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网友来问我这里的早癌ESD报告模版,我也是综合了国内众多医院的模版综合起来的,仅供参考。需要注意的是,格式只是一个形式,重要的是要把关键的信息精准的呈现给临床医生和病人,从而指导临床和病人后续治疗策略的选择。比如肿瘤的肉眼分型,组织组织类型,分化程度(肠和胃),浸润深度(显微镜下精准测量),肿瘤芽,脉管情况,基底切缘情况及周围粘膜情况等。结直肠早癌ESD模板 (供参考)“直肠 ESD标本”(1块,大小 x x cm,全取材,共 条):光镜下取材深达粘膜下层(如见到固有肌层,要提示达固有肌层)(4)肿瘤大小:镜下约 mm× mm×( / 见肿瘤组织); (5)浸润深度:癌组织浸润至粘膜下层,浸润深度约 mm(测量方法可适当做一个解释)(7)脉管情况:可见脉管癌栓及侵犯((ly+,v-))(8)垂直切缘(基底切缘,pVHM):标本基底切缘阴性(pVM-);hMLH1,PMS2 ,hMSH2,hMSH6,Desmin(标记粘膜肌),D2-40,CD31,P53,Ki-67部分诊断信息的注意事项:
1、肉眼分型:结直肠癌的肉眼分型分为0,1,2,3,4,5。早期结直肠癌的分型为0,0型主要分为隆起型(0-Ⅰ)和浅表型(0-Ⅱ),0-Ⅰ型分为0-Ⅰp、0-Ⅰsp和0-Ⅰs型,0-Ⅱ型分为0-Ⅱa、0-Ⅱb和0-Ⅱc型。还有各种组合,如0-Ⅱa+Ⅱc,0-Ⅰs+Ⅱc等,看起来有点眼花缭乱。经常能看临床医生诊断“LST”(侧向发育性病变),肉眼分型有可能是一个组合,如Ⅱa+Ⅰs等 0-Ⅰ和0-Ⅱ怎么区别?看似简单,实则确实是一个问题:巴黎分型 以高度超过2.5mm(活检钳的直径)的高度为界,而日本的标准中并没有提到2.5mm这个标准,而是以呈现半球形的大小相比,高于半球形的则为Ⅰ型。 Ⅰp、Ⅰsp和Ⅰs型怎么区分??简单点讲:Ⅰp是细蒂,Ⅰsp是亚蒂,Ⅰs是无蒂。如下图 来自艾新波主译的《大肠内镜诊断基础及技巧》 0-Ⅱa、0-Ⅱb和0-Ⅱc型如何区分见下图: 来自艾新波主译的《大肠内镜诊断基础及技巧》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临床的肉眼分型和病理肉眼分型如果不一致,以谁为准?个人认为总的原则是以临床为准,离体的形态会发生较多变化,那病理肉眼分型还有什么意义?直接照抄就行了....个人认为病理医生的肉眼观察还是很重要的,对病变性质和浸润深度判断等具有重要意义,平时可以结合内镜下形态和病理形态综合判断,也不一定要照抄,临床医生也前误判的时候。
2、组织学类型: 病理医生比较熟悉,需要注意的是低分化腺癌的诊断要正确,内镜切除的病理类型仅限于高、中分化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和髓样癌,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和粘液腺癌均不是内镜下切除的适应症。
3、浸润深度: 这个问题最大,最为混乱,本中心一般采用的是日本相关书籍的相关标准。 (1)息肉有蒂还是无蒂一定要由临床医生来判断,手术后标本会回缩、变形。
(2)无论肉眼分型如何,如果能够识别或推测粘膜肌的走向,就将粘膜肌下缘作为测量的起始点。
(3)无论肉眼分型如何,当无法识别或推测粘膜肌的走向时,将病变的表层作为测量起始点。
(4)对于粘膜肌错综复杂的带蒂病变(一定要注意是带蒂的,粘膜肌错结综复杂的),应将息肉头部和蒂部交界处(粘膜内肿瘤和非肿瘤的边界)的连线作为“基准线”,测量期基准线到浸润最深部的距离:a.当浸润最深部未超过基准线时,称为头部浸润,此时不需要测量浸润深度。b.当浸润最深部分超基准线时,称为蒂部浸润,此时需测量基准线与浸润最深部之间的距离。
肿瘤芽是一个重要的预后因素,目前手术标本的病理诊断中也要求要报肿瘤芽。 什么叫肿瘤芽?指在浸润性癌的浸润侧前沿,间质内散在的单个肿瘤细胞或≤4个肿瘤细胞的细胞簇。肿瘤出芽分级为三级分法,具体方法为:在20倍目镜(0.785 mm)下选定一个热点区域进行瘤芽计数,0-4个为低级别,5-9个为中级别,≥10个为高级别。 需要注意的是要在HE下进行计数,免疫组化可以协助。指南就是这样规定的,不要问为什么6、切缘,基底切缘是一定要报的,侧切缘如果是息内状,可以只报基底切缘,不用报侧切缘,如果镜下见侧切缘为腺瘤成分,不能算切缘阳性(可描述),另外由于很多医院标本固定不规范,边缘会有很多卷曲,因此我们看到的切缘可能并非真正的切缘。 那么基底切缘阴性的标准是什么呢?目前标准并没有统一。第一种是烧灼缘没有肿瘤细胞就是阴性,另一种是要求肿瘤细胞距离节缘1mm才算阴性。 7、周围粘膜情况:要注意最重病变周围的情况,是否有腺瘤成分?有没有锯齿状成分?等等,有助于分析、推测肿瘤的发生途径。比如如果病变较小(1cm以内),周围没有腺瘤成分,要怀疑是不是Denovo癌。 总之,精准而全面的病理报告将决定病人和临床下一步的治疗策略的选择。
关于进修的事宜,因每期只能招收3名进修生,24年四期已全部招满。
招收消化道病理亚专业进修生的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