻占遵义新老两城,3军团参谋长邓萍在城北中流弹牺牲。


二.遵义战役

1.遵义战役前部署

娄山关丢失后,校长急令临近的吴奇伟1纵队2个师(6个团)北上增援遵义,在进至城南忠庄铺时,红军已占领遵义。吴奇伟决定立刻发起进攻夺回遵义.

敌军部署:以59师主力和93师1个团,为前梯队,进攻遵义城南的红花岗山区,93师主力和59师555团在忠庄铺为预备队。

红军部署:3军团和1师1个团正面防守红花岗山区,1军团2个师(欠1个团)在左翼掩护正面防御


2.老鸦山防御战

2.28日上午,敌军首先进攻红花岗南坡11团主阵地,几次进攻未成,转而先攻击10团所据说的老鸦山,下午15时,老鸦山阵地失守。战线中段出现重大缺口。

为了夺回老鸦山制高点,投入陈赓干部团和红10团一起,11团和13团各一部配合下,反攻老鸦山,由于反而仰攻山头,战斗陷入僵持。


3.忠庄铺突击战

吴奇伟为了强攻红花岗阵地,从忠庄铺预备队中投入555团加强一线进攻,并把预备队稍微前移,这样在忠庄铺的防御出现了空档。

此时正面防线陷入危机,林总自行决定不支援红3军团,而以全部2个师5个团的优势兵力直插忠庄铺。

1军团强大的攻势,很快攻占忠庄铺北部高地,吴奇伟惊慌中慌忙下达撤退命令。


4.后续追击

1军团对忠庄铺的突击,端掉了敌军纵队指挥部,并使59师溃退,打赢已无问题,后续关键问题是战果的扩大。

林总接下来部署:红2师追击南撤的93师,一部抢占懒板凳,主力插至乌江北岸,同时红1师(2个团)折返遵义,以在29日配合正面红3军团进攻右翼的插旗山。

93师一路溃败向南撤至乌江岸边,此时90师赶到南岸,控制渡口,收拢败兵,2师主力赶到攻占渡口北岸山顶,挤压敌军,吴奇伟未等撤完,即下令拆断桥梁,使得滞留北岸的1000多人被俘,另大批物资被缴获。

正面59师在老鸦山一线转入防御,并逐步掩护向八里水、鸭溪撤退,3军团等部在黄昏发起反攻夺回老鸦山,但无力进行有力追击。因而59师较为完整撤至鸭溪。

全部战斗在28日结束,折返遵义的红1师未赶上后续战斗。这样虽然打赢关键会战,击溃嫡系2个师,但战果有限,仅歼敌2000人。

粟裕20场经典战例古今对比系列之一:逆向机动——扶沟vs四渡赤水

1935.2.28日态势图

如上图所示,林总的后续部署使得战果大幅缩水,如果1军团北上和夹击老鸦山一线的敌军,将大部歼灭59师,战果无疑将大大增加,而实战中是2师仅在追击中歼灭部分溃兵,红1师则被完全浪费。


5.遵义战役总结

遵义战役(含桐梓娄山关),歼敌5400人(其中俘虏3000),缴获步枪2000支,机枪30挺,子弹10万发,急缺的弹药方面得到很大补充。

另一方面,红军的伤亡高达3000人,而且损失基本集中在3军团,4个团仅13团勉强维持编制,另外干部团也遭到相当损耗,这样大的伤亡,仅打出普通击溃战,并不理想,

遵义战役之所以取胜,关键在于二渡赤水行动,战略上取得巨大的先手优势。牢牢掌握了战役主动权。

但是具体战斗层面,无论娄山关还是遵义,红军总部的战役组织不佳,托管3军团一线指挥,而实战中,彭林依然是各自指挥本部,没有形成整体,好坏全凭各自发挥,作战效能大幅削弱。大大抵消了战略层面的优势,导致战果大幅缩水。


三.打鼓新场和鲁班场之争

1.遵义战役后形势

遵义战役后,校长3.2日飞抵重庆,直接指挥在川黔各军,对红军进行新的围攻。

敌军部署:以川军潘文华(3个旅)由桐梓向南进攻遵义,吴奇伟(4个师)在乌江南岸进行防御,西面以周浑元(3个师)在怀仁,黔军一部在金沙,取守势阻止红军向西。目标是把红军歼灭在乌江以西,巴黔公路上

同时采取堡垒战术,逐步压缩红军空间。

3.4日,红军为了改进指挥效率,成立了前敌指挥部,以朱毛分任司令和政委。

3.5日,除9军团在牵制潘文华部以外,1.3.5军团集中于鸭溪,向西前进,迎击怀仁的周浑元部,由于周浑元按照新指示,取守势不前,之后又试图打西安寨的黔军一部,吸引周浑元来援,歼其一部,仍然未果。


2.打鼓新场风波

由于西面多次求战未果,东线敌军加快了行动步伐,将南守北攻改为南北合击。压缩红军的活动空间。

此时红军需要在西面迅速打开局面,3.10日,林总建议不打周浑元,而是转向西南进攻打鼓新场的黔军。

于是红军在苟坝召开扩大会议讨论这一行动计划,会上所有人一致赞成林总的建议,只有伟人一人坚决反对,会议以压倒性的多数通过了打鼓新场的决策,并且撤销了伟人前敌指挥部政委。

夜间,伟人探访周,同时新情报送达,说服了周,并在次日(3.11)早上的会议,说服了大家取消进攻打鼓新场的命令。这就是有名的打鼓新场风波。

关于打鼓新场和鲁班场之争,是理清伟人三四渡赤水整体思路的关键环节。

粟裕20场经典战例古今对比系列之一:逆向机动——扶沟vs四渡赤水

1935.3.10-3.19日态势图

打鼓新场的理由:(1)打鼓新场是黔北重镇,同时守军黔军好打,容易打下,可以获得补给。(2)成功后,红军可以获得暂时原地休整。(3)打鼓新场可以向西延伸川黔根据地,后续可以经过赤水镇北渡乌江继续北上。

上述部署看起来有道理,但是从可行性和战略性两个角度分析就会发现问题

(1)可行性分析:上述理由1,打鼓新场好打,这个前提就不正确。

如上图所示,北面鲁班场的周浑元和南面黔西的滇军是2支机动兵力,如果进攻打鼓新场,会就近由南北分别增援,这样攻坚打鼓新场好打的前提就是错误的,而且还有很大危险性,特别是南面的滇军,情报显示有增援的动向(1天路程),这是后来其他人被说服,放弃打鼓新场的直接原因。

(2)战略性分析:即使打鼓新场能够成功,也不会有理由2,暂时原地休整的时间。同时后续西进和北上依然会遭到封堵。因而理由3也不成立。

因为南北援军和东面的敌军会很快靠近,不会有时间休整,而只会被动的被向西压迫,同时如上图所示,后续西进,西面有滇军进行拦截,而转向北进,北面周浑元纵队依然处于平行位置,会从正面拦截堵路。态势上和湘江战役时基本无异。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打鼓新场是个陷阱,存在巨大危险性,更重要的是即使打赢打鼓新场,后续不仅不能改变被围堵的态势,反而加剧被动和疲劳,正中敌军下怀,简单来说就是:“战术上无可行性,战略上节外生枝”


3.鲁班场攻坚战

打鼓新场风波之后的次日(3.13),伟人为红军指出了接下来的行动计划,其核心是:“控制赤水河上游,以作为扭转枢纽”。

为达到控制赤水河上游渡口的目的,自然要首先排除鲁班场周浑元部的干扰,于是3.15日,下令由林总统一指挥1.3.5军团全部对鲁班场的周浑元部(3个师)发起攻坚作战。

从凌晨打到黄昏,未能取得进展。吴奇伟和潘文华(郭勋祺部)2个纵队也向鲁班场增援,鲁班场攻坚以失利告终,红军伤亡1500人。

虽然鲁班场战斗失利,但是达成了预期战略目的,红军在次日(3.16日),即占领了鲁班场上方的仁怀和茅台镇和附近赤水河渡口。


四.三渡和四渡赤水

1.整体思路和逻辑分析

土城战役的时候,伟人还处于摸索阶段,但到了这个时候,思路已经完全清晰,在分析三四渡赤水之前,首先来分析一下此时伟人的整体思路和逻辑:

(1)实质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国军4支机动兵团的干扰

国军在川黔的部队不少,但存在威胁的只有4支机动部队:川军潘文华,吴奇伟,周浑元和滇军孙渡,也就是说,无论是建立根据地还是摆脱敌军围攻,要解决的就是这4支部队。至于川黔滇其他正规和非正规部队,则只是静态守点的部队,对战略目标达成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换句话说,棋盘上敌军有效的棋子只有4个。这是主要矛盾。不能被边角料带偏。

(2)关于主要矛盾的主要问题——红军无法战胜机动兵团中的任何1支

自土城以来的作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以红军表现出的实战能力,目前单独对国军4支机动兵力的任何1支,能够打平,但都无法战胜。

无法战胜敌军4支机动部队的任何1支,是目前的基本现状。而且短期内无法改变。这一点要认清。

(3)战略上确立以走为核心——和红四方面军会师

因为上述第2点,导致在川黔间尝试建立根据地的任何企图都是错误的。长期战略,只能是北渡长江和红四方面军会合这一途。

换句话说战略只能以走为核心。减少任何不必要的无效和节外生枝的战斗。

(4)解决走的问题,要达到的目的——将4支机动兵团甩在尾追的位置

解决走的问题,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把国军棋盘上的4支机动部队,全部甩在背后,只能尾追的位置,而不能是能够正面堵截的位置。

后面所有机动,都是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展开的。

要达到上述第4点的目的,并不容易,因为棋盘上敌军有4个棋子可以调动,而我军的棋子只有1个,要达到的目的是却是全部甩在背后。

但由于有了上述清晰的整体思路,就具备了达成目的基本前提。这一点非常关键。


2.三渡赤水

粟裕20场经典战例古今对比系列之一:逆向机动——扶沟vs四渡赤水

1935.3.10-3.19日态势图

3.16日,红军三渡赤水河,3.19日进至大村,皇华一线。再次进入川南。

校长此时认为红军又有北渡长江的企图,于是令周浑元,吴奇伟和潘文华三支机动兵团向古蔺,叙永追击,同时令滇军孙渡北进占领赤水镇,相机阻击红军向西。总的目的是将红军歼灭在长江南岸的古蔺地区。

三渡赤水的行动,使得国军4大机动兵团全部调动到了赤水河以西。特别是是周,吴,潘三部集中在了一起,这就具备了一次摆脱这3个棋子的有利条件。


3.四渡赤水和南渡乌江

粟裕20场经典战例古今对比系列之一:逆向机动——扶沟vs四渡赤水

1935.3.21-4.8日态势图

3.20日,红军以1个团伪装主力向古蔺前进,吸引敌军向西外,主力于3.21日,由二渡时的太平渡,二郎滩等地,四渡赤水河。而后继续南下。

这样红军看上去是又回到了原点,不仅没有脱困,反而进入了包围网的纵深。

此时校长惊讶于红军出人意料的行动,但是看上去又像是垂死挣扎的折腾,同时认为红军可能会再次进攻遵义,于是令郭勋祺向遵义前进,周吴纵队向鸭溪,白腊坎封堵,企图将红军消灭在遵义地区。

但红军没有打遵义的打算,除了留9军团伪装牵制敌军外,主力由鸭溪,白腊坎间尚未封堵的空隙,快速南下,在3.29-4.1日南渡乌江。此时出现了如下态势:

周吴纵队和郭勋祺,3支机动兵团被远远的抛在乌江北岸的遵义鸭溪地区。

这样一来,实际在红军已经将这3个棋子远远的抛在了尾追的位置,前面所述的目的,已经达成了一大半,只剩下西面的滇军孙渡这1个棋子要解决。


4.佯攻贵阳,调出滇军

粟裕20场经典战例古今对比系列之一:逆向机动——扶沟vs四渡赤水

1935.3.21-4.8日态势图

红军主力渡过乌江后,南面的贵阳非常空虚,守军只有99师(4个团),同时校长在3.24日亲临贵阳督战。

如图所示,红军此时对贵阳构成巨大威胁,还存在绝杀校长的机会。而北面周吴纵队只能尾随,无法正面拦截,这样只能紧急调动西面的滇军孙渡救援。抢在红军前头抵达贵阳。孙渡行动也很迅速,强行军于4.7日抵达贵阳以东。

这样一来西面,仅剩的一支阻挡在前面的机动兵团被成功调出!

4.2日红军一部向威逼贵阳,主力则进一步向东佯动,将贵阳及西北的敌军进一步向东吸引,然后于4.8日,向西南以一天强行军60公里的速度,从贵阳和龙里间,越过湘黔公路,向空虚的云南急进。

至此,国军4只机动部队全部被甩在红军后部,后续西进和北上,再无实质力量可以正面拦截,只用对付尾追之敌,在事实上已经成功脱困。


粟裕战例:扶沟机动战

战役时间:1948.2.18-1948.3.8

兵力对比:4万:20万

作战序列:华野1纵,6纵——5军,18军,4军,整75.84师,6绥区

主要战役:兰考攻坚战,扶沟—宁陵间机动

战役结果:华野1.6纵顺利突破敌军围堵,北渡黄河,进入解放区进行休整


一.兰考攻坚

1.战前背景

1948年2月,华野1.6纵(4纵已经先期北返)由豫皖苏地区北上,计划先回路北(陇海路)鲁西南地区,再北渡黄河,回到河北解放区进行休整,为后续5月份跃进渡江做好准备。

当1.6纵由许昌,漯河出发,按计划抵达陇海路一线时,敌情出现了很大变化:

粟裕20场经典战例古今对比系列之一:逆向机动——扶沟vs四渡赤水

1948.2.18日态势图

如图所示,在鲁西南地区,国军整5军(5师.70师)进入定陶东北的龙固集,第6绥区(55师.68师)一部进占兰封(119旅)和考城(55师2个旅),东面的单县地区有沈,吴兵团(75师.84师.21旅),其余静态守点还有的66师,暂24师,伞兵总队等部。

此时华野1.6纵加起来仅4万人,而用于围堵的国军超过15万人,同时战斗力普遍很强,特别是卡在北面的整5军(新5军),难以突破。


2.兰封攻坚战

粟裕原本并不愿意在转移的途中进行任何战斗,这和修整部队的战略不符,但是现在的形势是,敌军卡在北面的力量过于密集,于是粟裕认为有必要发动一次局部战役,以调动敌军。于是在2.18日发起兰考战役,具体部署是:

1.以1纵由北向南进攻考城,6纵由南向北进攻兰封。

2.另以10.11纵携带刘邓大军新兵(2万多)立刻动身,由砀山,商丘间南下,将东面的沈澄年兵团吸引过去。

6纵以2个师的兵力在2.18日21时,对兰封外围突然发起四面进攻。战斗非常流畅,2.19日19时,即全歼兰封守敌(119旅256团和旅部一部)。

兰封攻坚战速战速决,前后不到1天,全歼守军3000人,其中俘虏2700人,缴获各种炮32门,枪800支,另缴获汽车27辆和大量弹药。

在6纵进攻兰封的同时,1纵也同时对考城之敌发起进攻,守军55师2个旅提前西窜,1纵随即占领考城。


二.扶沟-宁陵间穿插机动

1.南返豫皖苏

兰考攻坚战后,国军迅速锁定了我军主力的位置,整5军随即向我军进击。这样一来就初步调动了北面堵路的敌军。

粟裕认为虽然部分调动了敌军南移,但是敌军依然处于封堵位置,且依然较密集,此时如果硬冲,即使成功,损失也会很严重,和大修整的战略目标不符。

于是粟裕启动了逆向思维,调头向南,重新返回豫皖苏平原。


2.陷入重围和穿插跳出

1.6纵重回豫皖苏之后,粟裕有意选择了更靠近敌占区纵深和交通线的扶沟,太康地区进行机动周旋,而敌军则发现了“天赐良机”,由顾祝同直接指挥,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调动机动兵团,企图将1.6纵围歼于扶沟地区。

粟裕20场经典战例古今对比系列之一:逆向机动——扶沟vs四渡赤水

1948.3.5.-3.6态势图

3.5-3.6日,国军5大兵团,完成了对1.6纵的“围剿”部署:

东北:整5师进入睢县,杞县,3.5日向鄢陵,扶沟攻击和压缩

东南:整75.84师,3.5日抵达淮阳,太康,而后协同5师下扶沟攻击

北面:4绥区(整55.68师)3.5日进占通许,陈留,在北面进行堵截

南面:整18军3.5日1个旅占领太康,主力进占逍遥镇,从南面封堵

西面:整47军3.6日进占鄢陵,尉氏,从西面进行夹击

如图所示,20万国军在纵横50-60公里的狭小区域里,对4万人形成了四面包围的态势,同时还是完全平坦的平原地区,局面的危险程度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围剿。

然而,上述局面却是粟裕提前有意设计的,而且敌军来的比预期还要多,把中原地区的机动兵团几乎全部吸引到了周围,而危险的反面就是一旦跳出重围,就能一次甩开所有敌军。

如上图,由于敌军主攻的两支部队在东面,5师和75.84师之间还存在间隙,特别是在运动中,同步上会存在差异。

1.6纵先以1日的强行军隐蔽的从两者合击圈间隙中跳出,然后向北经宁陵向北继续转移。于3.8日完全跳出包围圈。

由于和敌军反向交叉行军,等到敌军反应来,已被大幅的甩在身后,同时由于邱清泉,刘汝明等均被远远的调出鲁西南,使前方完全空虚,后续全程无障碍行军。3.13日,1.6纵,抵达濮阳以南,至此胜利的完成战略转移。接下来就是安心进行大修整。

三.一箭五雕

除了巧妙的逆向机动,轻易突围外,本次战役还达成了一箭多雕的效果,其影响力甚至远远大于战役本身

1.首雕:一.六纵全程无损转移

首要的当然是基本的战略目标,也就是1.6纵顺利的转移,而这次转进不仅达成了目的,而且全程损失可以忽略不计,既没有被动的战斗损失,也没有急切的连续强行军导致的非战斗减员,这一点堪称奇迹。


2.二雕:兰考攻坚战,小有斩获

整个战役,只发生过一场战斗,即兰封的攻坚战,整个战斗速战速决,全歼守军3000人,这个战果相当于粟裕生涯来说,不值一提。几乎不为人所知。

但如果考虑到对于6纵单个纵队(此时2万多人),而且仅仅是插曲性质的战斗来说,全歼3000正规军的战绩,不能完全忽略,属于发了一笔意外的小财。特别是缴获了相当数量的弹药,获得了急需的补充(1.6纵此时每支步枪仅20发,轻机枪50发)


3.三雕:成功将2万新兵安全送到中野

由于粟裕在扶沟地区的机动,将纠缠随护送新兵的10.11纵当面的75师和84师,吸引到周围,使得10.11纵护送新兵顺利南下,和中野1.2纵在淮西的太和一线会合(并攻占太和),将2万多新兵顺利移交到中野手里。并使得中野得以安然修整。


4.四雕:牵制胡琏,使中野3.6纵顺利转移出大别山

早在1月份,邓政委就要求“大别山依然困难,至少把11师全部拖走”,实际上由于胡琏卡在北面,使得中野难以转出大别山。被迫继续兜圈和消耗。

而粟裕这次战役,意外的使胡琏18军北调至淮阳一线,中野抓住机会,在2月末到3月间,2.3.6纵陆续北移,转出大别山,在淮西和1.10(华).11纵会师,并且进行补兵和修整。


5.五雕:拖住孙元良兵团,策应了洛阳战役

粟裕20场经典战例古今对比系列之一:逆向机动——扶沟vs四渡赤水

3.9日,中野4.9和华野3.8纵发起了洛阳战役,而此时孙元良兵团(整47军)主力尚在许昌,新郑以东的鄢陵,尉氏,国军首先用了2天时间将其拉回,在3.13日才完成集结,而3.14日我军已经全歼了洛阳的206师。

众所周知。西北战场的瓦子街围歼战。是导致裴昌会兵团被迫西调是洛阳战役的关键因素,但是粟裕3.5-3.8日在扶沟-宁陵的机动,使孙元良兵团迟2天时间完成集中。也是重要因素。

假如孙元良兵团如果在3.11日就完成集结,我军能否成功攻占洛阳,特别是攻下邱行湘的核心阵地,是很有疑问的(实战中,曾经有主张放弃攻打核心阵地)。


三.战例模式对比

以上就是逆向机动模式,历史战例(四渡赤水)和粟裕战例(扶沟机动战)的简要介绍,下面进一步分析两者的共性和差异。

一.共性分析

1.逆向思维

首要的共性就是具备逆向思维

向敌军包围网纵深的反向机动一方面显然是加剧危险但危险的另一方面是一旦重新从间隙中跳出,很可能会达到一次性完全摆脱敌军包围的情况。

这就是逆向机动的形式,首先源于逆向思维的思想。

毛伟人从井冈山到江西苏区时期的多次战役实践,不断实践着这种思维,例如三打永新,三弃三取,一次反围剿,主动撤退,诱敌深入,三次反围剿两次间隙穿插等而四渡赤水则是这种思维发展的自然结果。

而粟裕全程参与了上述全部战斗(除了四渡),深刻受到这种思维的影响,加之后来自身的战争实践,从而青出于蓝,将该思维运用的更加超限。


2.对战局的深刻分析

另一个共性就是对战局形势要有深刻的分析

仅有逆向思维,单纯的形式上逆向机动,还不能完成这种突围,典型案例如怀王山突围战,多次返回,导致全军覆灭。

四渡赤水中一二渡赤水,虽然形式上和三四渡有类似之处,但是此时伟人刚重掌部队,对具体情况不了解,行动上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带有盲目性。实战中也没有摆脱困境。

之后通过多次战斗,在鲁班场战役前,虽然其他人依然在迷茫中,但是伟人已经完全了解了战局形势有了明确的战略和清晰的行动思路,从而完成了三四渡赤水的一系列连贯的机动动作,一下摆脱敌军包围。

兰考战役没有四渡那么曲折,原因是:粟裕从一开始就对局势和要达到的战略目标,有深刻的认识,早有通盘计划。所以仅仅通过三个战术动作(攻坚兰考,南返豫皖苏,扶沟-宁陵穿插突围),不到20天时间,就达到了全军安全战略转移的目标,并且还有远超预期的意外收获(一箭五雕)


3.对战斗的合理运用

第三个共同特点是对战斗的合理运用

这两个战役都是突围战形式,并不仅是“走”,还要有战斗,也就是“打”,合理的进行战斗,是完成这个模式的又一个关键要素、

伟人曾指出“走和打”的辩证关系:

“打是目的走是手段,一切走都是为了打,以走创造战机,以打达到目的”

但是到了四渡时的打鼓新场之争却提出了和上述原则完全相反的论述。

而粟裕是众所周知的“围歼战狂人”但兰考攻坚时,曾指出理由:

“考城,兰封之五五师,六八师各一个旅,本拟不打,以免影响休整后大行动,但因敌情不好不得不打,相机歼灭其一部或大部,以便调整敌人而利于休整。”

打兰考并非想获得战果(以粟裕的能力也看不上),因为战略目标是休整,而进行这个战斗的原因,是因为现实敌情,通过战斗调动敌军部署,目的还是为了后续休整。

两人都一反平时常态,在突围战中把“走”当做核心目的,“打”变成手段。也就是只进行对达成“走”的目标有价值的战斗,而不打任何无效的,偏离目的的战斗。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逆向和辩证思维


二.差异分析

1.战略和战术层面差异

四渡赤水战略上困难更多,处于完全新区作战,地理和形势比较陌生,另一方面前一阶段湘江战役刚刚惨败,战略上处于被动之中。

更重要的是全局形式,红军孤悬于敌后(2.6军团和4方面军距离较远只能战略策应),如果长期无法摆脱困局,输掉的将是整个红军身家,造成心理压力是巨大的。

但是另一方面,战区内(川黔滇交界)的空间广大,回旋机动余地大,国军的机动兵力短时间内只能进行战略上的包围,也就是封堵和追剿,无法形成战术上的包围,加上红军此时已经有相当的实力,短期内危险程度并不高。

扶沟机动,1.6纵在战略上困难不如四渡,在战区内(豫皖苏),虽然要点处于国军控制之下,但是华野此前已经进入该地区活动3个月,环境有所熟悉,地方组织也有所发展,同时这一地区相对富裕,补给较为便利。

从全局看,即使无法达到目的,就算失败,至多也不过1.6纵损失而已,不至于关乎整体生死存亡的问题,因而心理压力要小很多。

但是在战术层面,国军在战区内集中了的机动兵力密度远远强于四渡赤水,而且包括了几只精锐部队,同时在50-60公里的狭小范围内,和无阻碍平原地区,接近形成了20万对4万的战术包围态势,这样危险不在是战略层面的长期危险,而是短期内实打实形成了战术危险。


2.具体作战层面存在差距

四渡相比于扶沟,根本缺陷在于具体作战层面存在很大差距

四渡时,红军总部指挥效率不佳,导致具体战役的质量大打折扣,土城,鲁班场等失利战役都是如此,包括遵义战役,前面已经详细分析,接近于消耗战,远远没有达到此时红一方面军应有的作战效能。

假如土城,遵义战役发挥出应有的作战效能,可以说无需四渡赤水,而能达到直接北渡长江,或者类似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站稳,建立根据地的局面。

这个问题并非没被发现,遵义战役后曾短暂成立前敌指挥部(在有完整红军司令部的情况下,设置一个前敌指挥部本身就很有问题)由伟人直接进行战役指挥,但是随着打鼓新场风波,很快就撤销了,并且没有恢复。后来林总主张由彭担任前敌指挥,也是因为上述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当然伟人毕竟指挥层面缺乏职业业性,又长时间脱离军事岗位,即使进行具体战役指挥,效果上优化可能也有限,这是暂时无法克服的硬伤。

这样伟人四渡期间,只进行战略层面指挥,而没有具体战役操作,所以四渡的成功,是战略层面的优势,抵消了红军总部具体战斗执行力的严重缺陷,从这个角度看,伟人一己之力拯救了红军,是毫不夸张的正确说法。

相比之下,粟裕对1.6纵的战役层面效率高,仅1天时间就完成对兰封的快速攻坚,没有一丝卡顿,粟裕战役层面的强大,大大优化了整个战略行动。使得过程上没有四渡那样曲折。


3.机动节奏的控制不同

四渡和兰考还有一个方面存在差异:机动节奏的控制不同。

四渡赤水在机动上虽然巧妙,但是节奏上过急,开始时4万人,到金沙江时只有2.5万人,这个损失是比较大的。原因就在于,很多不必要的急走导致了大量减员。例如进入扎西后,仅仅1天就东返,行动上过于着急。

林总后来也抱怨“走的路过多,过快,过曲折,部队要拖散了”,一方面当然是林总此时还不懂整体战略,但是也不能说这个说法完全没道理,在行动中确实存在过于急躁,导致过多的减员和疲劳的问题。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有二:

1.四渡期间,前期不用说,即使是后期,虽然有整体思路,但是对操作性还存在疑问,总想要尽可能快的达到目的,而现实往往适得其反。

2.事关存亡,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出现急躁心理。

伟人在1947年8月12日,也实事求是指出上述缺陷:

鉴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休息太少,疲劳太多,减员太多,而那种性急有许多是不必要:此次我军南进,须减少不必要的性急,力争少走路,多休息;情况紧急时应当夺走几天长的,但应跟着休息几天,恢复疲劳。

而粟裕在扶沟-宁陵机动中则不同,在机动上很好的掌握了行动节奏,开始不紧不慢的进行盘旋打圈,保持体力,等敌军四面包围形成,但还未完全定型之际,先以1天时间秘密插入间隙,然后连续走4天较快路程(并不特别快),全程有条不紊的跳出了重围,没有出现非战斗减员。

粟裕之所以能有理想化的机动节奏的理由有三:

1.不仅有明确的战略思路,还有更加清晰和完整战役行动步骤:攻兰考,暴露自身位置,然后南下豫皖苏,吸引敌军包围,然后择机跳出,完全摆脱敌军。

2.从1934年,粟裕具体制定红7军团所有行动路线起(寻,乐矛盾折中后产物),不断实践各种超限化的机动和后卫战,到了1935-1937年,浙南游击时期,更是长期高难度的机动和突围试炼。(案例很多,以后专题分析)

这样长期的相关实战锻炼,使粟裕对机动和突围战的节奏,细节,操作等各个环节,深入骨髓,无人能出其右。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


四.总结

上述就是关于逆向机动模式(或者可以称为李得胜机动),相关历史战例(四渡赤水)和粟裕战例(扶沟机动)的全部解析,本篇的战例模式是突围战,属于特殊形式,主要体现的是战略走位和战略思维。

这种充满想象力,技巧,观赏性和逆向思维的突围方式,我军战史上仅有伟人和粟裕,两人在实战中完成过,甚至世界战史,同类型模板也仅仅只有这两位。

从这一个可以看出,粟裕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别是逆向和辩证思维特点的来源始于伟人,两人的战争思维有相通性和继承性,可以说粟裕是毛伟人军事思维的嫡传继承者。这也是为什么普遍认为:“只有粟裕能完善执行伟人的战略,同时粟裕的战略只有伟人才能理解”,关于这一方面之后还会有专题进行更多具体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