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高僧圆寂前留下一首诗,句句道尽人生真理

 诗侃天地 2024-03-14 发布于贵州

01、中国近代的“苏东坡”

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史上,能够像苏轼一样被称为全才的人,只有李叔同一人。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多元的涉猎领域而独领风骚,以至于众多领域的顶峰人物都会对他顶礼膜拜。

如此一个卓有才华的人,难怪连他的弟子——著名画家丰子恺也不得不赞叹:“文艺的天地,差不多都被他走遍了。”

接下来,让我们来领略李叔同在各个领域的卓越才华。

说起音乐来,没有人不对他的《送别》心生敬佩之意,而这首《送别》的经典程度,可以说算得上近代送别曲的巅峰。其意境深远,凄美优雅,令人回味无穷,说它脍炙人口,一点也不为过。其词如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送别》

他还非常的有戏剧方面的天赋,中国近代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就是他创立的,翻开了中国话剧的新篇章。

在绘画方面,他以创新的精神开中国油画之先河,最早传播西洋画知识,并首创裸体写生。

此外,他还编写了《西方美术史》教材,对西洋美术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在书法领域,李叔同以其革新传统书法审美观的创新精神,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弘一体”,被公认为20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

他的多才多艺在众多的现当代艺术家中无人能出其右,他几乎在所有艺术领域都展现出了极高的造诣。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世间罕见的通才,却在39岁那年选择出家为僧,身披袈裟,成为一代高僧,法号弘一,这无疑给他的多彩人生增添了更为传奇的一笔。

02、因为朋友的一句玩笑话而选择出家?

很多人对李叔同出家的原因很是费解,但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多种层面。首先,他的好友夏丏尊对他的出家有着重要的影响。据传,两人在浙江第一师范共事期间,因为性情相似、志趣相投而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

一次,夏丏尊半开玩笑地说:“我们这样的人,还是做和尚的好。”这句话虽然只是一时的好奇,但却在李叔同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李叔同出家的近因也与夏丏尊有关。一次,夏丏尊在一本日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断食”的文章,这种断食可以成为一种净化灵魂的修道之法,对身体和精神都有益处。

李叔同对此非常感兴趣,便把那文章要过来细读,此后二人不时谈起这件事,还约定有时间亲自体验一下。

然而,夏丏尊只是一时的好奇,并没有太当真,而李叔同在半年之后却真的实行起来了。这次断食之后,他自觉身心较以往好了很多,不仅食量增大,睡眠也安稳了,长期困扰他的神经衰弱也缓解了许多。

据他本人说,这次断食的体验乃是促使他日后出家的一个重要契机。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促使了李叔同的出家。

有人认为,他不满于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想要进一步探究人生、追究灵魂的来源和宇宙的根本。这种追求使他走上了出家的道路。

03、一代高僧圆寂前留下一首诗,句句道尽人生真理

1942年10月,名噪一时的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开元寺辞世,享年仅62岁。尽管这样的消息令人悲痛,但他的圆寂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修行。

尽管弘一法师驾鹤西去,但他为世人留下了这样的遗言:“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这首遗偈庄子所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和陶渊明、苏轼的诗句相呼应,透露着禅意智慧且质朴。

生命的轮回直到最后一刻才得以暂停。只有聪明的人才能解脱并达到一种透明、完善和完美的境界。这可能就是生命的真正含义。

总结:弘一法师的人生道路是不断追求自我提升,而非选择自我放弃,他出家并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主动追求精神升华。

他严谨细致、认真尽责的人生态度表明了他对人和生命的尊重。他用清晰的智慧,毫不敷衍、也不草率,努力拯救迷失的灵魂,引导人们走出虚幻。

复制搜一搜分享收藏划线

人划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