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娃哈哈“教父”宗庆后的五个争议时刻,看他冒险与被质疑的一生

 繁星1 2024-02-26 发布于山东

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于2月25日逝世,引起了巨大的舆论震动。

宗庆后的一生,充满了冒险与被质疑。本文总结了宗庆后一生中的五个瞬间,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位商业奇才充满争议的一生。

图片

42岁才开始冒险创业的争议

图片

42岁之前的宗庆后,一直是杭州某小学工农纸箱厂的工人。后来能“折腾”的他还为校办工厂当过供销员,在此期间也做过多种小生意,虽谈不上成功却积累了商业经验。

1978年开始,三十多岁的宗庆后在改革开放初期对私营经济逐步的松动中,通过小生意探索着那根尚不确定的“红线”。

直到十年后的1987年,“红线”才彻底对42岁的宗庆后放开——继农村承包改革后,城市的国营单位也开始一些私营承包改革。宗庆后借此机会承包了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自此他终于能自由地开展企业经营。

这次的争议,主要是围绕承包需要上交的利润。宗庆后为了拿下承包权做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冒险,他将上交利润目标从4万元提高到10万元。在那个年代这是巨款,一旦失败将压力巨大。

但宗庆后毫不犹豫选择了冒险,就这样开始了他的企业家人生。


娃哈哈兼并杭州罐头厂的争议

因为长期在学校工作的经历,让宗庆后很关注孩子们的营养不良问题。当时很多孩子面黄肌瘦,宗庆后既感到一份责任同时也觅得了商机,于是在1989年找专家研发了娃哈哈儿童营养液。

图片

在广告宣传下,顺应了市场需求的这款产品很快就供不应求。这时宗庆后刚好遇上亏损严重的国营杭州罐头厂正在寻求出路,于是决定兼并以提高产能。

这下动静可就大了,杭州罐头厂再困难也是大型著名国企,但娃哈哈只是个“初创公司”,就像蚂蚁吞掉大象,尤其是要牵扯到两千多名罐头厂员工的出路,处理不好就会变成“社会问题”。

果然,行动一开始,吃惯了大锅饭的罐头厂员工就激烈抵制。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争议是社会舆论,因为当时改革开放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一直存在反反复复的“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议,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舆论冠上“挖社会主义墙角”的名号。

关键时刻宗庆后又“赌”了一把,他没有选择杭州市提出的联营方案,因为在他眼中,只有自由经营才能放开手脚,“半公半私”只会走向新的困境。于是宗庆后向老员工们承诺了三个月的高奖金,又斥巨资接下所有的债务和员工,还通过自己的演说劝动了所有员工。

在这次“姓资姓社”的争议之后,娃哈哈终于成为一家大型民营企业。而中国真正彻底脱离“姓资姓社”的争议,则要到1992年“南巡讲话”以后了。

图片

这件事集中体现了宗庆后的巨大勇气和企业家精神。

他当时的“摸着石头过河”并没有先例,随时都有可能被冠以某种罪名打进监狱。当年,正是这些敢“摸石头”的企业家先行,才得到了上面肯定,从而为改革开放闯出了路。但回顾过去,当时他们面临的风险确实巨大。


娃哈哈“走出去”和“联销体”的争议

改革开放初期,只有沿海地带才是真正充满改革气息的,也是发展最快的。但是在广大的内陆,落后与思想僵化还是非常严重。娃哈哈作为一家浙江企业,想“走出去”到内陆发展,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此也争议了一回。

1994年的一件大事是三峡工程启动,这时候对口支援相应地区的经济也成了一些大企业的社会责任。

娃哈哈的对口地区是重庆涪陵,但是在娃哈哈进行了实地调研后,企业管理层内部却出现争议,很多人反对在涪陵建厂。 

图片

图片来自娃哈哈官网截图

宗庆后当时就体现出“强人”的特质,他力排众议,坚持在那里建厂。他的理由是虽然内陆各方面条件差,但未来娃哈哈的主要市场也在内陆,长远来看对企业发展是有益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关于这个争议,宗庆后还是“赌”对了。

再一次争议出现在1994年。

经销商这时候有点“喧宾夺主”、尾大不掉,旧的经销体系如果不彻底改革,企业的发展将会受到很大桎梏。所以在全国经销商大会召开时,宗庆后提出建立保证金制度,同时要求先款后货,并且改变旧的批发体系。 

图片

娃哈哈联销体架构图

经销商对此立刻集体激烈反对,拒绝改变,有的人以退出威胁。娃哈哈内部员工也开始抱怨,认为没必要“伤筋动骨”。

最终,宗庆后的“铁腕”继续起了作用,在他的力排众议下,被他命名为“联销体”的改革还是推广开了。事实也证明这对娃哈哈进一步发展铺平了路。


与合资巨头达能之间的争议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放开外国品牌进入,条件往往是这些外国品牌必须与中国公司建立合资关系,从而让中国企业有机会学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这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路径。

海尔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大家还记得海尔兄弟吗?为什么里面俩小孩一个是中国人长相一个是金发白皮肤?就是因为有背后的合资背景。

图片

当时与娃哈哈合资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达能公司。

达能作为一家欧洲大型食品饮料企业,现在依然在全世界拥有巨大的市场份额。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合作后,依靠达能先进的软硬件资源,业务迅速成长。

但宗庆后逐渐开始不满达能的一些企业策略,包括其对中国内陆和农村市场的理解。双方的矛盾,以宗庆后成立非合资公司以代工合资产品为核心开始爆发。

达能围绕非合资公司所有权,开始与娃哈哈争夺,他们认为这些非合资公司抢走了本应属于合资公司的业务,双方的矛盾最终导致诉诸公堂。

在经历了漫长的仲裁与诉讼之后,2009年,达能宣布退出娃哈哈,宗庆后赢得了胜利。“达娃之争”也是宗庆后商业史上最大的争议之一。


喜欢“大权独揽”的争议

说到宗庆后贯穿一生的最大争议,必定是他管理其商业帝国的“秘诀”同时也是最为诟病之处,就是他不爱放权、事必躬亲的管理模式。

宗庆后自从42岁开始创业后,一直都是一个超级工作狂,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为了娃哈哈这个品牌献出了自己的所有生命精力。

从发展初期到后来建立商业帝国,宗庆后从未离开一线市场,各级经销商他都要亲自见面、亲自安排业务,公司的大小事务都得由他“批条子”,事无巨细他都要亲自过目和决策。

宗庆后长期不愿意放权,直到2016年娃哈哈都一直没有副总经理。全国一百余家子公司负责人全部直接向他汇报工作。

图片

在企业发展早期,这种模式是非常有效的。娃哈哈能在食品饮料企业中一路杀来、独领风骚,与宗庆后这种一以贯之的风格关系密切。

但后来,他这种风格就引起了广泛的质疑:企业的管理,依赖的应当是企业制度和现代管理模式,如果长期“大权独揽”,你这企业势必容易走向低效率,也很容易犯重大的决策错误。尤其是当“精神领袖”宗庆后某一天离开,企业还怎么运转?

面对质疑,宗庆后还是一直不退休,对企业放不开手。直到2021年,他长期培养的女儿宗馥莉才出任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尽管如此宗庆后还是担任董事长。 

图片

接下来宗馥莉是否能带领500亿元的娃哈哈“食品饮料帝国”继续乘风破浪?质疑者们的问题也将真正得到回答。


结语:争议之下,是改革开放的缩影

宗庆后的创业史,就是一部改革开放史。

更重要的是,他身上集中体现出了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家精神,而他所面临过的那些争议,也恰好是改革开放所面临过的重大挑战和矛盾。

姓资还是姓社?“摸着石头过河”的企业家都是将自己的脑袋挽在裤腰带上,才为后来的市场经济闯出一片天。

所以企业家精神究竟是什么?两个字概括——勇气。

时光假如倒回1980年代,我们有几个人敢冒着尚不明确的政策风险,赌上全部身家去创业?

“不放权”的争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毕竟在那个年代走出来的企业家,潜意识中都是不安全感,需要狠抓一切细节已经是他们的本能。但到了后来,这可能也成为宗庆后的一种局限性,娃哈哈的业务逐渐止步不前是否与此有关,其实也不好评判。

总体而言,宗庆后的的确确是一个时代的传奇,他的离去也代表着那个时代企业家风格的落幕,我们应当向他和那批企业家们致敬。

同时也要感叹,现在那种勇往直前的企业家精神正在日益走向稀缺。

放眼未来,会有新的企业家精神,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登上舞台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图片
图片来自娃哈哈官网截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