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玲:内心盲点的自我分析

 熊玲心理咨询ev 2024-02-24 发布于四川

内心盲点的自我分析

圣安地列斯:熊玲老师,经常关注你的博客,读到了很多对自我成长有帮助的文章,谢谢你!这里我也想结合自身的经历,分享我所洞察到的潜藏在自身内部的盲点,算是对自我无意识进行有意识的整理,同时也算是丰富你咨询诊疗的经验吧,呵呵。

盲点一,害怕失控

我曾经的工作是销售,这是需要经常和人打交道,也是一个挫折感和成就感共存的工作。有时候,努力了半天,最后客人签不签单真的不完全取决于你的主观努力,因为还有许多因素导致无法达成这笔交易。这时候做为一名正常人或多或少内心都会体验到失落感、挫败感。当然,成功交易后的成就感和喜悦也是有的。我自身的抗压能力一般,做销售工作久了觉得压力大,一来是现实业绩压力,毕竟和薪资挂钩;二来就是心理压力,内心患得患失,害怕和同事的竞争比较,害怕自己业绩如果倒数的话就没面子等等,久而久之就很厌倦这份工作。但与此同时,我也从这份厌倦中洞悉了更深层的原因,即我害怕失控。

所谓的害怕失控,就是因为销售工作是和一个个活生生,有自我想法的个体打交道,作为销售人员就算你能使出全身法宝去引导说服,客户总是可以有他自己的想法,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就有权按照他的所思所想来做决策,可以不必非得接受你的引导和说服。所以我的内心体会到了失控,被一种无法掌控的焦虑纠缠,我会觉得最后是否达成交易并不取决于我,心里的患得患失,让我讨厌做无用功,导致工作的动力越来越弱。这同时,又引起了一个悖论,如果还没去尝试,怎么就能武断认为是在做无用功呢?不努力,怎么知道就没有成功的可能呢?

基于上述害怕失去控制的缘由,我曾经想过要改走技术路线,因为内心觉得走技术路线,和那些物品数据打交道,它们都是“死”的,可以乖乖地接受自己的控制,我可以改变影响它们,它们不会反抗我,它们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可以让我体验到掌控感。在这一点上,让我想到流水线上的工人和产品打交道,电脑程序员和数据打交道,他们对这些无生命的对象,不必怀有某种强求的意图,他们若没有处理好这些对象,这些对象也不会对他们进行评价和不满。

所以,害怕失控是我的盲点之一,我也不是很清楚为何会产生,只能归结为缺少安全感,为了弥补,才过分代偿性的追求控制吧。

盲点二,害怕竞争挑战

也许单从字面上理解害怕竞争挑战,会有人认为我这个人胆小谨慎,害怕冒险等等。

但我本人的害怕竞争的内在盲点,并不是这样定义的。我自问自己内心深处也是一个喜欢刺激冒险的我,渴望体验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比如,我非常渴望能去体会诸如蹦极、高空跳伞、滑翔、冲浪、攀岩等富有冒险的运动。而且和朋友们去欢乐谷玩,经常是我对一些惊险刺激的娱乐项目兴趣高昂、勇于尝试,平日里显得比我“强势”的朋友,反而怯场不敢参与。

以上是我为说明,我内心害怕竞争和挑战所做的铺垫。

我内心真正害怕竞争和挑战的对象其实还是人。和同样的生物体比较,内心觉得自己如果输了,会在这种人与人的直接竞争中被比下去,觉得没面子,总之是得失心太重了。比如,我就很排斥玩牌,以及含有与人竞赛的游戏,或者和人打赌之类的活动。

结合盲点一来看,本质上还是对人的恐惧,确切说是对人际比较的恐惧。如果对象是客观的物体或者单纯的、不含竞赛成分的活动,我就可以敞开,可以放飞自己。

我还有一份洞察:之所以恐惧、逃避含有人际比较成分的活动,是因为如果输了或赢了,对手、傍观者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会耻笑、贬低、嫉妒、报复自己...也许这种想法,还是由于我没有安全感而向外投射的吧?而如果对象是单纯的活动,物体,不管你输还是赢,它们都不会对你有评判。两者比较,我内心无法承受对自身坏的评判。我想这是否可以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只有是同类个体,同类事物之间进行比较,才具有比较的意义呢?不同类的人和事物,本没啥情感关联,也没比较的意义。总之我感觉内心的弱小,让我害怕同其他“强大”的人类个体进行直接的比较。

盲点三,对未来过分焦虑

在这个生存压力大,社会保障还相对不健全的国度,每个人都会对未来产生焦虑,区别只是程度不同。我自认为,我内心的焦虑算是不低的。撇开形而上的论调不说,一个人首先要满足生存保障才能有更高的追求,这也是马斯洛的需求原理。人在社会为了能保障生存,很现实的就是要有支撑生存所需的钱,但对大部分人来说,钱的来源是通过一份工作或事业赚取。一份长远稳定的工作,会带来相对长远稳定的收入,也就解决了生存焦虑。

基于上述推论,我便对寻找一份长远稳定的工作出现了执着,期望能得到一份百年安稳的事业,或永不过时的技能来立足(一般人大都活不过一百岁吧,呵呵)社会。但理智告诉我,变化是这个世界的常态,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这个行业可能在这十年是黄金期,下个十年或许就走向了衰退期;以前的国企是铁饭碗,而今这个铁饭碗碎裂了,许多人择业无路,生活也相对失去了保障。

想归想,现实担忧依然蔓延。理智说服不了自己,这让我欲深究其中的原因,发现我自己对未来的过分焦虑,反映了我在这个世界上能否生存,缺乏基本信心。

一只猫,它来到这个世上,有没有基本的生存信心对它来说不是问题,它凭借本能去生存,该觅食就觅食,该进攻就进攻,该逃跑就逃跑,该晒太阳就去享受,丝毫不用为明天着想。人作为万物之灵,自从有了思想,反而更加焦虑,在生存问题上,本能的占比不像动物那么大。

进一步讲,人的社会性决定了需求层次,我们不仅是用本能来生存,更是用自身的经验、思想、道德、性格等优势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其中就逃不开人与人竞争、合作这两个主题。社会本质上是由人组成的,人对自身缺乏基本的生存信心,即是对能否和他人进行竞争、合作缺乏信心。我想,那些社交恐惧的人,本质上正是自我怀疑,对自己能否立足这个社会心存恐惧吧。对未来生存感到焦虑,其实也因为世界是变动的,而人自身无法永葆好的状态去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说到这,我又多了一份觉察:也许我是太苛求了,苛求自己要永葆好的状态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

综上三个盲点,有一共同点是:我自身对于同样是活生生的人类个体的恐惧,恐惧彼此间的比较、竞争,而相对于“死”对象却很坦然。从进化心理学来说,我们的祖先在原始蛮荒时代,由于资源匮乏、制度落后,彼此需要进行生与死的竞争较量,这种恐惧感作为潜意识,镌刻在了我这个性格敏感之人的大脑里。

我也深知,能够把本来无意识的内在盲点上升到意识层面,是好的心理治疗的开端,但如何在行为层面上克服这些盲点?我依然没有完整的头绪。不过我愿意相信,在自我成长的路上,我会不断地去看清自己,去成就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