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条铁路引发的战争:日俄战争

 xiaopanglang 2024-04-04 发布于山东

自1830年第一条铁路建成通车,铁路迅速普及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并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那些幅员辽阔的国家,铁路尤其受欢迎,因为只有铁路才能征服广袤的空间,将相距遥远的地方连为一体。正因如此,铁路也被赋予重要的战略意义 并对国家间的博弈产生深刻影响甚至能左右战争。20世纪初爆发的日俄战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扩张之路

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确定了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欧洲政治秩序。沙皇俄国虽是维也纳体系的受益者,但也被其束缚无法继续在欧洲扩张领土。因此,在接下来近一个世纪里,俄国将侵略扩张的重点转向亚洲。由于在中亚、近东方向的扩张受到英国阻碍,俄国决定全力向远东扩张。然而,受限于西伯利亚恶劣的自然条件,俄国如果想要向远东大量增兵,必须走苏伊士运河航线,而这条运河却被俄国的死对头英国所控制。到达远东后,俄国运兵船还须穿越靠近日本的对马海峡才能抵达俄国海岸。以海参崴为基地的俄国太平洋舰队,更是孤悬远东,在冬季港口封冻时,甚至必须前往香港和日本长崎越冬。不仅如此,到19世纪80年代英国借助海军优势已把势力渗透到东北亚的日本和朝鲜,已接近俄国边界。若后者再无作为。将被封困在欧亚大陆北端的冰雪中。对俄国来说。只有利用铁路把远东与俄国的欧洲腹地连接起来,才能对抗海上霸主英国。早在1861年,俄国即有“修建一条穿越西伯利亚直抵太平洋的铁路”的动议。经过30年的筹划准备,1890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正式颁诏,着手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为此,俄国皇太子率领7艘战舰绕过半个地球,前往海参崴。1891年5月31日,他在海参崴火车站主持开工仪式,西伯利亚大铁路正式破土动工。

中东铁路修建

这条铁路从海参崴出发,首先向北,再折向西,绕过中国边境,蜿蜒延伸到乌拉尔山脉东麓的车里雅宾斯克,全长7420公里。修建这条铁路需要克服无数困难,包括西伯利亚的森林、沼泽和冻土层、贝加尔湖周围的宽阔河流及亚洲内陆的严寒酷暑。工程预计总共需费时12年,每年所需资金不少于3000万卢布。实际建造过程中的不断超支,更使得费用一路攀升。从1891至1901这十年间,俄国已斥资14.6亿卢布,而同时期俄国每年军费开支不过900万卢布。此外,为确保拥有铁路完全控制权,俄国拒绝一切本国及外国的私人投资,所需的建造资金,完全由国库负担。

伸向中国

尽管俄国此前曾修建过深入中亚的铁路,但那只是令英国不悦而已,而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则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并引发中国、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的焦虑。俄国虽称这条铁路是出于经济目的而建造的,但俄国的扩张野心也是显而易见的。

晚清时代的中国,根本无力应对英国和俄国的南北夹击。海防与塞防之争不断,终还是顾此失彼。同治中兴的迷梦,更是在甲午战争的硝烟中破碎。大清国积贫积弱的实质,暴露无遗。西方列强立即着手,吞下中国这块肥肉。1896年8月,德国舰队以本国传教士在山东被杀为由,占领青岛胶州湾。由于海参崴地理位置不佳,俄国早就希望在中国沿海夺取一座港口,作为其海军基地。如今既然德国首开先例,俄国便于当年年底占领了辽东半岛顶端的大连和旅顺。前者作为商业港口使用,后者则被俄国建成了一座海军要塞。

惨烈的旅顺争夺战

1896年,李鸿章奉命代表清政府赴俄国,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礼。俄国派遣特使专程前赴苏伊士运河迎接李鸿章,并将其护送至莫斯科。如此高规格礼遇,当然是有所求。在莫斯科,沙俄以“中俄携手,共同防日”为名,利诱李鸿章签署了《中俄密约》,允许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一条穿过中国东北的支线,这条支线原本定名为“满洲铁路”。李鸿章坚决反对,他坚持要把铁路命名为“大清东方铁路”或“中国东方铁路”。沙俄图实利而不重虚名,便欣然接受了。于是,这条铁路即被简称为中东铁路。

中东铁路于1897年8月在哈尔滨正式动工,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它还包括一条从哈尔滨向南延伸出一条支线,通往旅顺和大连。为缓解列强疑虑,铁路工程由总部设在巴黎的“中国东方铁路公司”承建,并负责具体运营。不过,俄国财政部才是幕后大老板。为保护铁路沿线设施,“中国东方铁路”公司拥有自己的武装卫队,成员都是俄军退伍官兵。趁着修铁路之机,俄国也不断攫取铁路沿线的各种经济权利。铁路所到之处,俨然已是国中之国。

清政府在外交上的软弱无能,令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峻的生存危机,最终引发了义和团运动。列强组织八国联军,以此为借口侵略中国。趁八国联军侵华之机,俄国借口保护中东铁路,依靠尚未完工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运送大批军队霸占了中国东北。这次行动,令俄国对西伯利亚铁路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加快了工程进度。

随着西伯利亚铁路即将建成,俄国眼看着将成为一个太平洋地区的强国。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占领中国东北的俄军仍赖着不走。其他列强对此态度不一,法国和德国都在殖民地问题上与英国有冲突,对俄国的举动颇有惺惺相惜之感。美国担心他们在亚洲大陆的贸易会受到影响,对此满腹疑虑,而最为不满的是日本和英国。

针锋相对

经甲午一战,日本虽已初步跻身列强行列,但正当日本准备在亚洲大陆攫取更多利益之时,却遭遇欲南下扩展势力的俄国。与此同时,英国也对俄国的战略企图忧心不已。英国已确立了自己在长江流域的影响力,这里是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但英国缺乏一个战略屏障,以阻止长城以北的俄军南下。早在1898年,英国舰队就占领了山东半岛的威海卫,与渤海海峡对岸的旅顺港隔海相望。然而,这个小小的战略前哨并不足以阻止俄国的侵略步伐。这时,最好能有个马前卒供自己驱策。因此,英国向日本提议,两国结盟共同抗俄。日本对此求之不得,英日同盟遂于1902年诞生。

日俄战争期间的日本军人

尽管有英国撑腰,但日本在同俄国对抗时,仍感到没有把握,因而也曾显露出和解之意,希望以承认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为条件,换取俄国让出朝鲜。然而,俄国野心太大,坚持不在朝鲜问题上做出实质性让步。到1903年末,日本已失去耐心,在其看来,俄国已把谈判当作一个纯粹的外交烟幕,为西伯利亚铁路建成通车争取时间。

此时,这条横贯欧亚的大铁路已大体连通,只有环绕贝加尔湖南岸的150公里路段仍在施工中,至少需要16个月才能通车。俄国暂时只能以轮渡跨越宽阔的贝加尔湖湖面,将东西两岸的铁路线连接起来。在东面,黑龙江以北的路段已来不及建造,俄国只有利用已完工的“中东铁路”才能把海参崴和西伯利亚腹地相连。总体来看,西伯利亚铁路还只是一条单线铁路,各个路段都缺乏必要的环绕支线,很多大型桥梁还是用木头临时搭建的。

尽管因运力有限,俄陆军在远东只有10万兵力。外加3万中东铁路卫队,但时间却在俄国一边,随着西伯利亚铁路逐渐临近完工,日本人心急如焚。几经权衡后,他们决定冒险一搏。1904年2月8日夜 日本舰队偷袭了停泊在旅顺港外的俄国舰队。日俄战争就此爆发。

铁路运用

2月8日晚的偷袭,虽未重创俄国舰队,但却使俄军龟缩在港内,把制海权拱手让给日本。3月21日,日本第1军在朝鲜登陆,一路顺利北进,于5月初渡过鸭绿江。与此同时,日军第2军也在辽东半岛登陆,随即包围旅顺要塞。

日军在战争初期的胜利,主要因为获取了制海权。俄军虽规模庞大,但受限于西伯利亚铁路运力,只能缓慢地从欧洲赶赴远东,特别是环贝加尔湖的线路故事是整条西伯利亚铁路线上的运输瓶颈。由于工程进度落后,军队和补给物资只能通过轮渡运输。冬季湖面封冻后,就改由雪橇拖曳运输。为此,俄国人从圣彼得堡郊区拆了一段铁路,将铁轨运来。等冰层进一步冻结实后,俄国人直接把铁轨铺在冰面上。由于冰层无法承受机车的重量,所以只能利用马拉雪橇,把车皮一辆一辆拖过贝加尔湖。机车则被拆成零件,当作货物运过湖面,然后再组装起来继续赶路。为最大限度发挥铁路运力,整个西伯利亚铁路仅自西向东单向行驶,抵达远东的火车不再返回欧洲,而是留在当地使用。

大量火车自欧洲源源而来,使得临近战场的中东铁路压力骤增。特别是作为铁路枢纽的哈尔滨,经常发生线路堵塞。俄国一方面为所需运输的货物人员排出轻重缓急,一方面抓紧时间修建环形支线,为主干道空出运力。战争爆发时,中东铁路每昼夜只能对开3列火车。到第二年战争结束时,已达每昼夜16列。除修建环形支线外,俄国还努力加强管理,要求火车必须以一个标准速度行驶,以避免扰乱线路运行秩序。此外,关键性的桥梁和铁轨都得到加固。

日本海军统帅东乡平八郎

尽管采取了不少提高运力的措施,但俄国犯的错误也不少。首先,由于协调不力,许多补给列车在不知道最终目的地和收货人的情况下被盲目派出。军需官既不考虑铁路运力,也不问是否会得到及时卸载就盲目向前方输送物资,因此带来许多混乱。其次,由于在从欧洲到远东的50天旅途中,贵族军官们往往住在单独安排的车厢里,在长达50天的旅程中不会与睡在普通车厢的士兵有多少接触,这对于维持军心士气极为不利。最后,高级军官们还经常利用手中特权,扰乱正常的铁路运输秩序。5月5日,趁着合围圈尚未收拢,俄国关东州总督、海军上将阿列克谢耶夫决定逃离旅顺,前往奉天(沈阳市旧称)。为此,这位总督大人和一同逃难的鲍里斯亲王,总共动用了3列火车。这次撤离行动,彻底打乱了铁路运行计划。从旅顺撤出后,阿列克谢耶夫待在奉天城,陆军总司令库罗帕特金则坚持待在辽阳,两地相距约50公里。由于两人经常要开会商讨战局,所以总督的火车不时要前往辽阳前线,整条线路必须经常处于空置状态,以应对长官们开会之需。

频繁开会并不能挽救俄军的颓势。8月24日,13万日军对据守辽阳的17万俄军发起进攻。战至9月4日,俄军被迫放弃辽阳,撤往奉天。此时,俄军元气尚存,10月初,俄军再度南下,发动反击。经十天激战,俄军伤亡6万人,日军死伤4.5人万。双方精疲力竭,最终以沙河为界展开对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05年初。

与此同时,由乃木希典率领的日军第3军奉命尽快攻克旅顺,争取趁俄国波罗的海舰队抵达远东前,摧毁躲在要塞内的俄国太平洋舰队。由此带来的后勤压力,迫使日军设法利用新占领土地上的铁路为其服务。从俄国手中缴获的铁路基本完好无损,俄国人还留下大量货车车皮。唯一麻烦的是,俄国人在撤退时摧毁了所有不能带走的火车机车,这迫使日本人不得不寻求其他办法。最初,日本人抓捕占领区的中国老百姓来推动车皮。通常由16名壮汉负责推动一节车皮,其中8人在前面拉拽,另外8人在后面推动。这种原始手段,使得车皮的承载重量被从20吨降到不足5吨,把几节这样的车皮编组起来,就构成了一列人力火车。据说,日本人曾经把40节车皮连接在一起,用人力加以驱动,这无疑给组织工作带来巨大挑战,而且车辆上下坡和转弯时很容易引发事故。最终,日本人还是从本土运来了机车和车皮。

俄军在我国东北地区作战

1904年12月16日,日军在付出6万人的伤亡后,攻占旅顺口西面至关重要的203高地。从这里望去,停泊于港内的俄太平洋舰队尽收眼底。凭借这个有利的炮兵观测点,日军重型火炮终于可以准确射击港内的俄国舰队了。新年伊始,旅顺要塞宣布投降。这一失败,使前线俄军士气一落千丈。1905年3月10日,在损失了10万兵马后,俄军被赶出奉天,退守哈尔滨。

尽管连吃败仗,俄军的撤退仍显得有条不紊。在向东北北部撤退的过程中,俄军充分利用了交通优势。火车直接充当战斗工具,载运部队直接抵达战场,战斗失败后再把部队撤下来。日军的骑兵也曾深入到俄国战线内侧,威胁其铁路安全,但成效不大。火车使得俄国人能把预备队及时投入战场,同时把伤员和损坏的武器撤退到后方。当俄军的后卫部队乘火车撤退时,他们能得到哥萨克骑兵的掩护,日军对此显得无可奈何,因为他们无法利用铁路追击撤退中的俄军。

1905年5月27日,远道而来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峡被日本舰队歼灭。俄国败局已定,而获胜方日本也已精疲力竭。9月5日,俄日双方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朴茨茅斯军港缔结和约。至此,日俄战争以俄国惨败宣告结束。在某种程度上看,西伯利亚铁路无疑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日本正是根据这条铁路的修建情况来策划了这场战争。日俄战争,也使铁路建设在国家政治军事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展现在各国军事专家面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