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9|代号“孤儿”:剑桥间谍之谜。

 不吃少女 2024-02-19 发布于广东

《代号“孤儿”——剑桥间谍之谜》这本书使我产生的期待,是出于对“剑桥五杰”间谍圈成员唐纳德·麦克林的好奇,也是因其经过对大量机密文件的深度挖掘,希望它提供别样的答卷的期待,究其根本是期待他者真实与我的真实的碰撞,成为生活一剂未能预知风味的添加剂。

***

我对间谍的认知无一不来源于影视与书本,但不得不承认,影视提供的体验总是那么刺激、新鲜、丰富,以致于要问起我对间谍的印象,我脑海中就会闪过阿汤哥飞檐走壁的形象。


在那一个个单一的媒介宇宙中,“间谍”无可避免地会成为那个宇宙的中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人公,加之此类型的故事描绘,通常从主人公的立场出发,他的形象总是正面伟岸的,在我的眼中也难免产生了光环,或暗中拯救了国家,或让他国民众幸免于难……

但这本书却有些“祛魅”之感,倒不是减少了“英雄”叙事逻辑。麦克林为协助苏联先后从巴黎、华盛顿、开罗和伦敦获取了大量情报,给“冷战”时期世界格局带来深远影响不容忽视。但引起我注意的,却掺杂在那些大事件中的细枝末节——其中的焦虑、混乱,让我真切感到人身为间谍与间谍身而为人的为难。


何出此言?

人身为间谍,需要为他效忠的国家机构窃取情报,会暗中被派遣到他国以刺探机密,或为他国效力却假装本国公民,在人身安全上面临巨大的风险。

与此同时,间谍们为了完成任务常拥有多重身份,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导致他们常在假我和本我之中纠缠,除了人身安全,对心理也是一项巨大的考验。人不是机器人,难以在真真假假之中切换自如,在现实困境和理想的角逐中做出抉择更是难上加难,此为间谍身而为人之难。

在第五章的开头,作者提到麦克林曾经写过一本书,书的开头写到“外交政策是一个关乎情感的话题。”我不知道这纯粹是巧合,抑或作者有意为之。贯穿全书始终,作者均以麦克林的感情生活为突破口,更准确地来说应当是前期的风流韵事到后期的家庭内务,以此展开对麦克林间谍活动的描述。

麦克林看似拥有强有力的个人资本,其性格以及收集情报的强大能力都使得他被视作当间谍的天赋选手,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在大的层面来看,他许会带来光明的未来,而落个人好像就剩下了牺牲与奉献。

对麦克林来说,他在海外连续待了6年,从事了14年半的高高风险间谍活动,拥有一份安稳的情感生活似乎是奢望,但作者依旧不惜笔墨,对其情感生活的描述占了不少篇幅,读者也很容易看出他的个人生活绝对称不上健康或是良性的。

那些超群的实力与非凡的人格魅力均服务于工作,一旦脱离工作他却潦倒颓丧,最突出的就是酗酒,而他后期生病而终无疑也与这份职业息息相关,他的心理和身体都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麦克林的个人生活分崩离析。

作者在书的最末尾写道,“如果他不是69岁去世,那么他就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开放举措,可能就会觉得他的生活不像他的理想主义和背叛行为所表现的那样四分五裂。”并强调他是这个时代的受害者。

但谁又不是被时代推着走的人呢?

或许世界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拉回游离在现实世界的麦克林,毕竟他似乎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抱有最忠诚的信仰的人,他向往着理想。唐纳德·麦克林是一名间谍,尽管同时也是明星外交官、公务员、是西方世界一些最高机密的守护者、是丈夫与父亲,而间谍这重身份却是决定性的,可以成就也可以毁坏其他所有。

“孤儿”是麦克林的第一个代号,但却像极了间谍本身,围绕着这个身份的词语总是离不开孤独、放逐、逃离、背叛、欺骗……即使麦克林能够实现理想,但也难以抹去过往带来的一切。

不过我倒是很欣慰看到叛逃到莫斯科后的麦克林戒掉了酗酒的恶习,也不再需要承担巨大的精神压力。但怎么样算是圆满的结局,我也不知道,每个人都是如此。

***

读完整本书我在想那味添加剂回馈给我的是什么,通过《代号“孤儿”》我看到了什么,或许正是看到了自己。

原本我应该描述一下作者通过挖掘大量以往被列为机密的资料,向读者完整讲述的麦克林的间谍生活是怎样的,而我看到的是中年人的无奈、人的弱点与软肋。

据说麦克林是叛逃者中唯一一个能够拥抱俄罗斯生活并成为其中一部分的人。我想我也需要这份勇气,行为与认知总要改变一项,接受与面对也不是坏事。

(插图来自电影《碟中谍4》剧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