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一首春景诗《春夜》,展示春夜的宁静和生机,表达对人生的深深感慨

 qiangk4kzk8us4 2024-03-04 发布于云南

读诗陶冶情操,解诗以娱自心

关注风月闲人,一起看故事,聊诗词

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王安石升任翰林学士,按照当时的朝廷制度,翰林院每夜都要有一名学士轮值,以备皇帝随时召唤。

这年四月的一天夜里,正是王安石值守,处理完桌案上的公文,已经是深夜,金炉内的香早已燃尽,计时的漏壶也滴落了大半,四周万籁俱寂。

王安石却没有一丝疲惫之感,反而感觉全身有用不完的力量想要释放。

自从王安石提出变法革新以来,得到了宋神宗的赏识和支持,君臣同心协力,变法如火如荼,此时正是大展宏图,实现个人理想的时候,这让他浑身充满了力量,每日拼命工作,甚至彻夜不眠。

然而,变法革新并不顺利,随着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多,王安石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每日处理的事物也在增多,这让他的激情逐渐耗尽,变成了苦闷。

今夜注定又是个不眠之夜,王安石推开窗户,微风带着寒意迎面吹来,他放眼望去,只见天空中明月高悬,月光柔和地洒向庭院,照在院墙下的花丛上,花木的影子爬上了栏杆。

春宵夜景,微风拂面,月移花影,一派旖旎风光,王安石触景生情,用诗意的笔触写下了一首《春夜》,抒发自己内心如春潮般的情感。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宋·王安石《春夜》

王安石的这首七言小诗,原本诗题为《夜值》,收录在他的诗集中,后来,千家诗在收录此诗时,为了切合书中按四时编排的特点,将题目改成了《春夜》

漏:古代计时的器皿。

剪剪:形容初春的风带着寒意。

恼人:令人烦恼。

诗歌大意:夜深人静,铜炉里的香已经燃尽,滴漏声也快没有了,那微风虽轻却带来了阵阵寒意。

春天的景色总是那样的撩拨人,让人难以入睡,我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这首诗通过描写春夜院中和室内所见的初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政治上春风得意的愉悦心情和巨大压力下对事业的担忧。

首句“金炉香尽漏声残”,通过诗人所见室内景物,描绘出夜深人静的环境氛围。

金炉中的香已经燃尽,漏壶中的水也即将滴尽,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夜晚的深沉。

“香尽”“漏声”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在变法革新遇到阻力后的苦闷和孤寂。

这种描绘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细节的敏锐观察,还营造了一种静谧、深沉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的夜晚。

接下来“剪剪轻风阵阵寒”,通过春风的描写,传递春天到来的消息,表达诗人在孤寂的心境中对前途仍然抱有希望。

“剪剪”形容春风的轻柔和细腻,同时用“阵阵寒”表现出春夜的寒意。

这种描绘既展现了春风的特点,又揭示了春夜的微寒,使得整首诗更具有季节感和真实感。

“春色恼人眠不得”,这句是整首诗的转折点,诗人开始直抒胸臆,因为春色的逗引而睡不着,一种无奈的情绪表露出来。

诗人用“春色恼人”来形容春夜的美景使人难以入眠,表现出诗人对春色的深深喜爱。

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烦乱和不安,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复杂和深沉。

最后一句“月移花影上栏干”,以月移花影为结尾,既展示了春夜的美景,又呼应了前文的“春色恼人”。

月光照射下的花木影子悄然爬上了栏杆,诗人痴痴地看着游移的月色和花影,一股无助和无奈的凉意蔓延了全身。

这种描绘不仅增强了诗的艺术效果,还使得整首诗更具有画面感和诗意。

这首诗外在表象是春夜清幽美景,但内在抒情却曲折而深沉,创作手法高明。

诗中处处紧扣深夜,但没有一句直说夜已如何,而只通过夜深时香尽漏残、月移风寒的描写,写出时光的推移,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

全诗用笔细腻空灵,巧妙运用叠词、清浊等调声之法,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含蓄、曲折而深沉,有着余而不尽的艺术效果。

从古至今,通过描写春天景色借以抒发情感的诗句有很多,如杜甫的“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白居易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都是表达人生情感的佳作。

而王安石的《春夜》却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通过对春夜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示了春夜的宁静和生机,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深深感慨。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对我们理解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和人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