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施丹青,下笔如有神,白描大师李公麟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4-02-29 发布于湖北
2020-05-07 16:23·老北艺术视界

李公麟,字伯时,舒州(今安徽桐城)人。

生于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宁熙三年举进士,历任南唐长坦尉、泗州录事参军、御史检法,官至朝奉郎。

元符三年隐居龙眠山,因此为号,世称李龙眠。

他在艺术上表现出惊人的创造力,人物、鞍马、山水、花鸟无不精良,

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画家。

一、白描概述

白描,亦称白画,最初只是画家作为起稿之用的勾勒画法。《历代名画记》载,吴道子作壁画,常常“落笔便去”,留下填彩的工序,让他的弟子去完成。有时因种种原因没有再填彩,就成为“白画”。唐代长安一些著名寺院,便有郑虔、王维等人的白画,因为他们的名气大,寺僧有意留着,人们不承认这是正式创作,认为未填色的壁画是半成品。到了北宋,李公麟才把白描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把中国人物画的表现方法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中国人物画的艺术形象,主要依靠线条去刻画。李公麟创造的白描画法,“扫去粉黛,淡毫轻墨”,完全凭借粗细、曲直、刚柔、轻重而又富于韵律的线条,去赋形造象,表达情意。这是一种高度简洁概括而又明快的艺术手法,具有“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的艺术效果。

《维摩诘像》 李公麟

二、李公麟的白描艺术

李公麟创造的白描画法,开一代新风,对后世产生深刻的影响。今天,白描已经成为中国画表现的重要技法之一,它不仅仅局限于人物画方面,近代也有白描花卉、鸟兽画出现。

现存的李公麟作品不多,有《维摩诘像》、《免胄图》、《五马图》《十六小马图》、《龙眠山庄图》、《辋川图》、《九歌图》、《洛神赋图》、《草堂图》、《莲社图》、《明皇演乐图》、《农节图》、《西园雅集图》、《明皇醉归图》、《维摩演教图》、《汴桥会盟图》、《白描罗汉图》、《百马图》等。

《维摩诘像》宋 绢本水墨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纵89.7厘米 横51.5厘米

维摩诘,梵文Vimaiakirti,音译为维摩罗诘或毗摩罗诘,

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为“净”。

无垢称洁,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

李公麟的《维摩诘像》,

是根据晋、唐佛教壁画《维摩诘经变》中,

维摩诘和前来问病的文殊师利菩萨“论道”的场面绘制的。

所绘的维摩诘凭几坐在榻上,

左手执卷,右手执佛尘,面貌清癯,须髯潇洒,

表现沉思的神态,具有封建士大夫的气质。

《维摩诘像》局部

《维摩诘像》局部

维摩诘身后的天女,端庄秀丽,

一手执花,一手托着盛满鲜花的盘子,

很想位封建贵族的小姐。

《维摩诘像》局部

《维摩诘像》局部

可见画家是按照世俗人物的特征去塑造宗教人物的形象,

所见宗教画中的人物不可避免地也有阶级烙印。

值得注意的是这幅画的艺术手法:

画中人物除了头发、头巾和襟沿略加渲染以外,

全是白描;严谨准确的线条和谐流利,

宛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自然生动。

粗细、刚柔、轻重而又富于韵律的线条,

起伏有致;而衣服的质感,

人物的神情,都通过简练的线条表现出来,

显出画家娴熟精到的用笔技巧。

《免胄图》

是北宋李公麟所绘的一幅纸本墨笔白描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幅历史题材的作品,

描写唐朝名将郭子仪单骑会见回纥首领的故事。

吐蕃引诱回纥联军进攻唐朝,

唐代宗李豫急召郭子仪屯兵泾阳,抵御回纥。

当两军接近时,郭子仪所带人马很少,

无法抗击强大的回纥军队,于是急中生智,

“免胄”(脱去盔甲)单骑去见回纥统帅。

回纥统帅慑于郭子仪的崇高威望,

乃与唐朝和解,从而保障了唐朝边境的安全。

《免胄图》

局部

《免胄图》局部

《免胄图》局部

《免胄图》画卷純用白描,

细腻刻画了人物性格,

卷首突出部位画郭子仪身着便衣,

沉着大方,和蔼慈祥地躬身搀扶跪地的回纥首领,

一高一低,一扬一抑,郭子仪的形象显得十分高大,

而回纥兵将则杂乱地匍匐于地上,

表情惊恐而悦服,与郭子仪恢宏的气度,

形成鲜明的对比。

无疑,画家对郭子仪这位有胆有识的爱国英雄是采取歌颂赞美态度的。

三、综述

李公麟的线描艺术代表着古代绘画的极高成就。

除了《维摩诘像》和《免胄图》外,还有广为人知的《五马图》等。

南宋贾师古,元代赵孟頫,明、清两代的仇十洲,

陈老莲、萧云从都擅长白描画法,

他们无不祖述李公麟。

中国美术史上白描的绘画技术都与李公麟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

李公麟不愧是真正的“白描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