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了解清朝末期清朝选官制度的变革的原因、内容,认识社会变迁对选官制度的影响。 2.了解民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认识中国近代文官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3.了解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特征及原因,认识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科举制的废除与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不同政府时期的官员选拔方式;制度改革与政策演变 难点:近代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方式;制度的演变以及相关政策的影响 时空思维 ![]() ![]() 1.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变化过程(阶段,时间,内容与变化) 2.科举制废除的背景,时间,晚清官制改革内容 3.废除科举后晚清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方式,学堂选官制度设立时间,文件及文件内容 4.文官考试制度建立时间,标志 5.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特点 6.新中国干部制度内容/含义,改革内容,发展趋势 7.新中国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时间,正式形成时间,标志,作用 8.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重难点问题解析 (一)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变化过程(阶段,时间,内容与变化) ![]() ![]() 知识拓展 1.学部: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建议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1905年,政务处又奏请清廷“行设立学部”,以统辖各省学堂,使全国学制划一整齐。学部一级共设官11人,学部之下设5司12科。清朝设立学部,标志我国历史上延续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结束和近代教育的开始。 2.经济特科:是清末新政特设的科举制科。为选拔“洞达中外时务”人员的科目。该科本是戊戌变法时,由贵州学政严修为破格求才仿乾隆年间的博学鸿词科而设的。变法失败,此科没来得及施行就被宣布废除了。但随着清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1901年,由慈禧太后下诏举行,令各部、院长官及各省督、抚、学政保荐。 3.出身:科举时代为考中录选者所规定的身份、资格。唐代举子中礼部试称及第,中吏部试称出身。宋代中殿试称及第出身,明清两代经科举考试选录的,称正途出身。“凡科举中之五贡、举人、进士、皆谓之出身……官职有升转,而由考试得来之出身,终身带有不可移易。” 4.文官考试制度:文官制度是指国家关于各级文官的考试、任用、管理、权利和义务以及退休等一整套的制度和体制。是以其特定的内容与形式构成的关于文官进、管、出的法律制度。目的在于选贤任能,提高行政效率。文官制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中国西汉时的官吏任免制度,特别是隋唐时新兴起来的科举制度。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开始于英国。近代西方学习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依据本国国情制定文官制度,完善发展。现代中国又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制度。 5.国民政府考试院: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是应孙中山先生的“五权”(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理论而建立起来的。孙中山在辛亥革命胜利后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立即着手政府体系的建设,先后就考试院的建立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文件。但随着袁世凯当上大总统,考试院并没有实际成立,直到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才开始筹备。1930年1月6日,国民政府考试院正式成立,戴季陶为首任考试院院长。 6.党管干部:干部工作的根本原则,规定了干部工作的主体和体制,由党制定干部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由各级党委管理和推荐重要干部,是党的领导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保证。 |
|
来自: 当以读书通世事 > 《078-历史(初、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