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历帝亲妈李太后、首辅张居正、太监冯保,“万历中兴”缺一不可

 铁血老枪 2024-03-13 发布于上海

万历一朝刚开始的十年,一度走下坡路的大明王朝,难得出现了复苏的局面,史称“万历中兴”,也被称为“张居正改革”。

这其实不能说都是首辅张居正的功劳,另外两个人,也在这场改革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那就是万历帝的亲生母亲——孝定李太后,以及太监冯保。

可以说,这三人的崛起,都是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的结果,而且难得的是,十年下来,他们居然都没有出现过内讧。

一、宫女出身的李太后,看似和厚,其实心比天高

万历皇帝朱翊(yì)钧(jūn)的生母孝定李太后,当年只是裕王府的一个侍女。

隆庆元年(1567年)三月,李氏被封为贵妃。

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虚岁10岁的朱翊(yì)钧(jūn)继位,李贵妃与穆宗的陈皇后一起,被封为太后。

按照前人旧制,新天子继位的时候,一般只尊嫡母为皇太后,而身为妃嫔的生母,只能被尊为皇太妃。从明宪宗朱见深的生母孝肃周太后开始,才出现了两宫并尊为皇太后的情况。但是,只有嫡母前面可加上徽号,以示区别。

前代人主嗣位,有太后者,生母止称皇太妃。我朝孝肃以来,始并称太后,惟嫡母加徽号二字。

——《谷山笔麈(zhǔ)·卷之二·纪述一》

可是,后来明穆宗正妻陈皇后被尊为仁圣皇太后,而李贵妃则被尊为慈圣皇太后,等于是没有嫡庶之分。这在明朝历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例。

万历帝亲妈李太后、首辅张居正、太监冯保,“万历中兴”缺一不可

《明史》上有特别说明,这个是因为当时的太监冯保,为了取悦李太后,而故意悄悄暗示张居正这么做的。

是时,太监冯保欲媚贵妃,因以并尊风大学士张居正下廷臣议,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贵妃曰慈圣皇太后,始无别矣。

——《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二》

对于这件事情,陈太后肯定不会有什么异议。陈太后没有子女,当皇后的时候,就不得明穆宗的宠爱,大部分时间都是住在别宫里,美其名曰:可以安心养病。

说是在别宫养病,其实陈皇后的待遇只比冷宫稍微好一点,身边也没有人尽心照顾,病反倒越养越重。

已而后无子,出居别宫。越一年,后疾,左右无侍者,外廷忧之。

——《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五》

天天跑去请安的朱翊钧,给了陈皇后莫大的安慰,使得她能够挨过那段寂寞的岁月。

史书上有说,当初朱翊钧跑去别宫给陈皇后请安,是李贵妃带着他去的,所以,人们都评价李贵妃为人“和厚”,恪守礼法。

冯保和张居正推翻祖制,给李太后加徽号,当然是有意要讨好李太后,但是,如果李太后真的是一个谨小慎微的女人的话,应该不会同意擅自改动祖制。

可见,李太后还是很在乎自己的地位的,并不甘心屈居于陈太后之下。

而向来管束大儿子万历甚是严格的李太后,却钟情于在京城各地修建庙宇,花费巨大。自己没钱了,就叫万历皇帝掏钱给补上。万历哪来的钱,最后还不是国家掏的钱。

张居正在世的时候,想劝李太后不要再这样浪费钱财,李太后都当做没听见。

这样的太后,还来约束万历皇帝的言行,万历会听才怪。

二、李太后望子成龙,让神童张居正给万历当老师

身为母亲的李太后,其实对孩子的要求非常的朴素,只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成。

只不过,李太后的教育方法不太对。她天天逼着年幼的万历皇帝读书,如果万历不听话,她就体罚孩子。

帝或不读书,即召使长跪。

——《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二》

但凡可以选择,这个世界上,还真没几个人打小就爱读书,尤其读的都是四书五经。

像张居正这样,从小就喜欢读书的,不过是脑子里绷着一根弦:“将来要考取功名”。这就和现在的孩子,从小被灌输“将来考清华北大”是一样一样的。

平民家考取功名,是为了光宗耀祖、捧上铁饭碗,万历皇帝可不需要这些。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李太后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她就给万历找来一个压力——内阁首辅张居正。

26岁就守寡的李太后,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却喜欢有文化的人,尤其像张居正这样既长得好看,又有学问,还有政治手腕的成熟男性。

居正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

——《明史·卷二百十三·列传第一百一》

更重要的是,这个张居正,与其他内阁大臣不同,是站在她这一边的。

明穆宗弥留之际,让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人为顾命大臣。而太监冯保假说有遗诏,他也是顾命大臣之一。其实,冯保就是李太后的代言人。

明神宗万历一登基,高拱就不想让太监插手政事,因此要求让司礼监将权力交还给内阁这个想法本没有错,但是,却直接触犯了李太后的利益。

万历帝亲妈李太后、首辅张居正、太监冯保,“万历中兴”缺一不可

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的规矩,后宫是不得参与政事的。

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后妃》

试想当年明英宗朱祁镇登基之时,众大臣认为9岁的英宗太年幼,请英宗的祖母张太皇太后垂帘听政,都被她以一句“不要坏了祖宗规矩”给否决了。

大臣请太后垂帘听政,太后曰:“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后妃》

张太皇太后那样的人都不敢越界,李太后一介宫女出身,上面还有一个嫡太后压着,自然更不敢擅自破坏这条铁则,所以,通过司礼监掌握朝堂动向,无疑是一个最冠冕堂皇的途径。

这次高拱要收回司礼监的权力,不光太监冯保不答应,李太后也不会答应。高拱还傻乎乎地将自己的打算告诉了张居正,张表面应允,却偷偷告诉了冯保,冯保再又告诉了李太后。李太后当然要除掉高拱。

为了有更为正当的理由,冯保故意当着李太后、陈太后,以及万历皇帝的面,告状说:当年明穆宗驾崩的时候,高拱曾经说万历皇帝“为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

初,穆宗崩,拱于阁中大恸曰:“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保谮(zèn)于后妃曰:“拱斥太子为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

——《明史·卷三百五·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宦官二》

于是,第二天,两宫太后和皇帝的诏书就下达了:将高拱逐出朝堂。

比宣诏,则数拱罪而逐之。

——《明史·卷二百十三·列传第一百一》

至此,李太后、冯保、张居正,这样一个权力的铁三角就形成了。

慈圣徙乾清宫,抚视帝,内任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

——《明史·卷二百十三·列传第一百一》

既然张居正如此忠心,既通文墨又善权谋,李太后自然就将教导皇帝的重任,交给了张居正。

可是,自己会读书,不代表就能教别人读书,尤其还是像张居正这样会读书的神童。在智商一般的人看来很难掌握的知识点,在张居正那里,都不叫个事儿,所以,他很难理解,你为什么不懂。

可惜,和张居正比起来,万历皇帝就是这样一个智商一般的人。

有一次,张居正听万历读书,正读到论语中有一句“色勃如也”。“勃”有 bó和bèi两个音。万历读成了bèi,张居正马上很严厉地朝小皇帝吼道:“应该读bó。”

万历这一吼,把小皇帝给吓了一跳,周围的人也大惊失色。

一日,讲官进讲论语,至“色,勃如也”,读作入声,主上读作“背”字,江陵(张居正)从旁厉声曰:“当作'勃’字!”上为之悚然而惊,同列相顾失色。

——《谷山笔麈·卷之二·纪述二》

张居正当时肯定是在心里骂:这么简单的一个字都读错,脑子呢?

小皇帝心里则是委屈万分:书上就是这么写的,我哪知道读错了?

张居正如果拿这个口气教儿子没错,哪怕是拿来教一般人家的学生也没错,可问题是,您老教的是皇帝啊,还是个记仇的皇帝。

试问,有这样一个“神童”级别的老师,万历读书那会儿,只会越来越怀疑人生。

三、张居正和冯保,都成了李太后教育儿子的棋子

万历虽然是少年天子了,但是,在李太后面前,是一点帝王的尊严都没有。

万历在李太后宫里,向其陈述事情的时候,要跪着说;

吃饭的时候,万历只能站着,一旁伺候李太后。

这还是在大臣们看不见的地方,对着自己的亲生母亲,万历还能忍。

可是,但凡万历皇帝犯了错,李太后就会让张居正代笔起草“罪己诏”,分发给内阁大臣。张居正给万历起草罪己诏的事情,史书上有记载的,就有两次。

一次是万历七年(1579年),万历皇帝喝醉了,让小太监唱首新歌给他听,小太监说“不会”,万历就要拿剑杀他,左右都上来劝,万历最后只将小太监的头发给剃了。本来也不是特别大的事,可是,第二天,李太后知道了这个事儿,就了不得了

李太后首先专门命人传话给张居正,让他给皇帝上谏言,细数皇帝的错处,并且为皇帝起草“罪己御札”。然后,将万历皇帝叫过去,让他跪着听自己训斥。万历皇帝怕得要死,哭着保证,自己下次再也不敢了。

这还不算完,李太后居然还叫冯保去找了本《霍光传》,甩给皇帝看,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再不好好听话,张居正就会像霍光那样,废了你。

内中因有传于上云:太后令冯珰(冯保)向阁中取霍光传入览。上以此大恨。

——《谷山笔麈·卷之二·纪述二》

不要说张居正不会为了这点小事废了万历皇帝,就算真的废了,李太后也不担心。

为啥?因为她不只有万历皇帝这一个儿子。明穆宗的另一个儿子,潞王朱翊镠(liú),也是她生的。无论万历当不当皇帝,这个太后都是她当。

万历帝亲妈李太后、首辅张居正、太监冯保,“万历中兴”缺一不可

另外一次,是万历八年(1580年),太监冯保向李太后打小报告,说小皇帝经常在晚上偷偷溜到别宫去玩,还喜欢玩一些小太监上贡的奇巧之物,恐怕会玩物丧志。

李太后听了,照例将万历召来骂了一通,让他跪着反省。同时,又让冯保给张居正传话,让他起草一份皇帝的“罪己诏”,分发给内阁大臣。张居正也是一个实在人,不但写了,还写得很损,连万历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当时的万历皇帝已经虚岁18了,不再是个孩子了,心里的气就不打一处来:我不要面子的吗?

迫于李太后的压力,万历皇帝还是硬着头皮将这份“罪己诏”给发了下去。

这只是史书上有记载的,没有记载的类似事件,肯定还有很多。万历对自己的亲妈不敢怎么样,心里肯定是恨透了冯保和张居正。

其实,张居正在这些事情上也挺冤的。他为人圆滑,城府颇深,怎么可能会这么不给皇帝面子呢?他做这些,当然都是李太后吩咐他做的。

万历帝亲妈李太后、首辅张居正、太监冯保,“万历中兴”缺一不可

张居正知道,他之所以能坐上首辅的位子,并且可以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政,都有赖于李太后的大力支持。

为此,他也不会忽略身为李太后儿子的万历小皇帝。

万历二年(1574年),张居正将内阁之中提前开放的莲花,以及翰林院献上的一对白燕,当做稀罕的小物件献给了万历帝。后来,冯保就派人告诉张居正说:“皇帝年纪还小,不能玩物丧志。

甲戍五月,翰林院中吏舍有白燕一双,献之内阁,又阁中莲花早开,相君(张居正)并以献。

冯珰(冯保)使谓江陵(张居正)曰:“主上冲年,不可以异物启其玩好。”

——《谷山笔麈·卷之二·纪述二》

同时,冯保还另外给张居正传话说:“进献白燕这种事情,不应该是你首辅大人应该做的。”

“白燕,相君所献耶?大非宰相事。不闻越裳之雉耶?”

——《谷山笔麈·卷之二·纪述二》

越裳之雉,这个典故出自《尚书大传》,说的是越裳国为了讨好周朝,派使臣入中原,向周朝进献白雉(一种珍贵的白山鸡)的故事。冯保借这则典故,告诉张居正:您作为朝堂重臣,不用做这些事情来讨好小皇帝,否则,对双方都不好。

不光张居正是个人才,冯保也是一个博古通今、颇有见地的太监。

无论是太监冯保,还是首辅张居正,都只是做了李太后用来约束万历皇帝的棋子。所以,这就注定了,张居正和冯保,最后都会成为万历皇帝拿来反抗李太后的牺牲品。

结束语

可惜张居正去世的太早,不然,万历一朝,乃至大明王朝,都还可以再繁盛一段时间。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死时,万历皇帝已经19岁了,这时候,朝中大权才逐渐回到万历皇帝的手中。

没有了张居正,李太后也逐渐不再过问政务。

冯保也失去了帮助李太后与前朝联络的作用,逐渐失势。

这个开创了“万历中兴”的铁三角,因为张居正的去世,而分崩离析。

一个年轻太后,一个肱骨大臣,一个博学太监,虽然是互惠互利的关系,虽然他们身上也有各自的缺点,但是十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也真是非常难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