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认知: 我们的人生,由一个又一个问题拼接而成。 所以,我们总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度过;而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以上三步的循序渐进中形成。 不知不觉,每个人都成了解决问题的 “专家” 或 “砖家”,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就此拉开。此差距背后,源于「认知」高低不一。 认知是什么?百度说,通过思维活动获得知识。而我说,就是你看问题的方式。每个人都不同,看问题也不同,于是便有了差距。 02/ 逻辑: 那么,到底差距在哪呢?正所谓,“一样米养出百样人”。面对同一件事,同一问题,不同人看,能看出不同层次的东西。 《奇葩说7》1月14日的最新辩题,“成年人的崩溃要不要藏起来?”,你怎么看? 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首先当然是提出 “要”,或者 “不要” 的观点或结论;然后结合自己或身边人的事实经验,给出具体的理由论据;最后推导自己结论,是否符合事实。 而这就是「逻辑」,一般人的逻辑。逻辑是什么?无非三部分,结论、理由、事实。 以上逻辑成立吗?当然成立。但有问题吗?有,不够系统,不够全面。 在逻辑思维里,对应有一法则叫 “MECE”,即不重叠、不遗漏。大多数人解决问题时,很容易漏这一块。以上逻辑成立但有问题,就是最好证明。 03/ 思维: 问题出在哪?一开始,“结论” 只有俩,to be or not to be,最多加个中立,问题不大; 但最后,要推导出结论,则必须根据真实可靠的 “理由” 得出;而 “理由” ,又是由一个个 “事实” 支撑起来的。 不难看出,“事实” 才是关键中的关键。若 “事实” 能站得住脚,这个结论就是 “有理有据” ,值得让人信服。 换言之,“事实” 是否为真?是否具有普遍性?才是此逻辑论证中,最大的问题。 而对于 “事实” 的选取,一般人思路是,从自己和身边人的经验中找。请问这样的 “事实”,及其推出的 “理由”,有说服力吗? 当然有。毕竟古语有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极容易犯一个错误,叫 “一叶障目”。 什么是 “一叶障目”? 很多人,看到一些人、一些事,就以为看到全世界;却不知你的视野是极其有限的,相对于你的看见,你的看不见要多得多。 也就是说你和身边人的经验,只是部分人的经验,并不能代表所有人,也就犯了 “MECE” 逻辑法则里的 “不遗漏”。 由此可见,若只站在个人或部分人经验的角度看问题,你所能找到的答案,也是及其有限的,或者浅显的。 但问题是不少人根本不自知,且依旧我行我素,以为 “我就是最棒棒的”,“我的方法就是最好的”,“全世界都得听我的”,到头来碰了壁,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以上,就是解决问题 “砖家” 的「思维」定势。那么真正懂得解决问题的专家,又是怎么思考问题的呢? 04/ 系统思考能力: 对于专家来说,当然,个人经验是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自己亲历过的、碰过壁的,才称得上是 “真理”,毕竟 “实践出真知” 嘛。 但还不够,还要超越个人经验去看。为什么?举个例子,有一句话叫 “成功不能复制”。这是一个道理,也是我个人经验。 去年高考成绩公布,作为高考的过来人,当在知乎被考生问及 “是否要复读” 时,我给出了自己回答。回答内容包括我复读成功逆袭的故事,以及如果复读相应的个人建议。 当时回答一出,很多学弟学妹,都跑来私信我,说跟我一样,遇到了同样问题,不知怎么抉择。面对这样的提问,我往往会根据对方情况,基于个人经验,给出个人看法。 但在最后,毫不例外,我都会加上一段,“以上我说的都只是一个参考。至于最后怎么选,你要根据自己情况而定;结果如何,也取决于你”。 有没有一种很不负责任的感觉?给了你糖,又不保证它甜。实际上,这种看似很不负责的话,其实才是真正对你负责。 因为如果我说,听了我的话,百分百成功,你会不会信?可信程度有多高? 你信了你去做了,结果考不好,最终谁为自己选择负责,谁为结果买单?是我吗? 你不信你不做,但别人做了,别人成功了,那又是谁的问题?是别人吗?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不能被完全复制的。我的成功,具有偶然性;身边人的成功,也一样;甚至天才的成功,也不过如此。 看过《刻意练习》这本书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所谓天才的成功,都是经过长时间有目标、有方法的训练得来的。 你的智商、你的天生才华,的确能让你在发展初期,比一般人要学得更快更好; 但长期来看,若不能加以持续有效的练习,最终你也不得不接受,自己终将成为现实版的 “仲永”,于是,“泯然众人矣”。 这,叫什么?这叫必然规律。 《刻意练习》这本书,这个概念为什么被众多大咖所认可、所推崇? 因为它讲的,就是成为世间天才的规律——刻意练习。作者为了验证该规律的正确性,在世界范围内,对所能接触到的大量天才以及普通人之间,展开为期多年的实验和研究、采访和探索,最终得出的结论。 而这结论,或者说规律,在他成功验证的同时,也让他获得了世上不可多得的诺贝尔奖。他可谓真正懂得解决问题的 “专家”。 因为他懂得超越个人经验的限制,站在全人类伟大智慧的基础上总结规律。 这是真正的「认知」差距,也是「系统思考能力」的魅力所在。 我们都知道,系统有大有小,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人及其身边人,最大到全人类、全世界。而这分别对应了心理学大师 “沟通三要素”,自我、他人、情景。 就好比两个人在打乒乓球,“自我”就是自己拿着球拍,别人来什么球就回什么球; “他人” 就是不仅看自己怎么接,还要猜测对方会怎么打过来,他的心理和策略是怎样的呢?这时要考虑的,不再是自己,而是敌我两方。 “情景” 类似于观众视角。可以看到场上,两个对手的你来我往,看到力量谁强谁弱,哪个暂时占据优势,强势一方是怎么做到的,弱势一方该如何反击…… 这时,你看到的是两个人,更是整个比赛。这对于选手来说,无异于启动上帝视角。 而 “砖家” 和 “专家” 的最大差别,不过于此。前者是仅限个人经验的 “一叶障目”,后者是立足全人类规律的 “上帝视角”。 05/ 如何提升? 以上论述,衍生出第一个关键提升方法,暂且称之为 “随时打开三个频道”,即:
设想以下两个场景:一个项目完成,所有人集中进行项目复盘。当大多数人,都在说自己的感受,自己做的好以及不足地方时; 你反而能看到其他伙伴值得欣赏和学习的地方,能看到整个项目成功之处,以及可以改善的地方,这时老板能不对你刮目相看? 这就是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你和伴侣吵架,你觉得ta不理解你,她觉得你不够关心ta。若你们因此争执不下,非要说服对方,让对方认错,最终却因没人让步,只能不欢而散; 若你能站在对方角度,试想若你深陷泥潭,你也很无奈、很无助、自身难保时,若有人愿意为你放下情绪,主动为你做点什么,你一定感到很幸福。为此,你也一定更愿意回报我们以理解,不是吗? 这就是 “退一步,海阔天空”。 第二个方法,叫多元思维模型,也称 “重点区分四个层次”。
不知道你有没有试过 “打游戏追残血反被杀” 的情形,遇到类似情景,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保证能够杀死对方,而不遭反杀呢? 第一层,经验技巧,相当于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谚语、俗语。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知己,就是意识到自己的现状。我现在在追逐残血,内心很亢奋,因为对方只有一滴血,只要一招命中,对方必死; 知彼,要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情况。他现在在逃亡,他正常的逃亡路线会怎样?如果他不走正常路线,会怎么走?会不会有他的队友在附近,埋伏着我? 当你通过以上问题,把自己、对方视角都想到,并尽可能根据设想到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时,你能杀死他而不被反杀的概率,一定比你盲目追杀更高。 这层优势是在我们做决策时,为我们提供一个便利的原则,让我们有所警醒;缺陷是,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应用场景。 第二层,方法流程。你要把他杀死,而不被反杀,正确流程是什么?好比把大象放进冰箱一样,打开冰箱、放进去、关上冰箱。 首先,紧跟其步伐,往相应位置走;其次也最重要,预判并找准下一步要走的位置和方式;最后,利用自身技能走位,一招制胜。 关键是整个过程中,一定要额外小心周围环境,为自己留一条不被反杀的后路。 当你的目标明确,且计划清晰可执行,你能准确击败对方的概率,是不是又提高了? 第二层的方法流程,相对于第一层,更加清晰明了,且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步骤。比如设想对方下一步具体怎么走位,自己紧接着应该怎么应对;假如追击却遇到对方埋伏时,又该如何及时脱身。 缺陷也很明显,这只是针对单个情况(游戏追杀)的流程方法,并不具备普遍性。也就是说该方法,放到其他应用场景,很可能就用不上,或者没那么好用了。 第三层,学科原理。总结归纳以上两层,不难看出,这与我们三个频道是相对应的。而三个频道(沟通三要素),是心理学概念。 也就是说,我们上述经验技巧、方法流程,是基于一定学科原理设定的。学科原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全人类伟大智慧的结晶,经过大量研究、实践而得出的真知灼见啊。 而这样的真知灼见,比起前两者,它具有更强的普适性。不仅仅适用于沟通,还可灵活迁移至方方面面。比如上面提到的:工作场景里的复盘,生活场景里的情侣吵架,试问这样的策略,不是更加有效吗? 最后看第四层,哲学视角。哲学看似悬又悬,不好理解。事实,它与我们息息相关。 很重要的一点是思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批判性思维。关于如何验证以上方法是否有效,我们需要经过一系列的逻辑推演,也就是持续提问与回答,以便最终得出结论。 最简单的开始: 游戏追杀残血时,我能保证一刀把他干掉吗?如果能,我应该做些什么?如果不能,可能妨碍我的因素有什么?我如何才能摆脱这些妨碍因素,以便我更好完成目标? 你一次又一次提问,一次又一次回答,在重要学科重要原理的支持下,最终一定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基于底层逻辑的应对策略。而此时,你的系统思考能力也出来了。 综上, 若想提升认知、逻辑、思维和系统思考能力,不妨记住以下两点,且于现实生活中,加以刻意练习:
总结归纳一口诀,1324。你学会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