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井沟村的由来

 张晋东 2024-03-31 发布于山西

小井沟村的由来

在神池县烈堡乡南桦山西缘脚下,有个小井沟村。该村原名千寨场,曾是千家寨军民领羊祭拜、共食炸油糕之所。

相传宋朝时,有游牧民活动于此。他们居无定所,赶着羊群在桦山之间游牧。一日,契丹人西进,入神武地区。他们勒马慢行十里,见有水源从山涧流下,遂挖坑围聚水源,成七丈捞坝,建营地,营帐上千,军队约万。

与此同时,在隔山七八十里处,宋军亦对峙,伺机而战。

牧羊人心惶,只得倒坡至石峰山放牧,偶聚梁下山弯,共商避兵祸、饮羊取水之法。

然其行被探路使团察,众牧羊人皆被押回桦山东缘营寨。其中,石峰山上一妇人,思夫心切,赶羊跨梁寻夫。及知夫为辽军所俘,心生以羊换夫之念。

遂独闯营寨,正欲说明来意,忽有一领头山羊现于沟口,叫几声后,群羊如冰雹天降,急猛异常,速惊人。羊群如潮水涌入营寨,战马亦惊跳起前蹄。营寨各处皆为羊占,撞倒寨栅,顶翻营帐。此突来之势,使辽军乱,束手无策。

营帐外,传来一阵清脆的声音:“啊嚓,啊嚓,啊嚓嚓嚓……”这是妇女叫唤羊群的声音,也是辽军熟悉的声音。分散的山羊听到这声音,如同听到归家的号角,顺从地聚拢,没有一只落单。这熟悉的声音让辽军瞬间感受到家的温暖,他们也是在羊群中长大的孩子啊。

因为这份温暖,辽军放下兵刃,释放了牧民和羊群。为表感激,牧民决定杀羊宴请辽军。牧民忙碌地宰杀着羊只,妻子们则忙着取水炖肉。由于水源不足,她们甚至要到八十里外去提水。

辽军将军来到隔山空地时,牧民们还在宰羊。将军急忙上前阻止,说羊对牧民有恩,不应被杀。然而,得到的回答却是,那只最肥的领头羊已下锅,羊皮晾在大山洼里。将军听罢,指责牧民的行为,决定去看那张羊皮。

当他们来到大山洼时,正巧碰到牧民的妻子从八十里外提水回来。将军询问原因,妇人回答道:“山间只有一处水源在营寨,牧羊人只能暂时跑山寻水,以后再想办法。”

听到妇人如此辛苦地提水,将军心生愧疚。羊为救主人不惜舍弃生命,其仁心令人敬佩;牧民们为宴请辽军,不辞辛苦跑百里提水,其勤奋也值得赞扬。将军决定相助牧民,借马开道,在梁下沟湾为他们建造房屋,并挖出三丈宽的捞坝。

当泉水涌现时,正值五月十三日。这一天,附近的老人、孩子、军人、牧羊人,还有新婚之人,用最纯正的地方胡麻油,炸出最甜的素糕,在大山洼祭拜了领头羊,以感恩其仁义之心。随后众人分食油炸糕,期盼未来:人人吃糕年年高,迁新居节节高,老人长寿岁岁高,逝者西去辈辈高,娶媳嫁女样样高。

最终,辽国与北宋议和,辽军只得放弃营寨,撤离该地。这些牧羊人得以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并将辽营命名为“千家寨”,隔山八里走马梁下命名为“千寨场”,寨场祭羊之山命名为“祭羊山”(继阳山)。

金末元初,千寨人家因战乱被迫离乡,只剩清水捞坝独守家园。直至明洪武年,有鞑靼军士入驻东西沟湾,称七丈涝坝终年蓄水为大井,三丈小坝为小井。

时隔千年,小井沟居民虽来自各方,但他们依靠“仁、勇”二字,一直守护着那座祭羊大山。每年六月二十八,居民都要跨过走马梁在大山洼祭羊。仪式过后,家家分食炸油糕,期盼未来:人人吃糕年年高,新居迁得节节高,老人长寿岁岁高,逝者西去辈辈高,娶媳嫁女样样高。

当然,小井沟村还有许多令人神往的传说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龙行旧道”的北海龙王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北海龙王曾途经小井沟村。村民因款待不周,惹下白龙,造成连年白雨降至。人们相信,只要上山祭羊,一定能得到龙王的谅解和庇佑。

除了龙王的故事,小井沟村还有一个与麻姑仙子有关的传说。据说,麻姑仙子曾经在这里生活过,并创造了八十里提井的奇迹。这口井的水清澈甘甜,滋养了世世代代的村民。为了纪念麻姑仙子的功绩,人们将这口井命名为“麻姑井”。

当然,小井沟村的传说故事远不止如此。每个故事都寄托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这些传说既是小井沟村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村民精神家园的象征。我相信,这些传说故事将一直传承下去,成为小井沟村独有的印记。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神秘村庄,聆听那些动人传说,感受它的魅力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