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的纹理① | 琢、磨、刻、画之琮

 睫毛上的风尘 2024-03-23 发布于北京

Image

Image

听它们述说五千多年前的故事

走进良渚古城

《历史的纹理》系列之玉琮

Image

图 | 玉琮 瑶山M12-2784 良渚博物院藏

黄白色,弧边矮方柱体,横截面为圆角方形,有4个凸面。器中钻穿孔,孔壁经打磨,微凹。每个凸面以转角线为中轴,琢刻相同的神兽纹。高6.05、射径12.8、孔径5.7厘米。      

玉琮

作为良渚人首创的器物

在历史的长河中

直至今日依旧可见琮形器物的使用

可见良渚对于后世的影响

Image

图 | 琮 反山23:22 良渚博物院藏

整体为南瓜黄色,局部受沁蚀呈粉白色。雕琢两节神人兽面纹,弦纹两组,每组4~6条,管钻眼,无眼角,直径3毫米,鼻部的两鼻翼之间仅一组凸块中间有连线。通高4厘米,上射径 7.7~7.9、下射径 7.6~7.9厘米,孔外径约 6.6、孔内径 6.25 厘米。

沿着玉琮上纹饰

在琢、磨、刻、画中

感受它的巧夺天工

Image

图 | 玉琮 反山M17:2 良渚博物院藏

南瓜黄,沁蚀较甚。雕琢一节半神人兽面纹,即神人+兽面纹+神人。神人部分弦纹内填刻的线条较细密,多达9~10条,上下两节神人重圈眼的外圈均为管钻,上节神人眼内圈均为刻划,下节神人眼内圈有两只眼为两次管钻,余均为刻划。兽面纹以管钻重圈为眼,斜上下两侧刻划有小尖喙,再雕琢椭圆形眼睑。神人和兽面纹鼻部均为减地凸块,凸块内填刻纹饰。通高 6.9厘米,上射径7.6~8.3、下射径7.4~7.9厘米,孔内径约5.9厘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毫米内不交叠的五、六条线

五千年前的“奇迹”,至今未有

Image

Image

Image

图 | 玉琮 反山M2:22 良渚博物院藏

有褐色瑕斑。矮柱状体,中穿圆孔,器外壁微弧。4个转角处各有1个长方形凸面,其上以转角线为中轴刻神兽纹。整个图纹被一横向浅凹槽分为上、下两部分。顶端刻由2组线纹间卷云纹组成的纹饰带,其下刻左右对称的重圈为眼,并在横凸棱上阴刻卷云纹。图纹下部浅浮雕对称的椭圆形眼眶,其中刻重圈及卷云纹,两眼之间浅浮雕加阴刻,表示兽鼻。器顶端不平整,但经过打磨。高5.2、射径 8.2、孔径 6.7厘米。

神人兽面纹

当泥土轻轻被剥离

这个让世人叹为观止的符号

得以为世界所熟知

Image

图 | 玉琮 瑶山M2:23 良渚博物院藏

白玉。外方内圆的中空柱状体,四角接近90°,器外壁微弧。整个图案被一横向凹槽分成上、下两部分,为相同的简化神兽纹。管钻重圈为眼,眼两侧各一短线,表示眼角,眼下有横扁凸鼻,其上阴刻云纹。在两眼之上阴刻2组弦纹带,示作羽冠。顶端留有不规则的切割痕,但经打磨。高8.8、射径7.8、孔径 6.2 厘米。

美无法言表

简化也好,深入刻画也是

匠人之心,常怀生活高意

Image

Image

Image

图 | 玉琮 瑶山采集 良渚博物院藏

每一笔的落下,每一次的修改

寻见了良渚先人的智慧

见证历史之美、文物不朽

Image

Image

Image

图 | 高节琮 吴家埠采集 良渚博物院藏

每一笔的刻画,每一次的雕琢

寻见了良渚先人的生活

见证沧海桑田、喧嚣嘈杂

Image

图 | 小玉琮 瑶山M7:52 良渚博物院藏

岁月已过五千多年之久

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历史足迹

他们承载着文明、传承着文化

Image

图 | 小玉琮 瑶山M7:54 良渚博物院藏

保护文物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来源:良渚遗址管理区微融媒体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