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淅川厅志图1914年淅川县城全图1937年淅川县城图今复原图 淅川老城:众庙之城淅川老城东西、南北的距离都是500米,是个正方形的县城。淅川老城的最大特点就是城里城外寺庙众多,有名有姓的寺庙就有28个,后人因此而说淅川“未建城,先建庙”。城内的城隍庙、武安观、文兴寺、四官庙等都是建于1472年,可以说这些寺庙是和县城一起建立起来的。 明成化六年,为安抚治理流民,将淅川由内乡县重新划出单独设县,县城治所初设马蹬(南朝宋时淅川县城),翌年迁至老城,淅川老城选址于由丹江冲击而成的开阔平原地带,丹江江水由西向南绕城而过。丹江贯穿淅川全境,自古以来便是水运重要航线,唐时为长安至荆州“次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西接秦川,南通鄂渚”之称。明清时期,丹江水量丰沛,水运便利,水盛时,襄阳至老城可行长10m宽2m的大船。 老城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为新建县城,规模与南阳府其他县城相比较小,“周长四里二百四十步,高一丈七尺,厚如之,壕深五尺,阔一丈,门四”。老城修筑之初,城内建筑亦同时开建,城隍庙、武安观、文兴寺、四官庙等皆建于1472年,与县城一起建立。老城的修建使得这个豫鄂陕三省交汇地区由贫瘠荒凉之地重新走向繁荣,河南西南边缘地区重要地位重新确立。淅川老城自明成化七年建成以来,城池历经战乱与水灾,先后多次得到修治。 形态特征。淅川老城从明成化七年(1471年)建成以来至1971年沉没于丹江口水库库底,已有500多年历史,老城依托丹江水路交通优势及其贯通南北、承启东西的地理位置,自古即成为交通要辏,在南北文化的交融下,形成老城特有的城市空间形态。 城垣形态。方正规矩,南北相错。成化七年,淅川知县武文始筑土城,城呈方形,面积0.39k平方米,每面城墙长约500m,高约5.7m,基础为石磙排砌。城墙上修有箭垛,以防敌人袭击,同时可以隐身射击敌人。老城四角各建角楼,城门四座,城门之上建有高大的门楼,东“应阳”、南“接武”、西“通商”、北“拱辰”。正德六年,“加修砖城,浚壕引水,高深倍”,城门更名,东“迎恩”、南“楚望”、西“镇淅”、北“天枢”。其中,西门与东门相对,而北门与南门错开一截,形成东西相通,南北不直通。此种城门错开的做法主要是从防御方面经行上考虑的。四座城门既是老城的出入口,又是重要的防御设施,连接老城内四条主要的街道,象征着老城四个方向的把守与关卡。 街巷空间。一环两轴,棋盘分隔。街巷作为城镇形态的基本骨架,联系着城镇内部各个要素,使之成为有机整体。淅川老城街巷按类型可分为三类:主干道、环状路和一般路。主干道即以东大街、西大街、北大街和南大街构成的十字形大街,宽7m,总长2140m,贯通城门。其中东西大街相通,南北大街不直通。环状路也叫环城路,由南街、北街、西小街和东小街首尾相连组成,道路等级低于主干道,宽3-5m,道路沿城墙建设,绕城内一周,距城墙10m左右,拐角整齐。一般路即二级道路,包括府前街、儒学街、牌坊道等,街巷横平竖直,连接着主干路与环状路,形成棋盘式栅格。一般路两端与环状路和主干路构成丁字路口。丁字路口有利于城市防御,使得敌军进入城内后,兵力与马车不能直通,从而截击敌军。老城以十字大街为核心,辅以环城路和多巷网格,形成“一环两轴,棋盘分隔”的街巷空间。 建筑布局。北政南居,沿街商业。老城南临丹水,城内陆势北部较高。因此,公署县衙、城守营等军政机关位于城内北街北侧,坐北朝南,并由此于北街形成一定规模的军政区域;城南地势较低,且濒丹水,故发展成为居民主要的聚集区;学署、文庙、校士馆等文教设施偏于城内东南隅,形成重要的士绅聚居区;城内行政与居住的空间分布符合我国古代治所城市建设的一般性原则。主要宗教建筑城隍庙、武安观、关帝庙等位于城内西北部,形成老城主要的宗教区域。城区的布局与结构,充分反映了中国封建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县城建筑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