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表证思辨——外感之说“欲罢不能”

 经方人生 2024-03-28 发布于四川
中医病因是“审证求因”,外感六淫原本是对证或机体正邪斗争状态的抽象,并非指身体外在的六种邪气主导了病理变化,表证亦应是全身病理状态的抽象。然而从古至今,外感这件“皇帝的新衣”殊难革除。
典型案例如第七版《伤寒学》指明邪非外感,在太阳病纲领的注解中(P22-23),驳“方有执、吴谦,四版、五版、六班教材等,俱认为系感受风寒而为”指出“由于风性疏泄,与本证发热汗出腠理疏松的特点相似,故命为太阳中风证”,“太阳病提纲证无论外感内伤皆可致之”。然而《伤寒学》对太阳病提纲之恶寒阐释为“外邪束表,卫气被遏,不能正常发挥温分肉的功能卫阳被遏,尚未伸展,可见暂时不发热若卫气伸展,正邪相争则可见发热”,“外邪”二字至少应风、寒,二者可“束表”和“阻遏卫气”;而在太阳中风条又阐释为“腠理疏松,一旦感受外邪,则卫阳浮盛于外,与邪相争,故见发热”,显然与提纲外邪束表病机不符;又阐释太阳伤寒“或已发热,系风寒袭表,卫气能及时伸展与邪相争,故起病即见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而失去卫外温煦作用,故恶寒必见”,既然恶寒必见,则定然卫阳被遏,何以前半句言卫气能及时伸展。自相矛盾,前后抵牾,欲逃出外感理论之囹圄,却“欲罢不能”。
外感理论有三方面组成。
主观邪从外入。因急性发病,从“无”到有,因此,古人在主观感受下名之曰中风、中湿、伤寒等。《伤寒论》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之名承《内经》,《素问·风论》之五脏风表现“多汗恶风”,且载“入房汗出中风”,同名而异义。《内经》载“今夫热病皆伤寒之类…人之伤于寒者,则为病热”,《伤寒论》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显然病因为外邪,自然由表而入里。
臆测汗出邪去。汗出热退甚至病愈的现象,直观感受即邪从汗出。《伤寒例》指出“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也,不在证治,拟欲攻之,尤当先解表,乃可下之”,即不论何其证、先宜解表,将寒邪祛除体外,即以邪在表为核心病机。《伤寒类证活人书》载“大抵风寒中人,与荣卫薄而发热,又未曾行诸汗药,虽无阳证,须少汗解逐之”,亦是遵叔和“不在证治”之说,以发汗为祛除外邪之法。
穿凿演绎病机。所谓恶寒则有表证,有汗为中风,无汗为伤寒。《景岳全书·表证篇》“寒邪在表多恶寒者,盖伤于此者必恶此”,《医宗金鉴》“恶寒者,因风寒所伤,故恶之”,《伤寒论译释》(P286)引程郊倩“其体则痛,阴寒击于经隧而血气凝泣”,《医宗金鉴·表证》“若自汗出者即有风邪”,《伤寒贯珠集》(p6)“风为阳邪而上行,卫为阳气而主外,以阳从阳,其气必浮,故热自发”。《景岳全书》载“表证者,邪气自外而入者也,凡风寒暑湿火燥,气有不正,皆是也”,指出病症各异,源于感受不同的外邪。古代医家多从此说,最为代表性者即方有执之“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的三纲鼎立说”。喻嘉言《尚论》阐释“冬伤于寒,春伤于温,夏秋伤于暑热者,四序中主病之大纲太阳经中,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寒邪从皮肤而入风邪入卫,则为阳邪炽盛于表,仲景以桂枝汤解散肌表之邪,正天然不易之良法”。
此外,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效仿西学病原体。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论吴又可达原饮不可以治温病》载“北方医者治温病,恒用吴又可达原饮,此大谬也达原饮,为治瘟疫初得之方,原非治温病之方也。疫者,天地戾气,其中含有毒菌至于温病,乃感时序之温气,或素感外寒伏于膜原,久而化热,乘时发动,其中原无毒菌,不相传染。”以是否为病菌来判定达原饮之适应症。《皇汉医学》(p29)汤本求真言“太阳病者,为病毒集中于上半身之体表,则治之者,用发汗解热药而自汗腺排除之”。
上述外感理论存在以下漏洞。
表非表位。突发恶寒、发热、身痛、汗出、脉浮等是热病的普遍现象,是人体全身运动、循环、神经、免疫、消化等各个系统综合病理生理反应的结果,并非病在体表。柯琴言“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是“概风寒杂病而言”,所谓“太阳”无关紧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皆此类。表里、太阳、阳明等名称,时而病位、时而病机,概念混乱。
证(邪)非外感。中医论著长久以来将病原体、病名、诱因、病理等内涵混淆,源于专业术语缺少规范,个体创作为主。将突然起病皆归咎于“中邪”,汗出而邪去,是原始的认知,今人皆知“中风”是心脑突发性疾病,汗出是散热。若从现代医学角度, 急性热病大多确属外感。然而,中医的邪不等于病原体,证是人体反应的整体状态,所谓邪正斗争的表现,由证所测之“邪”仅是借用六淫之名。由于认知局限,历代医家只能强调辨证,却不能根本动摇外感理论。如柯琴《伤寒来苏集·桂枝汤证上》驳斥“今人凿分风、寒,不知辨证”。徐大椿《伤寒约编》“脉浮头项僵痛恶寒八字,为太阳一经受病之纲领,无论风寒温热,疫疠杂病,皆当仿此”(p93-94)。戴天章《广瘟疫论·序》云上古文辞简易,详于辨症,而不详于立名。欲人从症上细辨,则不必名上区别,而无混治之失。陆渊雷(p1440)“仲景是对证用药,不是对病用药……名曰中风、名为伤寒,勉勉强强说出几个病名来,还要加上名曰名为的字样,好在中医所重的是证候,病名不准确些,也就无关紧要。”
症与证(邪)的对应简单僵化。证与单一症状之间并无特异性,白虎汤证汗出显然并非风邪,白虎汤之热厥恶寒亦并非寒邪,白虎加人参汤之恶寒亦非表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仲景“风寒并举”,《医宗金鉴·恶风》阐释“风寒二者,大率多相因而少离,有寒时不皆无风,有风时不皆无寒”,与证无关之词本无关紧要,然而不善读书者则误入歧途。
病机逻辑混乱。证(邪)本为病理,与外界无直接关联,却因引用了六淫之名而当作外邪袭表,更等同为诱因,概念偷换之后又反强加于病理阐释。柯氏仍言“阳浮者,因风中于卫,两阳相搏,故热自发”,徐大椿言“伤寒必恶寒,寒邪外束一身之阳”,“风为阳邪,最易发热,内鼓于营,则邪汗自出,风性散漫,最令脉缓”。《医宗金鉴·恶风》载“风属阳,寒属阴,故三阴经证有恶寒而无恶风也”。《中医诊断学》言“外邪有六淫、疫疠的不同,所以表证的临床表现可有差别”。今天仍有学者论述“表证病因为寒邪侵袭肌表,损伤卫气,故其性质属寒”,《伤寒论译释》亦以外邪阻遏卫阳阐释太阳病纲领(P283),以“汗出肌疏”为恶风的原因亦不能体现本质。阐释太阳伤寒时,尽管引入体质作为发热迟速的因素,仍然用风寒闭郁卫阳作为恶寒发热的主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