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胜辉|“翰墨迎春”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

 二闲居 2024-02-14 发布于福建

图片

参展书家

书坛名家/翰墨迎春/书坛名家/翰墨迎春

图片
崔胜辉  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导师工作室导师、隶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公益流动大讲堂”全国巡讲专家组成员、“翰墨薪传工程”首批专家组成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硕导,清华美院书法高研班、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研究生班特聘教授,北京人文大学书法学院院长,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特约评论员,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评委,多次担任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单项展、综合展赛评委。
隶之“新”“异”

文 | 崔胜辉


就当前隶书取法而言,总体趋势是在回归古人,这从近几年展览的作品中可见一斑。如风格相对纯正的经典汉碑、秦汉简帛、清代名家隶书的作品较之以前其比例在不断攀升。异但学习时人风格的作品仍然占有一定的比重。

隶书的创作多被看作简单,因为隶书的笔法并不丰富,结体相对平整,就技术而言略高于篆书。所以在一些书法教学中避开传统的楷书,选择从隶书入手,一是遵循字体演变的顺序,二是技术的难度系数不高,容易入手,见效较快。实际上能把隶书写出新意,体现出对隶书的理解并不容易。这里所说的“新意”是在隶书本体上的认知深浅所决定的。“新”不是与古人“异”,恰恰需要“合”,是“貌离神合”。

隶书创作需要有长时间的体悟理解过程,技法的锤炼和审美认知才能逐渐清晰。

笔法的丰富是在创作中的取舍条件。隶书笔法的丰富是内涵的丰富,是把外露的笔法形态含蓄的表达出来,这种形态的度需要把握的恰到好处。意象大于表象是学习碑刻中笔法的表现方式。如果这个认识不明确往往会出现技法运用上的偏差。

隶书的笔法是由篆书逐渐蜕变而来,如在成熟汉碑的笔法中可以发现,起笔与收笔处加入了装饰性笔法,即方、圆、尖、斜的形态,行笔中虽然有了起伏变化,但篆书的圆润饱满的特质始终没有改变。自清人开始将汉碑放大书写,软毫生纸在运用中创造了新的笔法,不再是写帖的提笔法,而是为了表现碑刻的意象效果,多采用饱墨铺毫和渴墨绞转的笔法。现代人在继承前人技法的基础上,对工具材料做了更多的尝试,如毛笔笔头的长短、粗细、软硬,材料的生熟、糙细。在用笔过程中将毛笔由笔尖至笔根、毛锥在360度的范围内拖、抹、戳、逆,想使作品所产生出来的艺术效果更有感染力。但过于追求笔法的丰富性,用笔花哨,墨色对比强烈,反而弱化了隶书朴实、劲健、飞动但不失沉稳的笔法特征。另有用笔迟缓、抖颤痉挛者,故作老态,实为有背自然,装腔作势。

有的作品在求变化、追新奇的立意中刻意摆弄字形,故多趣味而少气象。没有理解隶书的结体古朴、雍容、险绝不失稳健、恣肆不失整饬、朴拙不失巧妙的特质。

隶书是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变的分水岭,所以隶书创作还需要对整个隶书体系进行梳理,由源至流的系统分析,认识到其艺术规律和审美标准,而不是盲目的一味模仿时人或单纯的以某一碑的模拟创作作为终极目标。
 
图片


参展作品



图片

▲崔胜辉书法欣赏

图片

▲崔胜辉书法欣赏

图片

▲崔胜辉书法欣赏

图片

▲崔胜辉书法欣赏

图片

▲崔胜辉书法欣赏

图片

▲崔胜辉书法欣赏

图片

▲崔胜辉书法欣赏

图片

▲崔胜辉书法欣赏

图片

▲崔胜辉书法欣赏

图片

▲崔胜辉书法欣赏

图片

▲崔胜辉书法欣赏

图片

▲崔胜辉书法欣赏

图片

▲崔胜辉书法欣赏

图片

▲崔胜辉书法欣赏

图片

▲崔胜辉书法欣赏

图片

▲崔胜辉书法欣赏

图片

▲崔胜辉书法欣赏

图片

▲崔胜辉书法欣赏

图片

▲崔胜辉书法欣赏

图片

▲崔胜辉书法欣赏

图片

▲崔胜辉书法欣赏

E N D -

大美书画◎授权发布

                  

您的“ ”和在看 ”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