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一一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昨晚去位于人民广场的上海“天蟾逸夫舞台”,观看了一场川剧《梦回东坡》。该剧由四川省川剧院、眉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联合出品,四川省川剧院、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共同演出的新编历史川剧。 昨晚是第一次接触川剧,只能谈点观后印象: 1.剧情“形散神聚”,聚焦东坡坚韧的性格和豁达的襟怀。 剧中讲述了年老迟暮的苏东坡在常州的一个风雨之夜,梦中回溯自己被贬惠州、黄州、儋州三段人生经历。通过东坡在惠州造桥,黄州开荒、修建雪堂、保管诗匣,夜游赤壁、东坡失妻,乌台诗案,儋州化民等9场戏,以梦回的形式回溯东坡迭荡起伏的人生,从中感受其豁达、幽默、鲜活的形象,以及他积极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 其中第4、5、6场是重头戏。东坡不想因诗祸及家人,而不再写诗;妻子为保存丈夫诗稿,多方收集流散民间的诗文,以及痛失爱妻这几场感情戏,演得情真意切,十分感人,刻画了东坡丰富的情感世界,一个丰满的真实的亲切的诗人形象立在观众面前。这是整本戏中最出彩的部分。 2.川剧对白用四川方言土语,寓庄于谐。 如第一场“惠州造桥”,东坡想修桥造福百姓,为得到仇敌姐夫程之才的资金赞助,不惜委曲求全,与之周旋,让其入彀中计。两人幽默的对白,产生了较好的戏剧效果。 黄州“夜游赤壁”一段戏,王闰之口述作文,东坡一旁记录,成《赤壁赋》,由于苏妻口述时用的都是四川方言土语,如“到处麻麻杂杂黑咕隆咚”之类,诙谐幽默,引得观众阵阵欢笑,竟不感觉到有“恶搞”的嫌疑。 3.高腔和帮腔,川剧的特色。 男演员高亢激越的唱腔,渲染了情绪;后台的“帮腔”,丰富了剧情,也烘托了气氛,大大增强了舞台效果。 还有一种情况,男演员演唱过程中,突然变成女声演唱,再变为女声合唱(帮腔),一开始听了还不习惯,渐渐就感觉自然了。这可能也是川剧的一个特色吧。 4.表演上,川剧也搞唱、念、做、打、舞。 八娘舞“水袖”、东坡带枷侧旋翻,黄州老兵等人的舞台动作,让人看了过瘾。 川剧似乎并不太讲究动作的“程式化”。而且,川剧的舞台布景道具简省,比较写意。 惠州造屋,移来几个门框,黄州开荒,全凭人物动作。舞台上虚实结合,如苏轼拉病重的王闰之回家一戏,东坡接过别人送来两面旗,旗是车,两手将旗杆横放着就是车把了。这些都是中国戏曲传统的特有的表演方式。 还有一个印象,就是川剧的演唱不及昆剧的唱腔美,有的唱段有点土,也就是说,它的地方味浓了些。唱词和对白有雅言,也有俗语,或许是为了达到雅俗共赏吧。 总之,川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戏剧艺术的多样化,会给观众带来多层次的精神享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