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达里雅布依—克里雅人

 rql6960 2024-03-19

1895年,享誉世界的瑞典籍西域探险家斯文·赫定横穿沙漠,在当地居民的指引下,成功穿越了塔克拉玛干,发现了丹丹乌里克和喀拉墩古城。甚至发现了楼兰古城,同时也让世界第一次知晓在塔克拉玛干这个死亡之海的中心,竟然有一个小小的绿洲,它的名字叫通古斯巴孜特

图片

在“死亡之海”的腹地藏有一片神秘的地方,它被称为我国“最难”抵达的村落,迄今为止都不知其来源。它就是镶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这片“死亡之海”当中的绿洲——达里雅布依村达里雅布依本意为大河沿,这条大河发源于昆仑山主峰的克里雅河。克里雅河在维语当中有着“飘移不定”的意思,这条由冰川融水组成的河流,贯穿了整个于田县,并且一路向北朝着塔克拉玛干腹地奔去,使得沙漠当中出现了一片绿意,到达终点时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达里雅布依绿洲

图片

考古学家经过对达里雅布依村的历史、环境、人种等多方面考察之后,发现丝绸之路的南道就从这里穿过,这里留下了不少古迹。而关于这里人们的起源迄今为止都没有确切的说法,有人说他们是罗布泊人的后代,也有人说他们是丁零人的子孙。总之,大家一直对克里雅人的祖先和来源争论不休,但是从衣着和长相来看,他们和维吾尔族基本是一样的。

图片

到上世纪20年代未,学者、探险家—黄文弼才在通古斯巴孜特留下了中国科学家的足迹,而30年后,当地县政府才得知在自己管辖的地盘内,竟还有一群人生活在沙漠深处不为人所知。

图片

达里雅布依共居住着近200户人家,他们一直保持着数百年前中国社会模式生活。每户人家之间都住得很远,近的邻居隔着几公里,远的有二三十公里。

图片

几百公里沙漠不通公路,几乎与世隔绝,嫁娶就成了难题,姑娘基本没法外嫁。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出去过。现在这里还过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生活。大约有1000多个克里雅人生活在这个原始的村落当中,他们大部分都是维吾尔族,但是可能因为和外界隔绝,所以他们的维吾尔语和官方的维吾尔语还有所差别,简单来说就是他们使用自己的“维吾尔方言”

图片

克里雅人的生活方式非常简单,他们用木材搭建起房屋,然后挖出一口井来储水,每天将羊群放出去吃胡杨叶,日出放羊,日暮而归。房子木材大多使用的是胡杨木和红柳枝,心灵手巧的克里雅人还会自己制造家具。

在夏天时不让羊食用绿洲旁边的芦苇,而是把芦苇割下来储存着以备冬天喂羊。所以克里雅人放牧时会带着斧头,砍下胡杨树枝让羊吃,枯死的胡杨树枝也会被砍下带回家当柴火。

图片

身处沙漠,克里雅人做饭常常会用到沙子。新疆传统主食“馕”在这里叫做库麦其,不同于传统馕饼的是,库麦其的面不需要发酵。且他们会先将火放在沙子上燃烧,待沙子烤热后拨开炭火,然后就把面饼摊在沙子上,再在上面盖一层沙子,直接将其“焖熟”。

图片

此外,克里雅人还有自己特制的药茶,称其为恰伊杜拉,其中包括茯茶、茴香、香草等等药材,有说法认为这些药材可以使沙漠水的碱味儿变淡,从而变得更好喝一些。

图片

达里雅布依嫁娶文化丧葬文化都非常特殊。如果有喜事,那么他们会提前一个月广而告之,让人们提前做好准备来参加婚宴。婚宴也不止一天,可能要持续三天左右。在这期间,人们载歌载舞,一起吃饭交流。主人会提前准备好美食招待人,人们“乘兴而来也乘兴而归”。而且新娘的盖头并不是新郎揭开,而是娘家人揭开

此外,克里雅女子到了35岁左右,还要经历一次阶段礼。与我们常说的成人礼一样,她们的丈夫会在这时操办仪式,庆祝她们成为少妇,进入人生的另一个阶段。

图片

至于丧葬文化,在这里盛行土葬。且由于人们对沙漠中胡杨特殊的感情,他们会选用胡杨作为棺椁。因为这种特殊的选择,他们的土葬也被称为“胡杨根葬”。把逝者放入其中后亲属会为其告别祷告,然后再抬到附近的清真寺当中举行葬礼。这之后,他们会将胡杨木直接用沙土进行掩埋。而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胡杨木其实不算是真正的棺椁,而是死者的“墓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