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塑料入侵大脑上了热搜?那塑料袋袋、瓶瓶、杯杯还可以用不?

 lel2016 2024-04-01 发布于四川

前段时间,#外卖中的微塑料两小时可进入大脑#的话题冲上热搜。

图片
图片

“那咋办嘛,未必然不吃外卖了啊?!”

“现在这个生活状态,没办法完全不接触塑料的嘛!”

“听说把水烧开就能去除90%的微塑料的嘛,有没有用哦?”

图片

为了解答关于微塑料的担忧和疑问,下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营养科专门研究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徐淼营养师,就来跟大家讲一讲,哪些食物、用品以及习惯可能会让你摄入更多微塑料,又该如何在生活中注意,尽量让微塑料远离自己。

图片

每年全球生产超过3亿吨的塑料,它们在不断的流转中会形成小而不规则的颗粒,这就是微塑料。

微塑料是跟霾类似的混合颗粒物,它们形态各异,直径为0.1-5000微米,大的肉眼可见,而最小的仅仅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500。当直径小于100纳米时,就叫纳米塑料。

图片
图片

图片

首先,微塑料本身的毒性与颗粒大小、形状、表面性质、单体物质等有关。通常颗粒越小的危害越大,也就是说纳米塑料大概率危害比微塑料更大,纳米塑料能快速穿透胎盘、血脑屏障,从吃下去到从脑内检测到,仅需要2小时!

其次,微塑料可作为各种有毒有害物质、致病微生物的载体,比如塑料生产中添加的塑化剂、稳定剂、重金属等。塑化剂如双酚A、邻苯二甲酸酯等具有内分泌干扰毒性,影响生殖、代谢健康。

此外,海洋中的微塑料表面可形成生物被膜,也就是包裹着一些可能致病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人摄入后可能导致人体感染。

 根据动物试验显示,微塑料主要造成肠道和肝脏的病理改变,引起能量代谢紊乱、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人群研究发现微塑料可能与呼吸道损伤、肺功能降低、间质性肺病甚至肺癌相关。

最近研究显示,微塑料可能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慢性病的发生发展。颈动脉斑块中有微塑料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卒中或全因死亡风险增高了353%!

 不过,尽管许多研究揭示了微塑料的潜在健康危害,但是结合“剂量”和“毒性”,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尚无确切证据表明微塑料可以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啥子?前面说了那么多的不好,最后的意思是没有影响?”

答:错,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微塑料危害人体健康,并不代表它不危害人的健康,而只能说明我们目前对这个问题还是未知的状态,需要更多科学的研究以及时间来证明。所以在科学严谨地搞清楚这些问题之前,对我们普通大众来说,能够尽量减少摄入微塑料,更!重!要!

图片

是不是不碰塑料的产品,就没问题呢?没那么简单,很多时候塑料就在你身边,但你并不见得认识它。

目前微塑料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工业制造出来用作原料的,比如:牙膏、洗面奶中的塑料微珠,它们也叫初生微塑料;二是次生于各种塑料制品,尤其是一次性用品,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一次性塑料瓶、打包盒、塑料袋等,称为次生微塑料

“等一哈,我以为牙膏、洗面奶有微塑料是因为它的包装头有,但貌似意思是原料中有?”

答:对的,很多个人洗护产品中的确原料就有塑料微珠,是一类粒径小于5mm的固体颗粒,不溶于水。塑料微珠加入到这些洗护产品、化妆品中,主要起到两种作用:

  1. 磨砂、去角质、清洁等作用。

  2. 膨化、乳化、增稠、吸附等作用。

图片

很牛的期刊《Nature》在2019年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一个人每小时可能会从自己的衣服、空气等环境中吸入16.2个塑料碎片,平均每周摄入约3000个微塑料颗粒,相当于每周吃掉了一张“银行卡”

图片

图片

微塑料不仅可以“伪装”得不像塑料,更关键的是,对人类来说,不同来源的微塑料可通过环境污染、食物链富集、接触材料转移等途径污染食物和水,人在吃了、喝了这些食物后,微塑料会直接入侵体内。

头号微塑料选手:饮用水

图片

饮用水是“富含”微塑料的头号选手,尤其是塑料和纸杯装的水、咖啡等饮品,含有的微塑料可不少。研究发现,每瓶1升装的瓶装水中约含有24万个纳米和微塑料颗粒。

“那自来水里面是不是就没有啥子微塑料了呢?”

NO!自来水、海水、污水、淡水都跑不脱,同样都有微塑料。

今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广泛存在塑料微粒,但传统的集中式水处理厂对去除塑料微粒能力有限,来自全球14个国家的159份自来水样本中129份都检出了塑料微粒。

此外,还有一些常见的食物,如蜂蜜、牛奶、啤酒、鱼类和海产品、海盐、糖、大米、果蔬、动物内脏(尤其是消化道类)等,也含有相对较多微塑料。

图片

说起微塑料,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各种瓶装饮料的塑料瓶、外卖用的一次性塑料打包盒、塑料袋。尤其现在很多年轻人,习惯了口渴就拧开一瓶矿泉水,饿了就点一份外卖,但殊不知这样“撇脱”的生活让自己吃了多少微塑料。

但在这里,我们想告诉大家,除了塑料瓶、一次性打包盒,还有这些常用品都可能让你吃进更多的微塑料。

1

纸杯、外带咖啡杯

大家常用的一次性纸杯、外卖的一次性咖啡纸杯、早餐买了就端走的豆浆纸杯,里面真的有不少的微塑料。

“这些不是纸做得的嘛,跟塑料有啥子关系喃?”

答:虽然这些纸杯的确是纸做的,但为了能装水不漏,内衬是塑料薄膜,尤其在装了热水、热咖啡、热茶后,微塑料会疯狂地释放。2021年,印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盛有热咖啡或热茶的纸杯,杯内的微塑料层在15分钟内就会降解,会将25000个微米大小的颗粒释放到热饮中。

2022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化学家Christopher Zangmeister团队开展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在普通的外带咖啡杯中倒入100 ℃的水,20分钟后,在每升水中能检测到万亿个塑料纳米颗粒。

所以,每喝一口一次性纸杯/咖啡杯中的热饮,都是将微塑料喝进了身体。

2

茶包

大家应该都想不到,茶跟微塑料能扯上关系,竟然是因为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的“茶包”。现在市面上很多茶包看上去是纸质的,但实际上材质里都含有塑料,在热水的长时间浸泡下,的确能释放出微塑料。

至于能释放出多少,加拿大吉尔大学的专家团队做了项研究,他们选取了市面上四种不同的茶包,取出茶叶后,将空茶包放入水中,将水加热,在95℃的水中浸泡5分钟。结果显示,大量的塑料颗粒进入水中,每袋茶包约释放出116亿个微米塑料颗粒和31亿个纳米塑料颗粒。

图片

3

塑料砧板

塑料砧板由于轻便、容易清洁,受到很多人的青睐,但是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就在大家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释放出不少的微塑料。

2023年,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家庭用的塑料砧板是微塑料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对反复使用的塑料砧板进行测量后,结果显示,在食物准备过程中,每个人每年可能接触到1450万至7190万个聚乙烯微塑料颗粒和7940万个聚丙烯微塑料颗粒。

图片

除了塑料容器、用具会增加微塑料风险之外,我们日常的一些“神”操作也会加重微塑料的摄入:

01

塑料制品直接进微波炉

很多人都习惯把装有食物的一次性打包盒、食品袋直接甩到微波炉里加热,但其实塑料跟微波炉真的不太对付。

因为微波炉加热时,水解、热降解和紫外线照射降解会同时发生,加上微波炉释放的电磁波可以穿透塑料材料并加热容器内部,食物的温度升高又会进一步增加塑料容器释放微塑料和纳米塑料。

2023年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的一项研究发现,仅3分钟的微波加热,就能使1cm²的塑料容器释放出高达422万个微塑料和21.1亿个纳米塑料微粒。

“上盘你们还专门讲过,有一个可以进微波炉的塑料喃,未必也要释放微塑料啊?”

答:是的,5号PP材质虽说是唯一可以放进微波炉加热的塑料,但我们也建议连续加热最好不要超过3分钟,毕竟它还是塑料的嘛,要是装点油大的东西再加热,很容易让塑料释放有害物质。

02

一次性打包盒反复使用

所有的塑料都是有保质期,人家叫一次性打包盒,就证明是一次性使用的,并不适合多次使用。

所有的塑料餐具都尽量少油少高温,才能保证其材质的稳定性,但大家想想,按照四川人做菜的风格,只会加速一次性塑料打包盒的老化,所以建议一次性打包盒都不要反复使用,实在舍不得,拿来装哈瓜子花生壳壳嘛!

图片

03

用矿泉水瓶、饮料瓶装油

有的人习惯用矿泉水瓶装醋、酱油、油等,这是非常不安全的,因为多数的矿泉水的塑料瓶都是1号PET材质,在强酸、碱环境下会发生降解,长期装醋、酱油等物质,可能会把塑料中的有害物质溶出。

图片

首先,要从根源上减少塑料垃圾,促进塑料回收。

其次,在食物从采购到食用的各个环节都注意预防污染。

采购用品

但凡需要直接接触食物,都尽量不用塑料的,优先选择不锈钢、玻璃、硅胶制品。

购买食物

优先选择初级农产品而不是精加工食品;拒绝过度包装的食物,优先选择简单包装或包装完全可降解的食物;采购完需要带回家时,尽量用自带布袋、纸箱等。 

处理食材

用流动水来充分清洗,果蔬类都先洗后切,而鱼类、海鲜、动物食品都去除包括胃肠道在内脏部分。

选择餐具

盛装烹饪好的食物优先选用玻璃、陶瓷、不锈钢或竹木的餐具;如果需要外带或微波炉加热,用玻璃或者陶瓷容器;此外,给家中孩子选餐具,餐盘、餐勺、筷子、水杯,优先选择没有印刷图案的不锈钢制品。

最后,在饮水饮茶饮咖啡方面,优先选用不锈钢或玻璃杯,喝直饮水,尤其是煮开的水,而不是塑料瓶装水。因为最新研究发现:硬水经过煮沸后简单过滤即可大大降低微塑料含量,所以,“喝开水”真有用!此外,少用茶包,少用一次性咖啡杯。


哎,

其实,

对于常常熬夜,

常常点外卖,

随时随地大小班的打工人来说,

还在乎那点微塑料的危害吗……

图片

参考文献

1. Karakolis, E.G., et al., Fluorescent Dyes for Visualizing Microplastic Particles and Fibers in Laboratory-Based Studi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 2019. 6(6): p. 334-340.

2. Qian, N., et al., Rapid single-particle chemical imaging of nanoplastics by SRS microscopy.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4. 121(3): p. e2300582121.

3. Kopatz, V., et al., Micro- and Nanoplastics Breach the Blood–Brain Barrier (BBB): Biomolecular Corona’s Role Revealed. Nanomaterials, 2023. 13(8): p. 1404.

4. Mamun, A.A., et al., Microplastics in human food chains: Food becoming a threat to health safety.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3. 858: p. 159834.

5. Gou, X., et al., Impact of nanoplastics on Alzheimer ’s disease: Enhanced amyloid-β peptide aggregation and augmented neurotoxicity.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4. 465: p. 133518.

6. Marfella, R., et al.,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in Atheroma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N Engl J Med, 2024. 390(10): p. 900-910.

7. Organization, G.W.H., Dietary and inhalation exposure to nano- and microplastic particles and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human health. 2022.

8. Yu, Z., et al., Drinking Boiled Tap Water Reduces Human Intake of Nanoplastics and Microplastic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 2024. 11(3): p. 273-279.

9. 2019-08-22世界卫生组织WHO《饮用水中的微塑料》报告

10. Naixin Qian, Xin Gao, Xiaoqi Lang, Huiping Deng, Teodora Maria Bratu, Qixuan Chen, Phoebe Stapleton, Beizhan Yan, and Wei Min. 'Rapid single-particle chemical imaging of nanoplastics by SRS microscopy.' PNAS. 2024.

11. Vianello A, Jensen RL, Liu L, Vollertsen J. Simulating human exposure to indoor airborne microplastics using a Breathing Thermal Manikin. Sci Rep. 2019;9(1):8670. Published 2019 Jun 17.

12. Hernandez LM, Xu EG, Larsson HCE, Tahara R, Maisuria VB, Tufenkji N. Plastic Teabags Release Billions of Microparticles and Nanoparticles into Tea. Environ Sci Technol. 2019;53(21):12300-12310. 

本文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