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音·大勢至菩薩 199窟 “ 敦煌壁画 始自十六国 历经北魏、西魏、北周 隋、唐、五代、宋 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 1500年来 敦煌壁画既有整体的风格特征 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本期向大家推荐的是 中唐时期的敦煌壁画 ” 中唐时期敦煌壁画 敦煌唐稱沙州,於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陷於吐蕃,大中二年(848年)敦煌人張議潮收回河西十一州,恢復唐制前的67年間,瓜沙諸州均在吐蕃勢力控制下,因此稱唐代中葉的敦煌藝術為吐蕃時期。 ▶ 觀無量壽經變 210窟 ▶ 觀無量壽經變之大勢至 210窟 吐蕃世居西南邊疆,在贊普松贊干布的治理下統一全境,建立起奴隸制的吐蓄王朝。唐初遣使入長安,請婚唐公主。貞觀十五年(公元六四一年)唐太宗許以文成公主為赞普妻。文成公主入藏帶去先進的中原文化,深受吐蕃上下歡迎。景龍元年(公元七O七年)唐中宗養女金城公主再嫁吐蕃贊普為妻。兩代聯烟,結為「甥舅之國」。 ▶ 觀無量壽經變之思維菩薩 210窟 ▶ 觀無量壽經變之樂隊 210窟 唐朝前期國力強盛,境內富庶,長安、洛陽兩京贾雲集,史稱「海內富安,行者雖萬里不持寸兵」。天寶時唐玄宗以天下太平為由,施行「修文教,廢武備,以弱天下豪傑......唯邊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不復用」的政策,唯事「贩繒彩,食梁肉,壯者角抵拔河......」之戲;又恃「州縣股富,倉庫積粟帛,動以萬計…...故視金帛如冀壤,賞賜贵寵之家,無有限極」。皇室賞賜無度,富家豪族競相追求奢侈享樂,坐享天下太平,待安史之亂起於中原,才急急忙忙抽調河西諸州成邊的精兵強將赴中原靖難。吐蕃遂乘機侵邊,向守備空虚的河西諸州進逼,僅數年,扼絲路要津的河西節度使鎮所接連西撤。 ▶ 觀無量壽經變之聽法菩薩 210窟 ▶ 觀無量壽經變之菩薩二身 210窟 廣德二年(公元七六三年)涼州棄守,大曆元年(公元七六六年)河西節度使楊休明健鎮沙州後,河西數郡,除沙州一地之外均陷於吐蕃。孤懸的沙州危在旦夕。面對强敵入境,沙州軍民奮起固守,迫使贊普徙帳南山臨陣指揮,赞普命部將尚綺心兒(即尚乞心兒)强攻。刺史周鼎見孤城羅守,救援絕望,「議焚城廓,引眾東奔」,被部將閻朝溢殺,閻朝自領州事固守八年,又出庫續一匹,從民間換麥一斗,供軍士再戰,閻朝率領軍民又戰兩年,終因實力懸殊,「糧械皆竭」而以「勿徙它境,請以城降」。 ▶ 觀無量壽經變之供養菩薩 210窟 沙州陷蕃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據斯坦因编一四三八號《書儀》殘卷記載,敦煌自城降以後,八年之間與吐蕃「獻血尋盟,前後三度」,猶未能避免范國忠、張清等人毀損官寺,殺死吐蕃節兒和監使判咄的驛戶起義。吐蕃贊普為鞏固在沙州的統治,加強了與地方世族的團結,委任他們出任地方官吏,參與基層管理,據《大蕃故敦煌郡莫高窟陰處士公修功德記》載,陰嘉政在吐蕃統轄沙州時,被授予「沙州道門親表部落大使」之職,歸還了他家昔日的園田宅第,還獲得減免賦稅、繼續兼併土地的許多特權。陰氏一家有三人出任瓜、沙地方小吏,二人為僧尼。其餘地方世族也恢復了過去在地方的、寺院的各種權利,相繼參與當地僧政事務。 ▶ 茶花藻井 210窟 ▶ 窟頂圖案 210窟 吐蕃建立王朝以後也大興佛教,唐代正當吐蕃本土佛教方興未艾的前弘期,兼收並容佛教各派學說。當時贊普赤松德贊在位(公园七五五—七九七年),他信奉佛教,先後派遣使臣去尼泊爾請靜命(寂護),去印度請蓮花生入藏傳播佛法,建立一座供僧人居住的桑耶寺(又稱桑鶯寺)。在公元七六七年正式允許吐蕃居民出家,大量翻譯三藏典籍,請印度密教大師傳授密法,漢僧傳授參禪修定,各地名僧從四方雲集拉薩,在其境内掀起吐蕃佛教史上前所未見的信仰熱潮。這時的雪域吐蕃已是集各派學說「為我所用」的佛教中心。 ▶ 彌勒經變 202窟 ▶ 梵摩波提回宮 202窟 沙州陷蕃時,恰當吐蕃境内的梵僧與漢僧雙方由於修行方式的差異,釀成激烈的宗派鬥爭。贊普為平息事端,召集爭論雙方展開辯論,據記載這次事件的《頓悟大乘正理決》的作者王錫在叙言中說,參加辯論的雙方人員是從「五天竺國請婆羅門僧等三十人,於大唐國請漢僧大禪師摩訶衍等三人同會淨城。」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同會淨城」的大唐漢僧大禪師摩訶衍乃沙州僧人,贊普在沙州邀請漢僧參加辯論,反映沙州佛教在贊普心中已具有特殊地位。贊普召請摩訶衍為漢僧代表,顯然起到提高沙州僧人地位的作用。沙州陷蕃後贊普還向沙州派遣自己的代表「蕃大德」管理宗教事務,賜封漢僧為「國師」,為蕃漢僧人融洽修行創造條件。同時還在沙州設立規模宏大的譯場,召集各族僧眾翻譯經籍,沙州佛教在吐蕃時更是盛極一時。 ▶ 十方諸佛赴會 202窟 ▶ 彌勒降生 205窟 吐蕃崇信佛教,進人沙州以後,吐蕃官吏競相向寺院佈施金銀捐資造寺,廣種「福田」,據P·二七六五《大蕃救尚書令賜大瑟瑟告身尚起律心兒聖光寺功德頌》說,尚起律心兒「黃金布地,白壁邀工,進直道以事君,傾真口而向佛」,「愛乃蔔宅敦煌古郡,州城内建聖光寺一所」。 ▶ 一種七收 205窟 ▶ 文殊 205窟 ▶ 普賢 205窟 吐蕃官吏貴族向寺院佈施金銀財物,地方世族、僧民建寺造窟的積極性相繼高漲,吐蕃時期沙州營建寺院之風比唐前期尤為熾盛,數十年間在已有座寺院的基礎上,再建永康寺、興善寺、三界寺、顯德寺、淨土寺、幹明寺、安國寺、聖光寺等僧尼寺院九座,至此沙州寺院增至二十二所之多,有僧尼近千人。在瓜沙二州新建洞窟四十餘座,補繪前人「圖素未就」窟龕二十餘座,合計營建洞窟約七十座左右。其中有沙門洪主持開鑿的七佛藥師堂(第窟三六五窟),窟内南北寬一三點五米,東西進深九米,窟頂起券拱,西壁設高佛牀,佛牀上塑置七佛藥師結枷像,佛牀下沿今殘存蕃漢文字合壁的發願文一方,願文上部橫書吐蕃文紀年,謂此窟建於藏曆水鼠年至木虎年(公元三二—八三四年)。據《吳僧統碑》記載,洪所「鑿七佛之窟,鑽金畫彩不可記之」,可惜窟内壁畫已毀於西夏重繪,原畫盛況已無從查考。 ▶ 觀音經變 112窟 第二三一窟建於唐開成四年(公元八三九年),是地方世族陰嘉政營建的功德窟。據《大蕃故敦煌郡莫高窟陰處士公修功德記》載,窟在「莫高山」第二層,「龕内素塑釋迎牟尼像,並聲聞菩薩神等共七軀,帳門兩面畫文殊普賢菩薩並侍從,南牆西方淨土、法花(華)、天請問、寶(報)恩變各一鋪,北牆藥師淨土、花(華)嚴、彌勒、維摩變各一鋪,門外護法善神」。窟内東壁門相上畫陰氏父母供養像一鋪,像中榜題一方,内書「亡烤君唐丹州長松府左果毅都尉改/亡慈批唐敦煌錄事孫索氏同心供養」,均如功德記所述。供養像男穿圓領紅袍,腰系革帶,皂靴,手持香爐胡跪花氈上;後隨男僕手捧花盤。女供養像滿頭花釵,身穿交領團花襦,肩披花羅巾,擷染長裙,亦手捧香爐席地胡跪;女婢身穿圓領散花紅袍,腰系綠巾,手捧花盤侍立,是吐蕃時期最華麗的供養人畫像。 ▶ 陰處士父母供養像 231窟 ▶ 瑞像 231窟 第三六五窟、第二三一窟是吐蕃時期唯一留下紀年的兩座洞窟。第三六五窟原貌已失。第二三一窟是保存完好的洞窟,而且下距晚唐僅九年,是識別中晚唐藝術的最好標誌。 ▶ 菩薩一身 199窟 隨着沙州寺院增加,僧尼人數激增,僧人中的上層僧人都擁有極大的權力,他們也開始仿效世俗的做法,畫高大的供養像炫耀其特殊身份。如第一五八甬道壁上超逾等身的供養像,畫的就是一群僧人,像中還有「大番管內三學法師持缽僧宜的榜書一方,開敦煌供養人畫像中僧像高大的先例,也是吐蕃社會僧人參與朝政的反映。 ▶ 觀無量壽經變 112窟 ▶ 觀無量壽經變局部 112窟 吐蕃時期的沙州寺院都享有特權,各寺有自己的土地與寺戶。寺戶是一群赤貧的農民,他們有的是被官府罰配給寺院的,有的是世族佈施給寺院的「家客」,有的是投奔寺院尋求保護的百姓。寺戶是寺院的主要勞動力来源。負於寺院生產、生活、官差等所需的勞役,從營田夫和加工工匠,充當僧尼憧僕,在寺院灑掃、打鐘、守倉、迎送官員等,甚至充當樂工,節日寺院像前設樂招徠群眾等,無不依賴廣大寺戶。寺戶為寺院創造著財富,為僧尼提供無所不包的生活資料和日常服務。沙州寺院經濟在吐蕃贊普的支持下迅速發展起来。 ▶ 觀無量壽經變之舞樂 112窟 ▶ 觀無量壽經變之反彈琵琶舞 112窟 吐蕃自從與唐王朝通使以後,蕃漢文化交流從未間斷,大中二年(公元八四八年)吐蕃「遣使求沙門之善講者」入藏,唐亦派「遣僧良秀、文素二人同行,每歲一更之」,長慶四年(公元八二四年)吐蕃「遣使求五臺山圖」,蕃漢民族的文化上的交流,始終保持著密切的聯繫。 文/李其瓊 节选《論吐蕃時期的敦煌壁畫藝術》 ▶ 觀無量壽經變之箜篌伎 112窟 ▶ 金剛經變 112窟 ▶ 金剛經變之山水 112窟 ▶ 金剛經變之菩薩 112窟 ▶ 金剛經變之菩薩 112窟 ▶ 金剛經變之樂隊 112窟 ▶ 報恩經變 112窟 ▶ 報恩經變之鹿母夫人故事一 112窟 ▶ 報恩經變之鹿母夫人故事二 112窟 ▶ 報恩經變局部 112窟 ▶ 報恩經變之力士 112窟 ▶ 報恩經變之伎樂 112窟 ▶ 報恩經變之舞伎 112窟 ▶ 藥師經變 112窟 ▶ 藥師經變之舞伎 112窟 ▶ 藥師經變之十二藥叉 112窟 ▶ 東南方淨土變 158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