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栀子豉汤类证看药物加减(二十四)

 知行中航中医 2024-02-22 发布于云南

栀子豉汤的方证作为太阳病变证中热性变证一类,在胡希恕先生曾说:三阴三阳病都有烦躁,烦躁最厉害的莫过于栀子豉汤(烦躁不得眠)。而栀子豉汤变证中有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以及最后的栀子豉汤注意事项。其中加减药物不过甘草、生姜、干姜、厚朴而已,有什么特别的呢?有也没有,说容易也不容易。在太阳病变证中变得最厉害的莫过于阴寒独盛,阳气暴脱的干姜附子汤证,试问这么简单的药物临床运用又何其容易。在纷繁复杂的实际临床中,百分之多少能做到允执厥中呢?是不容易的。

最近外感的病人非常多,但是现在病人因为运用汗法、下法治疗出现变证的情况却非常少。如果说秦汉时期人们喜欢服用“丸药(巴豆一类)”是一种时代特点,那么我所在的地方人们外感喜欢打吊瓶也是时代特点。也不知道这种时代特点是什么时候养成的?许多人就诊第一句话就是:医生我感冒了给我输点液。不行,得看一下感染指标,其哼一声就走,这种情况呢就不要因时制宜。最近就有一位病毒性感染的患者在诊所输入抗生素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医生和患者都奇怪之前输入同样抗生素都没有过敏呀。虽然时代不同,但总有激素、抗生素都阻止不了病邪传变的病人,到了老年人群体,传变是临床常见的事,思而远谋谓之虑。可见栀子豉等太阳变证方也有很大用武之地的。不用气馁,把握住的才是有用的。

(1)、栀子豉汤本证。

(截图来自“小猴掌上伤寒”。)

纵观所有条文,栀子治疗范围在中上,中(心下,胃中),上(胸中)。范围明确,且治疗的是热证,故而栀子治疗中上焦之热。这种热是一种“虚烦”,对应的是“实烦”,虚烦是无形的,实烦是有形的。有形的实烦承气类方就很清楚。痰热结胸的小陷胸汤也是一种有形热。所以虚烦是一种见不到实形物质导致的一种状态。我理解“有形”和“无形”是以人的视觉、触觉所能感受到的称之为有形,超出人的感官之外的是无形。栀子豉汤这里的虚烦不是真正的虚,是一种看不见偏实的热,如果真的虚指定不能用栀子这种寒凉药。人原先不能看见细菌,此时细菌是一种无形之邪,噬菌体能攻击细菌,对于噬菌体来说细菌便是有形的。

(2)、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

第【76】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少气者加甘草。多问一下,少气是哪里少气呢?是肺少气还是心少气,是肾少气还是其他少气?甘草能补中益气,这里少气更多是中焦少气了。之前说过,若止呕,胃气上逆之呕吐,用半夏;胃寒呕吐用生姜。

(3)、栀子干姜豉汤。

第【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之前对比过干姜与生姜区别。干姜温里效果比较强一些,生姜止呕解表能力强一些。这里是用了丸药(泻药),导致脾胃虚寒,所以加了温里作用更强的生姜。

(4)、栀子厚朴汤。


第【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腹满用厚朴,对比于“心下”,其作用部位在下焦。注意这里去掉了豆豉,就可以思考豆豉什么时候不用。这里我没有查阅到相关前辈的论述,说明为什么要去掉豆豉。我想这里病位在下焦一些,而豆豉作用在中上以中为主。在中上的虚烦加豆豉能起到药引的作用,而在下焦则不需要把药引停于中。

(5)、枳实栀子汤

第【393】条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这里胡老说这里病复发,大多是因为病好了吃太多导致复发,所以用了枳实消积除满。

(6)、栀子大黄汤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中有一条: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热痛加用了大黄,那么推测这里的热痛是有实性的热啦,如太阳蓄血证的桃核承气汤,或者大便实的情况。

最后,栀子豉汤的使用注意事项:第【81】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这也就提醒栀子寒凉,所有真的虚,偏阴性的虚烦是不适合使用的。使用之后容易导致虚虚之弊。疾病阴阳两条界,栀子是对抗阳界那边的药。至此我更加确信,祖师爷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一定不是为了彰显能力从而写一些高深莫测的文字,让后世模棱两可。祖师爷一直在苦口婆心且一遍又一遍地教我们如何辨证用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