颊针疗法由王永洲教授创立,该疗法以生物全息理论、大三焦理论、身心整合理论为基础,认为面颊部存在着一个涵盖整个人体的全息微缩系统,针刺面颊局部能够防治全身疾病,追求安全、无痛,力求标准化、精准化,适用于全科治疗。本文介绍了颊针疗法治疗躯体疼痛的临床应用,包括穴位定位、针具选择、进针、得气与补泻、留针、调针、出针以及疗程安排,并附有治疗病例。在颊针治疗躯体疼痛方面,王永洲教授强调疼痛定位精准、腹部诊查配合、穴位选取有度、调针方法有效则止痛效果立显。临床观察表明,颊针对躯体疼痛,包括心身障碍所致的躯体疼痛,临床效果明显,镇痛作用显著。 王永洲教授的颊针是指在人面颊部的特定穴位实施针灸或通过按压、磁疗、激光等方法以治病保健,是一种新的微针疗法体系。该疗法以生物全息理论、大三焦理论、身心整合理论为基础,追求安全、无痛,并力求标准化、精准化,适用于全科治疗。大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颊针对疼痛性疾病的效果明显,即时止痛率可达72.5%,对黄种人、黑人、白人均有效。现将颊针疗法治疗躯体疼痛,的应用经验简介如下。 颊针疗法基于全息理论治疗躯体疼痛 颊针疗法认为面颊部存在着一个涵盖整个人体的全息微缩系统—颊针系统,头、颈、躯干分布在沿着眼眶外向下至下颌骨的位置,手足向内侧伸出,分布在口唇上下,如侧坐位背靠耳前的婴儿。颊针疗法根据全息影像对应部位准确取穴,并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全身躯体疼痛疾病。 颊针疗法共有16个专门穴位,分布于面颊部,分别对应头身、躯干、四肢和三焦。应用这些穴位治疗躯体疼痛的具体步骤如下。 颊针治疗躯体疼痛的诊断关键 颊针治疗的诊断与中医诊治类似,四诊合参,中西医资料汇总。除此之外,颊针治疗躯体疼痛在诊断方面尤需注意的是疼痛部位的确定。王永洲教授认为,躯体疼痛可以表现为静止性疼痛、运动性疼痛和压痛。 静止性疼痛,即静止状态下也能感受到的疼痛,如牙痛、头痛。运动性疼痛,即静止状态下不觉疼痛,运动状态下则触发疼痛,如肩关节周围炎运动到受限部位时疼痛难忍,网球肘患者用力抓握或提举物体时感到患部疼痛。压痛,即采用外力加压方法检查患者疼痛累及某个部位时出现的疼痛反应,如落枕可在风池、肩井等部位找到压痛点。 诊断躯体疼痛需要明确疼痛部位,这对于后续的选穴治疗至关重要。需要强调的是,静止性疼痛、运动性疼痛较为容易确定,压痛则需要医者融汇解剖、生理、病理知识,结合阿是穴、扳机点、肌肉起止点等理论,分析牵扯痛、放射痛等不同类型,反复触诊,务必明确。躯体疼痛除了明确部位,还要明确疼痛的范围、疼痛最为突出处、疼痛原发点等。 颊针治疗躯体疼痛取穴要领 穴位定位 颊针疗法体系中,穴位分为4个部分,“头与三焦”“脊柱”“上肢”“下肢”,共有16个穴位。具体穴位定位是: “头”穴,为颧弓中点上缘向上1寸; “上焦”穴,为下颌骨冠突后方与颧弓下缘交叉 “中焦”穴,为上焦与下焦穴连线的中点; “下焦”穴,为下颌内角前缘处; “颈”穴,为颧弓根上缘处; “背”穴,为颧弓根下缘颞颌关节下; “腰” 穴,为背与骶穴连线中点处; “骶”穴,为下颌角前上0.5寸; “肩”穴,为颞颧缝中点处; “肘”穴,为眼外眦与颧骨最下端连线中点; “腕”穴,为鼻孔下缘引水平线与鼻唇沟交点; “手”穴,为鼻孔下缘中点与上唇线连线中点; “髋”穴,为咬肌粗隆,下颌角前上1寸; “膝”穴,为下颌角与承浆穴连线中点处; “踝”穴,为膝与承浆穴连线靠人体中线1/3 “足”穴,为承浆穴旁0.5寸处。 对应取穴具体方法 颊针疗法取穴治疗躯体疼痛基于全息影像的对应原则。颊针穴位是一个片状区域,上述的颊针穴位定位默认是全息对应部位的中心点,取穴时要基于诊断阶段对躯体疼痛部位的明确。如患者前额疼痛,那么针刺选穴就要根据全息理论,考虑进针点在“头”穴偏上方。 颊针疗法治疗躯体疼痛常用取穴原则有以下2种。 常规全息对应法 全息对应取穴分2个层次。①一个部位全息取穴。即取穴与同名穴位方向一致。如患者左侧踝关节扭伤,可取左侧面颊部“踝”穴。②多个部位全息取穴。即病变部位范围较大,涉及多个解剖部位,则采取一一对应的同侧取穴方法。如颈椎病、腰椎病患者,疼痛相对集中在右侧颈、腰部位,故取穴选右侧“颈” 穴和“腰”穴。但值得注意的是,颊针疗法切忌盲目追求治疗效果而过多取穴。 灵活变化取穴法 包括3个具体变化原则。①左右相对。即取穴与同名穴位一致,但与疼痛部位方向相反。如患者右侧肘关节疼痛,可以取左侧“肘”穴。②前后相对。根据人体解剖前后对应取穴。如腰痛可以取双侧“下焦”穴。 ③上下相对。利用全息理论相对取穴。如头痛取双侧“骶”穴。 临床运用时,常规采取第1种“常规全息对应法”取穴,若疗效不好,或者按压“灵活变化取穴法”中涉及的左右、上下、前后对应点,患者有特别盩胀、疼痛的反应,则需采取第2种“灵活变化取穴法”治疗。颊针取穴治疗躯体疼痛,临床医生需要有较为全面、准确、预见性、可操作性的思维。颊针穴位区域进针点定位准确,医者能灵活运用各种取穴原则,才能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颊针针刺操作步骤 颊针的针刺操作包括进针、留针、调针、出针等环节,整个过程与体针类似,但又有其特色。 针具 采用毫针针刺,但与常规体针不同,颊针的针具长短、粗细、韧度要求较为特殊。面部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选择合适的针具可以达到无痛化的目的。目前,临床已有颊针专用针具,王永洲教授常用型号有2种:0.16mm× 20mm和0.18mm×30mm,均为不锈钢材制作,强调针身的弹性和韧性,针体较为光滑,针尖则较为钝化。 进针 王永洲教授要求快速进针,以突显颊针无痛化的优点。进针方向以直刺为主,针刺深度根据疾病的性质、部位及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通常医者手下出现阻滞感时即可停止进针,将针保留于该进针深度,不要试图用力穿透阻滞部位继续深刺。 得气与补泻 颊针疗法针刺时无需强调补泻手法,无需强烈针感,针刺后捻转得气即可,医者容易掌握,且患者容易接受。 留针 颊针进针后多留针20~40min,视患者个体情况增减。留针期间多配合运动疗法,嘱患者主动活动患处,或帮助患者按摩患处。之后观察疗效,根据患者反馈进行调针、配合患者主动运动,再观察疗效,以确保疗效的实现。留针期间,一般不配合电针、温针。如施行运动疗法、反复调针后疗效不佳,再考虑结合其他疗法治疗。 调针 颊针针刺后往往能够取得即时镇痛的效果,如果疗效欠佳,则需调针。调针方法有3种:第一,增加针刺深度。嘱患者活动疼痛部位,或者医者帮助患者行疼痛部位的推拿按摩,疗效不佳时,医者手持针柄,感觉针下阻力变软、变散时将针向下稍稍深刺,以提高疗效。第二,改变针刺方向。活动后效果不佳时,可基于全息对应理论调整针尖方向。如颈椎病患者取双侧“颈” 穴疗效不理想时,可进一步分析其疼痛放射至上背部,则可以将针尖方向从“肩”穴透向“背”穴,往往能够收效。第三,增加针刺针数。利用穴区加强的原则调针,加刺1~2针以增强疗效。第1种情况是疼痛呈线状分布,如患者枕下肌群损伤,左枕大神经痛,可以取“颈”穴加强1针,此为“颊针双针刺法”。另一种情况是疼痛呈大面积片状分布,如患者右背菱形肌损伤,背部大面积疼痛,取右侧“背”穴,针后疼痛稍有减轻,可以在右侧面颊“背”区寻找反应点,加刺2针,此为颊针另一特殊针法“三角刺法”。 出针 留针期间配合运动疗法、反复调针,疗效达到后可以出针。出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切忌揉挤,以防出血。靠近眼周围组织疏松部位按压时间稍长。 疗程 通常3天1次,5次为1疗程。 —水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