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就是这样练成的!

 苯墨子社 2024-02-18 发布于上海
学书法不二法门在于临帖。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就是说临帖要象,然而在临帖要象这一千百年颠扑不破的道理面前,演绎了无数的理念和偏方,形成了各种风格和流派。有无数人长年墨熬深夜,笔耕通宵,仍然心迷义舛,徘徊门外,可谓看似容易却艰辛,上手容易入门难。
事实上,90%的书法爱好者自学一辈子都没入门,而100%的书法爱好者都长年临帖,为什么会形成这个结果呢?寻根溯源,在于临帖不得法,是以手上功夫不得法。纵然日书万字,不过是对帖抄字,照状描形,只是在不断巩固自己的错误而已。
虽然自学等于自杀,但拜师之后直接拿老师的书法来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异于他杀。优秀的书法老师,是跨越时空的传教士,其责任是教会学生与古人对话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临帖的秘诀。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其真正的老师,是诸如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宋四家等等在书法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还能得到什么?
图片
古人的书法之美经过了历史的检验,所以得其法得大道。而当代的书家,即使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不知能否得到历史的认可;即使能青史留名,也不知其在书法史有什么样的地位?所以学习书法,学习的是老师的学习方法,而不是迷信老师,直接学习老师的书法,如果学书不能突破这一悖论,其风险是非常大的,甚至影响一生。
在确立了学古人的基础上,选一家共性多于个性的字帖,首先应该对临。临帖有很多玄乎其玄,神乎其神的理论,什么在似与不似之间,什么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等等,让人迷惑困顿,无所适从。其实只要破开迷雾,就可拔云见日,天下事殊途同归,一致百虑,分流共源,只要参考一下其他门类的成功方法,我们就知道,规范化、标准化是不二法门,好比学武术,套路的精准;学乐器,手法的规范;学体操,动作的统一等等。对临的第一原则是临帖达到原汁原味,越精准越好。
然而临帖要象,这道理谁都知道,但如何象,象什么,怎样循序渐进却是重中之重。
很多人陷入象的误区,认为临帖就要字形临得象,所以一味的描形画状,甚至勾描出萦带和牵丝。书写过程没有节奏,没有律动,描完之后,便认为达到对临的标准了,这实际上是大错特错,买椟还珠了。实际上,让王羲之本人以同样的笔法、节奏、速度去临自己的字帖,在字形、空间和偶然效果上,也不可能分毫不差。换个角度,我们自己的签名,能在不描画的情况下临个分毫不差的吗?
图片
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所谓对临是在自然书写节奏下,笔法准确,动作到位,然后不断调整,追求字形、空间的逐步尽量准确,万万不可本末倒置,描画不休。
在对临阶段,初学是无法面面俱到的,宁可失于字形,不可失于笔法,宁可失于细节,不可失于节奏。必要时可对笔法、动作进行分解训练,一笔一画,察其精,拟其似,分析准线的长短、方向、位置、形状,行笔发力快、准、狠,确保线条干净利索,节奏鲜明,然后采用加法,循序渐进,完善细节,规模空间,逐步得法。
对临一段时间后,初步掌握要领,就必须进行非常重要的背临。背临不是要求通篇背临,而是一组、一行、数行地进行。背临很枯燥,也很痛苦,要检验对字帖学习得法的程度,背临之后,一目了然。
在背临时,总会丢掉,或夸张,或弱化一些东西。背临出来后,将字帖与之对比,找出印象误区和不熟悉、不到位的地方,重新背临,再对比,如此反复,古人之法自然得心上手,随意挥运,无不得法,有若金丹换骨。
苦心人天不负,伫看荣华之日;成丹者火候到,何惜烹炼之功。临帖如果忽略此功课,犹如囫囵吞枣,浅尝而止,怎么可能将古法烂熟于心?所以很多人临帖和创作完全脱节,不可谓不是失之东隅。
图片
临帖最忌见猎心喜,贪多失本。有人东抄抄,西临临,全都是浅尝则己。虽学久日长,犹野狐禅道,临帖无法临象,则曰意临,实在是自欺欺人,不可不引以为戒!深入一家,守一家法,犹如建房框架,本固根深。
临习二家或多家法帖之后,可以进行意临的训练,意临是临创的最佳过渡。仅学一家时,不可意临。意临一定要有的放矢,学几家象几家后,才能有依托意临,逐步过渡到创作,最终形成自己风格面貌。风格是自然流露出来的,绝不是刻意制造出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