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書按:常常听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今天就收集一下材料。这篇文章我的收获是终于弄明白了还原论和涌现论。这篇文章的因果关系描述的并不是特别好,但是文章的意义在于启发,较真儿的话没有必要了。本文只是说,科学诞生于哲学之中,开始服务于神学。感觉不应该用“尽头”两个字,而应该用“源头”吧,但是源头肯定又追溯到希腊哲学了。说到神学,在神学诞生的那个年代,或许都服务于神学,不是还说哲学是神学的侍女吗?所以,不能以我们今天的观点去看待那个时代的世界。本文没有整理太多东西,本来想把西方哲学史那段好好梳理,因为写的不太详细,但是篇幅限制,而且还是哲学史的书写的较为详细,例如赵敦华老师的《西方哲学简史》,还有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比较好的。 直观的宇宙观 古人对宇宙的认知并未到今天所拥有的信息量,所以尽管不同文明都有各自对世界的解释。但在今天的我们看来,确实是很初级阶段的。中国古代人类最开始的宇宙观非常简单,天圆地方说——大地是一个托在神龟背上的平板,天空像一个穹窿一样扣在地上。直到今天,我们还把地点叫做地方,而西方的地球观念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尽管古代有浑天仪的模型,但那个概念不是球的概念。地动仪也是一样,本质只是具象的掩饰。只是,今天人们拿地球球体的观念去看待东西,以为古代人认为地球是个球,这个很容易证明,查一些古代的资料,看看他们的原文描述就知道。为什么中国古代不认为地球是个球呢?想想最开始原始部落的那些人抬头看天,站在自己的房子门口看待大地,该如何理解眼前的世界和看待宇宙,他总是从具象去推到具象,他看一眼自己的房子就明白了世界就是放大版的房子,这是他在感性直观上建立的宇宙观,毫无疑问是盖天说。这个盖天说的宇宙观跟什么匹配呢?跟当年采集狩猎生存方式有关,跟当年小范围领地化生存相匹配,而后来的中国农业文明建立的独特天命观将这套对世界的理解体系化了,后来也有了其他的说法,但始终没有到地心说的阶段。原因是没有西方的异神教,也就是没有神学。中国是直接进入了日心说,即1840年之后全面学习西方,抛弃古文化阶段的时候,人们开始逐步接受对宇宙的新模型。而西方,西方认为地球是个球,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不是从托勒密时代,大航海时代才开始的,是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时代一直到柏拉图时代,他们经常观察天象,他们在观察月亮盈亏和月食的时候,认为实际上地球弧形影子是投在月球上的一个表现,而我们则认为是天狗吃了月亮。这是两种不同的观念。他们建立了地球说,后来发展到西方的地心说,这就是著名托勒密的数学汇编13卷。他用多个精巧的数学模型组合来解释自然现象与天文,为什么是多个?因为地心说漏洞很多,可人们的神学观念导致无法打破人类中心论,于是用多个数学模型将这些漏洞进行合理解释。无论西方的地心说还是东方的盖天说,人类根据长时间观察的直观经验总结出的世界观和宇宙观是与当前时代背景及其需要所匹配,围绕着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过程,我们能发现,人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进步,直到科学真正的诞生于伽利略时代。 很多人觉得日心说在当时被很多人使用,因为和宗教产生对立,成了异端学说,这样说是非常不客观的,要知道哥白尼的书就是教皇给他出版的,布鲁诺并不是为了科学牺牲的。哥白尼并不是第一个提出日心说的人,这个观点希腊人早就提出了。第一个提出日心说的人是阿里斯塔克,他是一位数学家也是天文学家,但他这个说法和人们的直觉是相反的,要让别人相信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总得有证据,于是其他人就说那我们问你两个问题,第一个解释一下如果我拿一块石头垂直地往上扔,它就会垂直地掉下来,既然你说地球是动的,那在石头掉下来的时间里,地球已经往前移动了一段距离,移动了之后石头就应该掉在后面了,阿里斯塔克表示,这第一个问题他解释不了。既然第一个回答不了,那看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有个专门说法,叫恒星周年视觉差,就是说因为地球绕太阳转,所以天上的恒星在一年的时间里看起来会有一点点差别,比如,在你的房间里挂着两盏灯,你站在房间的一头看着两盏灯,再跑到房间另一头看着两盏灯,两次看到他们的位置关系是不一样的。如果把恒星当作挂在天上的吊灯,然后地球绕着太阳一转,位置就发生了变化,就好像人在房间里跑一圈,跑动的过程中按理说,也能看见恒星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这就是恒星周年视差。但在地球上,从来没有人观察到过这种现象,这是为什么?阿里斯塔克是怎么回答的?他说这个现象肯定存在,但恒星离我们太远了,所以恒星周年时差实在太微小,我们看不到。其实这个解释没有什么说服力,所以在古希腊时代没什么人愿意接受他的日心说。另外,寻找日心说的证据第一个问题,他还是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第二个问题也是说因为恒星周年时差太小我们看不到。过了1000多年,哥白尼再次提出日心说,面对的还是这两个问题,回答也差不多。直到17世纪,伽利略发现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这就把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要麻烦一些,因为恒星周年视差太小了,用肉眼根本无法看到。到了伽利略的时候,已经有了天文望远镜,但那时候的望远镜还不够精确。到了1728年,有一个英国天文学家叫做布拉德雷,他发现,恒星的位置在一年中的不同时刻,确实会发生变化,但是他又觉得自己观察到的变化跟预想中的恒星周年视差不太一样,但到底是怎么个不一样,自己也说不清楚。有一天,他在泰晤士河上划船,一边划船,一边吹着风,他突然意识到划船的时候风吹在自己脸上的感受,跟站在原地不动时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恒星发射的光射到地球上,就好像是风吹到人脸上,它会因为人的运动方向而发生改变,布拉德雷观察到的正是这个现象。虽然这个现象跟恒星周年视差并不一样,但已经足够证明地球是在运动的了。那么恒星周年视差是什么时候找到的,这要等到1838年德国有个天文学家叫贝塞尔,他终于观测到了这个差别。当然,这并不是因为贝塞尔的眼力特别好,而是因为那时候的天文望远镜更先进了,精准度已经足够高。这时候离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已经过了将近300年。还有就是难以接受的新思想模型,从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到布拉德雷找到证据的这段时间里,人们只能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做一个判断。有些天文学家大胆选择支持日心说,也有很多人其实是不赞成日心说的,比如有个叫第谷的丹麦天文学家,他在一个小岛上搞了一辈子天文观测,那时候望远镜还没有发明,他自然是看不到恒星周年视差的,找不到证据,第谷没法接受日心说,但他也觉得地心说问题太大,于是他有一个折衷的方案,仍然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而其他行星绕着太阳转,因为第谷是搞观测的,用他的这套理论计算行星的运行轨迹和实际观测符合得特别好,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好多天文学家都不支持日心说,而是支持第谷的这套理论。当时有一副很有名的画,画中有一位女神拿着一个天平,天平一端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另一端是第谷的理论,称量的结果是第谷的理论更重一些。宇宙观的演化产生神学和哲科。我们看待世界,有两种基本眼光。一种叫还原论,一种叫涌现论。什么叫涌现论?圣经旧约第一章创世纪说,上帝六天创造世界,这是典型的涌现论。什么是还原论?就是追究事物的本源,比如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科学模型中,万物是由原子构成的,万物由微观到宏观的过程,也就是从复杂到简单的还原过程,复杂源于简单。孔子讲一以贯之,意思是所有复杂东西中,都有一条观察的简单线路。复杂来源于简单,因为大多数人都把对自然的敬意和追问归结给神创造的涌现论。试想,你作为一个种田的古人,你会觉得石头和泥都是由一个源头而来,就还原论来说,其实是一回事吗?不会。就算是今天的很多人都不会这样觉得,而老子为了让当事人理解,他说别以为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神给你突然摆出来的,也就是说这是对涌现论、对神学的一种对立。背后表达的是那个时期人文理性精神的解放和绽放。古希腊哲学家他们的思维也是典型的还原论,比如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说,水是万物之源,他是第一个提供还原论这种区别于宗教神学的思维方式。他在西方的地位,和老子在中国的地位是一样的。所以,他是古希腊第一哲人。我们今天的宇宙论建立在爱因斯坦学说的宇宙论和宇宙观之下,后来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由137亿年前从起点逐步进行演化而来,这是还原论。还有就是熟悉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一切高等生物都是从38亿年前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的,我们会发现但凡有深刻哲思和科学思维者全是还原论。这就是我们前面说人类原始初期对世界万物的敬意会导致有两条思路。原始时期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惊意和好奇走向了两个方向,第一个就是信仰文化,新民文化,宗教文化,神学文化,这类崇拜超自然力量的涌现论的思调;第二个就是哲学文化,理性文化,人文精神等,这类以自然去理解自然的还原论的思调。后者是用理性对自然的本质进一步探究,所以,无论是宗教、巫术还是科学,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是人类在不同时代面对不同信息量的主观认知理论模型,包括今天的科学也是如此。你信知识,是因为知识有效。什么是知识,知识就是人类主观认知模型。用来干嘛?认知外部世界,处理外部信息的一个产物。人类开始靠自己的主观认知来处理信息,了解世界掌控世界,人们放弃了靠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去解释世界万物,这是什么?这是科学。当代科学体系,物理学体系,都是从简单到复杂,复杂再到简单的逻辑过程的。03 宗教、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人类西方自古希腊时期,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认为是地球在月亮上的投影,所以认定地球是圆的开始,这是宏观的宇宙观,但总体来讲,这部分的理解就是在神学的解释框架内,比如月亮上有神,地球的云层上有神,太阳上有神,地球内部各类自然皆有代表神等等。如果你问这个时期的人类,这些是如何产生的?他们一定会告诉你是神创造的。以现在宇宙观自居的我们可能会嘲笑他们,但是我们要知道,他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那个早期人类看世界的眼光是涌现论,不可能指望他们告诉你万物的演化最省力最可靠不可验证方为最好验证,不能证伪方为颠扑不破,所以由此他们讲出这样的话在那个时期是非常有道理的。假设你是那个时期的农民,你抬头看看自己周围的世界,你不可能会产生除了神创之外的思调,所以绝大部份人在那个时期就是如此,这就是人类最早期的思想模型、认知模型和理论模型,也是人类最早期的文化现象,这就是神学体系。所以,那个时期人类全部都讲祭祀和祷告,以此希望获得神或超自然存在的恩赐。但是这里面有一些另类,那就是哲学家们除了神学的世界观以及地球是个圆的这个事情之外,哲学家泰勒斯通过还原论的思调,以哲学的高度分析后认为万物是水构成的,后来的哲学家认为是火、土、水、气四元素构成的,有认为是原子,有认为是logos,有认为是数,无论对错,他们的这种思想都是基于世界不是神创的,自然是可被理解的,然后由大到小的逆推,从而得出物质由小到大的一个逐步演化而得来的,哲学家们不借助神去理解这个世界,不借助非自然去理解自然,而是用自然本身去理解自然,这就是希腊哲学的非宗教精神。尽管他们探讨神,直至有些事不断论述是神支配世界的,但是古希腊神仅是自然的代表,仅是比人高贵的存在,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唯一存在。希腊神话至公元前9世纪已成体系,到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第一批的哲学家们是借助人类的理性和逻辑去理解世界,去寻找除了神话之外的,比神话更合理的自然观和道德原则,以经验去发现规律,作出正确预测,这就对神学体系给予重大打击,使人们产生对神话的怀疑,认为世间万物不是受外力任意支配的,人们产生了变化的观念,有了秩序和原因的观念,将唯物和辩证法进行合理的使用,认为秩序和原因就在运动变化的事物之中,这就叫人文理性精神的绽放,被称为自然哲学。不过,这个自然不是今天的具体说的自然事物总和的意思,这个自然接近西方语言中的本性一词,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后来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源,这个本源是机制,是背后的原因,这就是古希腊探讨的万物本质是什么。其实这就是最早的物理和形而上学,由此生发最初的哲学体系。还原论思调为基础的理性逻辑的产物就是哲学。哲学体系是什么?是人类的思想体系,是认知模型的第二阶段。人类总共有三大思想时代,第一神学,第二哲学,第三科学。宏观与微观一大一小的视野,哲学与神学体系共同构成一西方哲科思维为基础的宇宙观雏形。因为哲学家们在古希腊工商业贸易环境下去埃及印度等地区学到的集合之后成为独属于古希腊文明的哲学。科学为什么不被重视? 后来基督文明横空出世,由于其上帝创世一说,将本来只是减少人与人之间种类竞争的神学体系,亦或者图腾崇拜偶像崇拜自然物崇拜统归成为异神教的创世说,于是在基督文化的圈子内,神学对世界的解释变成一种坚固的信仰和宇宙观,这是人文理性精神的还原论思调被宗教神学的创世论所压抑。此时古希腊早被马其顿蛮族所灭,但是古希腊文化保留在了阿拉伯世界,此时中世纪时期,人们摒弃了古希腊时期的很多哲学和科学精华,把人的一切认识和信仰的基础都建立在对上帝的信仰上,因此科学不被重视,思辨和理性也没有任何立足之地,并且哲学此时为神学所用。中世纪哲学都是在研究上帝。比如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纳著作《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等。也正是如何,神学也不断帮助哲学在进步。比如,唯心论和经院哲学。神学因为受到哲学的体系化、逻辑化、理论化,变得越来越牢不可破。神学和哲学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诞生了科学,所以才有了那句话——神学是科学之父,哲学是科学之母。 科学时代发生之后,人类第一个阶段就是牛顿时代,由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人类开创了工业革命,从此进入了近代化,然后是各个方面都开始了发展,比如人类对电和磁的认识,对光学的认识等。在这之后一个天才横空出世,那就是爱因斯坦,他提出相对时空论,从此人们开启了对宇宙的全新认识,由此进入核能时代。然后不久信息时代的到来,直到今天,人类还在不断的进步。科学时代:文艺复兴,巡回古希腊人文理性精神的文化之根,然后是基督教宗教改革带来的自由、平等和博爱引领资产阶级革命引发的科学时代,科学家其实都是哲学家,并且科学家大多数都信宗教,由此历史的发展,能够很清楚的知道神学、哲学和科学,这三类人类文化现象的关系,即看待世界的三种方式。
观点来自B站的宇宙—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