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是西汉的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盐铁论原文及翻译! 《盐铁论疾贪第三十三》译注 【题解】此篇就贪鄙问题,进行辩论。贤良认为“贪鄙在率(领导)不在下,教训在政不在民”。只有为民上者,廉洁奉公,那么“上之化下,若风之靡草,无不从教”。大夫认为,“贪而无厌”在于下级官吏(长吏与小吏),“贪鄙有*,君子内洁己而不能纯教于彼”。 大夫曰:“然。为医以拙矣,又求多谢。为吏既多不良矣,又侵渔百姓。长吏厉诸小吏,小吏厉诸百姓。故不患择之不熟,而患求之与得异也;不患其不足也,患其贪而无厌也。 【注释】以,同已。 谢:报酬,谢礼。 侵渔:掠夺,剥削。 长吏:指俸秩较高的县吏。厉:欺压,虐待。小吏:位在丞、尉以下的官吏。 【译文】大夫说:是啊。当医生的医术已经很拙劣了,还要多取报酬。当官的既然多数是不好的,又去掠夺百姓。大官欺压小官,小官欺压百姓。因此不怕不深思熟虑地选择,就怕所得到的人与我们所要求的不一样;不怕他能力不够,就怕他贪得无厌。 贤良曰:古之制爵禄也,卿大夫足以润贤厚士(1),士足以优身及党(2);庶人为官者,足以代其耕而食其禄(3)。今小吏禄薄,郡国徭役,远至三辅(4),粟米贵,不足相赡。常居则匮于衣食,有故则卖畜粥业(5)。非徒是也,徭使相遣(6),官庭摄追(7),小计权吏(8),行施乞贷(9),长使侵渔,上府下求之县,县求之乡,乡安取之哉?语曰:“货赂下流(10),犹水之赴下,不竭不止。”今大川江河饮巨海(11),巨海受之,而欲溪谷之让流潦(12),百官之廉,不可得也。夫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故贪鄙在率不在下(13),教训在政不在民也。 【注释】(1)卿大夫:官职。在我国奴隶制时代位在诸侯以下,士以上的等级。 (2)党:这里指家族。 (3)《孟子万章下》:“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 (4)三辅,见《园池篇》注释。 (5)畜:牲畜。粥(y)):变卖。 (6)正嘉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百子汇函》“使”作“吏”。 (7)摄追:追逼很紧。 (8)小计:汉代郡县管账目的小官。权吏:这里指俸禄微薄的小官。 (9)行施:行贿赂。贷:宽免。 (10)货赂:贿赂。 (11)饮:流入的意思。 (12)流潦:路边流动的积水。 (13)率:同“帅”,领导的意思。 【译文】贤良说:古时候制定官爵俸禄的制度,卿大夫的俸禄足够在家里供养厚待一批贤士,士的俸禄足以使得自己及全家族的人生活优裕,在官吏家当差的百姓所得的报酬,足以代替他耕种所得的收入。现在,小吏的俸禄微薄,地方上出徭役,远到京城附近,粮食价贵,收入不足开支。日常家居的时候是缺吃少穿,一旦有意外事情发生时,就要卖掉牲口和产业。不仅如此,还有徭吏经常派遣徭役,官府经常催逼赋税,地方上的小官吏只好行贿赂乞求宽免,大官则队中盘剥。县以上的官府向县一级索取,县又向乡一级索取,乡里又到哪里去索取呢?俗话说:“贿赂的风气向下面流散,好像江河奔腾而下,水源不枯竭,水流不停止。”今天大江大河流入大海,大海都接受了,却要小溪不接受地面上的那点积水;想要百官都廉洁,是不可能的。想要影子端正,必须端正身体,想要下边的人廉洁,首先要从自己做起。所以贪婪卑鄙的弊病在领导而不在下面,需要教训的是当政者,而不是老百姓。 大夫曰:贤不肖有质,而贪鄙有*,君子内洁己而不能纯教于彼。故周公非不正管、蔡之邪,子产非不正邓皙之伪也。夫内不从父兄之教,外不畏刑法之罪,周公、子产不能化,必也。今一一则责之有司,有司岂能缚其手足而使之无为非哉? 【注释】管、蔡:管叔鲜、蔡叔度。两人都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灭商后,封管叔于管(今河南省郑州市)、蔡叔于蔡(今河南省上蔡县)。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不服,勾结武庚进行叛乱,后被周公旦平定,管叔被杀,蔡叔被放逐。见《史记周本纪》。子产:见《非鞅篇》注释。邓皙,一作“邓析”,春秋时郑国大夫。邓析欲改郑刑书,而另创为新刑,并把它写在竹简上,称为“竹刑”。相传为子产所杀。事见《吕氏春秋离谓篇》。又一说邓析是郑驷?n(chuan)所杀,与此不同。事见《左传定公》九年。 “一一”原作“一二”,下段贤良应文云”何一一而缚之也”,正据此而言,则“一二”本为“一一”,今改正。 【译文】大夫说:贤与不贤是人的本质决定的,而贪婪鄙劣同样是人的天*决定的,君子可以从内心使自己清白,却不能教别人也同样清白。从前周公并不是不纠正管叔、蔡叔的过错,郑子产并非不约束邓皙的非法行为。他们在家不听从父母兄长的指教,在外不害怕刑罚治罪,周公、子产不能教化他们,是必然的。现在什么事情都责备官吏,官吏又怎么能捆绑住人们的手脚而不使他们为非作歹呢? 贤良曰:驷马不驯,御者之过也。百姓不治,有司之罪也。《春秋》刺讥不及庶人,责其率也。故古者大夫将临刑,声*不御,刑以当矣,犹三巡而嗟叹之。其耻不能以化而伤其不全也。政教暗而不著,百姓颠蹶而不扶,犹赤子临井焉,听其入也。若此,则何以为民父母?故君子急于教,缓于刑。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是以周公诛管、蔡,而子产诛邓皙也。刑诛一施,民遵礼义矣。夫上之化下,若风之靡草,无不从教。何一一而缚之也? 【注释】《春秋》,这里指《公羊春秋》。《公羊传,昭公二十六年》,何休注:“立王子朝,独举尹氏,出奔并举召伯、毛伯者,明本在尹氏,当先诛渠帅,后治其党,犹楚婴齐。”“责其率”,就是“先诛渠帅”的意思。 临刑:监督行刑。 声*不御:不接近*女*。 以,通已。 三巡:再三审察。 颠蹶:跌倒,栽跟头。 赤子:婴儿,小孩。 陆贾《新语无为篇》:“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靡,倒下的意思。 【译文】贤良说:驾车的马不能驯服,是赶车人的过错。百姓不听从管教,是官吏的罪过。《春秋》上不讽刺老百姓而责怪当官的。所以古时候的官吏在监督行刑之前,不接近*女*,刑罚已经得当了,还要再三审察、叹息。官吏为自己不能教化好百姓而使受刑的被杀感到羞耻。政教昏暗而不使它光明,百姓跌倒而不去搀扶,这就好像小孩走到井边,任凭他掉进去一样。如果是这样,那么当官的怎么去做老百姓的父母呢?因此,君子以教化为先务,把刑罚摆在不重要的地位。用刑就能使百人改邪归正,使万人小心谨慎。所以周公杀了管叔,放逐蔡叔,子产杀了邓??。刑罚一施行,老百姓都遵守礼义了。上边教化下边,好像风吹草倒下一样,没有不听从说教的。何必要一个一个地捆绑起来呢? 第2篇:论马原文及翻译 古人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也就是说,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最好的标准。时至今日,看到短文:岳珂的《论马》(节选)深有感触,作此文。 岳飞《论马》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瞰豆数升,饮泉一斛,然非清洁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么,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取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节选自南宋·岳飞《金陀粹编》 译文 好马不以它的力气为出名,而以它的品质出名。我有两匹马,过去经常认为它们是奇特的。每天它吃几升豆,喝十斗水。但如果不是精良的饲料、干净的泉水,它宁可饿死都不接受,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鸣叫,奋振四蹄迅速奔跑,显出俊逸,从午时到酉时,还能跑两百里;脱下鞍甲不喘息、不出汗,就好像没有事的样子。这马,吃的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到达远路的良马啊。到了返回襄阳,平定了杨么,(两匹马)不幸相继死去。现在我所骑的就不一样了。每日所吃不超过数升,饲料不挑拣粟米,喝的也不选择泉水,缰绳没收紧就开始不安,跃跃欲试,迅速奔跑,刚到一百里,力气竭尽,汗水淋淋,气喘吁吁,几乎死去的样子.这马,少吃容易饱,喜好逞能容易竭尽,是愚钝的马啊。 第3篇:《愚人食盐》的原文及翻译 愚人食盐作者:伽斯那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注释 字词更:改变 闻已:听罢 益:增加 所以:表原因 缘:因为 空:空口 薄暮:靠近傍晚 具:准备好,准备 口爽:口味败坏 昔:从前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之理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文言知识 适。“适”是个多义词,指“恰巧”,“正值”,“安逸”,也可指“到”,“到……去”.上文“适友人家”,意为到友人家去。又“适江南”,意为到江南去;“同适故乡”,意为一同到故乡去。 道理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返”通“反”,是通假字,意为“反而,反倒”。 第4篇:人有亡铁者原文及翻译 人有亡铁者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原来客观事物的原貌。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人有亡铁者原文及翻译,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人有亡斧者 作者:吕不韦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皆无似窃斧者也。 注释 人有亡斧者:有个丢掉斧子的人。 亡:丢掉,丢失。 意:同'臆',估计,怀疑。 谷:山谷。 其:指代邻人之子。 窃:偷盗。 颜*:此指脸上的表情。 无为而不窃斧也:没有(一样)行为举止不像偷斧子的。 他日:另一天。 复:再。 无似窃斧者: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样子。 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俄而:一会儿,不久。 视:看 皆:都 行:走 译文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第二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启示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不要随便猜疑别人。 第5篇:铁杵磨针原文及翻译 铁杵磨针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铁杵磨针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 铁杵磨针 明代:郑之珍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 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注释 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去:离开。 逢:碰上。 媪:妇女的统称。 方:正在。 铁杵;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欲:想要. 感:被......感动. 还:回去. 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 卒业:完成学业。 今:现在 氏:姓…的人。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第6篇:文言文论语翻译及原文 导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论语翻译及原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及注释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注释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不亦说乎}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立: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简析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