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肠瘘和窦道

 Peter_Parkerve 2024-03-28 发布于广西
图片

术语

定义
  • 肠瘘管:肠道与其他上皮覆盖器官(如膀胱、阴道、皮肤)的异常连接管道
  • 肠窦道:起源于肠管的盲端管道
  • 肛周瘘管:肛管与周围软组织或皮肤表面的异常沟通管道

影像

一般特征
  • 最佳诊断线索
    • 连接肠道和其他上皮覆盖器官的强化管道的存在
    • 膀胱、阴道等器官内气体、碎屑或肠道造影剂的存在
成像推荐
  • 最佳影像方案
    • 由于优越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区分肛周区不同解剖结构能力,磁共振被认为是检查肛周瘘管和窦道最好的方式
      • 由于优越的空间分辨率,增强CT对于在横断位图像上定位是比较有优势的
    • X线小肠造影或钡剂灌肠是显示肠管间内瘘(例如肠-肠)的最佳选择
    • 瘘管造影用于确定肠外瘘
  • 推荐检查方案
    • 增强CT:考虑使用口服、经直肠或静脉造影
      • 由于造影剂可能会导致瘘管起源腔隙的混淆,因此不建议所有患者一开始都使用造影剂
MR表现
  • MR现在被认为是评估肛瘘的最佳成像方式
    • 由于有限的软组织分辨率,在CT上肛瘘通常不显示
    • MRI可确定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确定在肛门瘘管开口的确切位置,并可以鉴别瘘管起自远端直肠还是肛管
    • MRI诊断肛门瘘非常准确,敏感性97%,特异性100%
    • 3T磁共振具有卓越的信噪比和良好的空间分辨率
      • 经常需要使用盆腔表面线圈,但直肠内线圈通常没有必要
  • MR扫描参数(肛周瘘)
    • 肛周的高分辨率T2加权图像对于诊断是非常必要
      • 图像一定要准确地垂直或平行于肛管
        • 使用盆腔的定位像定位
      • 至少一个平面需要压脂(频率选择性脂肪饱和/反转恢复/STIR技术)
        • STIR序列优势是具有较少的缝线的磁敏感伪影
        • 瘘管和窦道通常是T2高信号,脂肪抑制更明显
        • 无脂肪抑制的T2加权图像有助于更好地识别括约肌解剖,但瘘管可能更加难以显示
      • 高分辨率三维T2加权图像(即T2 SPACE)越来越多地用于提供更精确的瘘管边界
        • 由于体素各向同性,任何平面三维图像可以被重建,但需要较长的采集时间
      • 增强后T1加权图像显示急性期瘘管明显强化
      • DWI有助于瘘管的鉴别,但无预后意义
  • 肛周瘘管的MR表现
    • 来自肛管的瘘管通常是T2高信号,T1低信号
      • 瘘管位置的描述使用钟面,对应于从外科医师的视角采取截石位患者肛周位置
        • 6点钟位置是后,12点钟位置是前,3点钟位置对应患者的左侧,9点钟位置对应患者的右侧
    • 活动期瘘管通常在T1增强图像上显示强化,而陈旧及愈合瘘管不强化
      • 陈旧的、愈合的纤维化瘘管通常在T1、T2WI序列呈低信号
    • 脓肿表现为聚集的T2囊性高信号,T1增强周围强化
    • 继发的瘘道是常见的,会影响治疗
    • 放置在瘘管内的挂线导管典型表现是在所有脉冲序列中薄的、曲线状低信号结构
  • 肛周瘘管的分类
    • Parks分类主要基于手术结果,其次依赖于MR
      • 括约肌间肛瘘(占全部45%):瘘道穿过肛门内括约肌并向下延伸至皮肤表面(不涉及外括约肌)
        • 瘘完全局限在括约肌间隙(内、外括约肌)之间
      • 经括约肌肛瘘(占全部30%):瘘管穿过肛门内、外括约肌并通过坐骨肛门窝至皮肤表面
      • 括约肌外肛瘘(占全部5%):瘘管穿过肛提肌间隙经肛提肌复合体进入坐骨直肠窝,不累及肛门括约肌
        • 通常由原发性盆腔炎症引起(例如克罗恩病、盆腔脓肿、直肠癌、憩室炎等)
      • 括约肌上肛瘘(占全部20%):瘘管通过肛门内括约肌向上穿过肛提肌间隙,然后通过肛提肌复合体至坐骨直肠窝
    • 圣杰姆斯大学医院分类法(主要依赖核磁共振结果)
      • Ⅰ级:单纯括约肌间肛瘘,无继发管或脓肿
      • Ⅱ级:括约肌间肛瘘,无继发瘘管或脓肿
      • Ⅲ级:经括约肌肛瘘,无继发瘘管或脓肿
      • IV级:经括约肌肛瘘,伴有继发瘘管或脓肿
      • Ⅴ级:瘘管经肛提肌上或穿过肛提肌(括约肌上肛瘘或括约肌外肛瘘)
      • 瘘的MR分级与临床预后直接相关:级别越高,预后越差
    • 窦道(未在任一分类系统中描述):不与肛管沟通的浅表窦道
    • 黏膜下瘘管(未在任一分类系统中描述):沿着肛管黏膜下走行的表浅瘘道,延伸到皮肤表面,不累及肛门内、外括约肌
透视表现
  • 上消化道造影
    • 对诊断十二指肠瘘更有用,但对小肠通常作用不大
    • 可能有助于显示肠道瘘管,但如果没有放射科医师高度怀疑的线索,就很难被发现
      • 不同于瘘管造影,上消化道造影提供胃肠道的整体观可能有助于制订手术计划
      • 如果造影剂通过过快,患者无法摄入钡剂产生足够的对比度,或者如果瘘管位于远端,先前造成肠道浑浊使得很难识别瘘管,则可能无法确定瘘管
  • 钡灌肠
    • 水溶性造影剂灌肠可能能够诊断直肠阴道瘘或直肠膀胱瘘
    • 由于增加的腔内压力而使涉及结肠的瘘管比上消化道造影显示更好
  • 窦道造影
    • 通过置入皮肤开口瘘道的导管注入对比剂
      • 诊断与肠道沟通的窦道的存在并定位
      • 重要的是描述特定的连接部位,因为近端肠道受累导致与之相关的更多液体和电解质损失,通常发病率更高
      • 与经小肠造影相比,窦道造影对肠外瘘非常敏感
      • 仅能提供肠道皮肤瘘管附近疾病的有限信息,可能需要辅以CT或小肠造影诊断
CT表现
  • 肠道-肠道瘘管(例如小肠-小肠,小肠-结肠,结肠-结肠)
    • 尽管能够看到充满了肠道造影剂或气体的离散肠管,但在横断位成像上很难可靠地识别瘘管
    • 由于受摄取的造影剂量,通过肠道的对比剂速度,瘘管的大小等因素影响,肠道造影剂可能不会持续充满瘘管
  • 肠外瘘
    • 在CT上可能难以确定的诊断,尤其是未发现游离气体或造影剂充盈瘘道
      • 虽然不可能一直充满瘘管,口服阳性对比剂可能对诊断会有帮助
    • 受累肠管常增厚,紧贴前腹壁,与异位气体相通
  • 结肠-膀胱瘘
    • 在膀胱内存在气体、粪便或直肠对比剂,即使未见瘘管也应怀疑
    • 在发炎的结肠和膀胱之间的接触部位,可能出现膀胱壁局限性增厚
    • 最常见于膀胱穹窿
  • 阴道内出现气体、粪便或对比剂,应怀疑存在结肠阴道瘘
  • 憩室瘘
    • 在多发憩室部位(通常为乙状结肠)出现肠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和结肠旁炎症(±异位气体)
    • 可能会导致结肠和膀胱、阴道或其他肠襻之间的瘘管
  • 胰腺炎合并瘘管
    • 最常见的原因是坏死性胰腺炎,在胰管和皮肤、小肠或左胸膜腔之间可能出现窦道
  • 克罗恩病伴瘘管
    • 具有强烈的与其他器官形成瘘管的倾向(例如与其他小肠、结肠、皮肤、膀胱、阴道)或窦道进入肠系膜脂肪
    • 肛瘘和肛周脓肿常见
    • 即使无可见的直接瘘道,但肠系膜间存在异位气体伴炎症增厚和栓系的小肠肠管,应考虑“复杂瘘管型克罗恩病”(例如多个复杂的肠管间瘘管和窦道)
  • 十二指肠瘘
    • 可能由消化性溃疡、括约肌切开术、胃切除术或胆结石侵蚀引起

病理

一般特征
  • 病因
    • 自发性(非手术)原因
      • 憩室炎:发达国家造成肠瘘最常见的原因
      • 克罗恩病:20%~30%的肠外瘘与之相关
      • 其他原因包括肠穿孔、恶性肿瘤或感染
    • 手术原因
      • 可能是最常见的原因;通常是由于在手术过程中肠道损伤,包括肠切除、吻合口漏或肠道内假体的侵蚀
        • 相关危险因素:营养不良、感染、免疫、放射治疗或急诊手术
      • 直肠癌经会阴或低位前切除(LAR)特别容易促进和导致发生吻合口瘘
        • 常伴有阴道瘘(LAR后5%~10%的女性发生)
      • 子宫内膜癌或宫颈癌的子宫切除术增加术后瘘管风险
        • 放射治疗或合并憩室炎增加结肠阴道或直肠阴道瘘的风险
    • 放疗:与直肠阴道瘘相关
    • 肛周瘘
      • 90%是特发性的,是由于肛门排泄物对肛周腺体的损害导致肛周脓肿或瘘管的感染,随后发展而引起的
        • 肛周脓肿治疗不当常会导致肛瘘的发生,这是同一患者肛周脓肿和肛瘘高发病率的原因(约90%肛周脓肿患者进展为肛瘘)
      • 其他原因占病例总数的10%
        • 克罗恩病(发病20年后的肛瘘发病率为25%)
        • 憩室炎
        • 结核
        • 创伤
        • 直肠肛管癌
        • 放射治疗
        • 其他盆腔感染后遗症(如放线菌病、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
        • 分娩
        • 艾滋病毒感染/艾滋病

临床问题

临床表现
  • 最常见的体征/症状
    • 症状依赖于瘘的类型和受累肠段的位置
    • 肠外瘘常表现为发热、腹痛、腹胀、伤口流脓(有伤口感染的迹象)
    • 其他症状包括脓毒症,尿中含气(结肠膀胱瘘),粪便经阴道排出(阴道直肠瘘),腹泻(由于远端结肠形成窦道),肠梗阻(由于瘘道所致感染)或消化道出血
    • 肛周瘘管最常见的是脓性分泌物(2/3的病例)或局部疼痛和炎症
    • 高输出性肠外瘘(即十二指肠残端漏)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电解质(往往来源于上消化道消化液)损失
      • 低位的输出性瘘管起自更远端肠管
入群分布特征
  • 流行病学
    • 年轻男性肛周瘘最常见(男:女=2:1)
      • 肛瘘非常罕见,患病率仅为0.01%
    • 33%克罗恩病的患者发病10年后发展为肛周瘘;20年后50%患者发生
治疗
  • 液体支持、纠正电解质异常和抗生素预防潜在感染
    • 存在与瘘管相关的独立脓肿可能需要经皮引流
  • 当进行肠道休息,静脉输液支持、肠外营养,±生长抑素治疗后肠外瘘可能自发关闭
  • 涉及小肠或大肠的肠肠内瘘通常不自发关闭,往往需要手术矫正
  • 结肠阴道瘘/结肠膀胱通常需要手术修复
    • 结肠造口术使粪便转流,然后瘘管切除(开放或经皮技术)
  • 特发性瘘患者肛管瘘的外科治疗
    • 瘘管切开或瘘管切除术引流脓肿
    • 术前掌握瘘管与括约肌复合体的关系是保留排便功能的关键
      • 一般肛门内括约肌损伤不会导致大小便失禁
      • 肛门外括约肌分裂可导致大小便失禁
    • 药物联合手术治疗克罗恩病瘘管
    • 挂线导管(切开瘘管后将挂线导管放置在瘘管中)能保持瘘管开放并允许正常排泄
    • 纤维蛋白胶和网膜成形术也是治疗的选择

诊断要点

关注点
  • 确定肛周瘘和脓肿,以及将肛瘘与肛门括约肌和肛提肌复合体的关系分类,MR远优于CT
读片要点
  • 活动性肛瘘在T2WI序列表现为高信号,在增强T1WI序列明显强化,而陈旧的、愈合的瘘管表现为低信号,无增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文摘自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