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的哪句话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小枫林舍 2024-04-04 发布于福建

如果你在头条号的放大镜上搜一下“《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保准能“嗖”的一下出来几十上百条内容,而且这句话保准就是: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自行寻找——我估计很多朋友都刷到过,而且刷到过不止一次,因为这个“文案”被抄来抄去,转来转去,都成烂大街了。

我们先来问自己一个问题:

有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一句话吗?老子说“吾道甚易知甚易行,而人莫能知莫能行”,这其中包含着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就是:“知行合一”。如果一句话就能解决所有问题,那世界上就没有问题了。所以,先不看这句话讲什么,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道德经》的哪句话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这里谈到“观点”,我们就从“观点”这个词来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的哪句话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观点,就是认知主体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或一个人对某件事物的认识程度及其自己的分析结论。因此,所谓“观点”是从主观出发的思维产物,受到认知主体立场、出发点、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来看下面一位作者对“反者道之动”的理解截图:

《道德经》的哪句话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与观点相对应的是“事实”。截图中的对“反者道之动”的理解内容是“事实”还是“观点”呢?

我想这个问题不用我来回答。稍有认知的人,都不会认为这种说法是“事实”。只要不是“事实”,就是不可信的。我这句话表达的也是“事实”。

如果你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就一定想知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究竟到底是什么意思?因为有很多人就认为如图中这样的解释就是“正确”的呀!说的好像也很有道理呀!

好像有道理,就不是真道理。比如“越想获得,就越要先学会舍得”,我想很有钱,我就把我的钱都舍出去,连能挣钱的本钱都不要了,你喝西北风,然后饿晕了,做个好梦,梦里什么都有了。作者是想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吗?我炒股票想盈利,那就要先亏损,把钱亏光了,就学会炒股了。如果这种逻辑都有道理,那股民就好当了,亏吧亏吧使劲亏,亏到尽头就是盈利!

所以传统的解读不是“道理”,它是“观点”,而且还不是“基于普遍事实的观点”。我发现《道德经》五千言,基本上不讲“观点”,即使有“观点”,也是“基于事实的观点”。你看老子要说明“道”、描述“道”,他实际上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我不知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绳绳不可名,谓之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复归于无物;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其中有象;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可以为天地母……你看,老子始终在描写“事实”,我没看见就是没看见,我不能说瞎话。

那我们解读者凭什么就认为“道是在做反向运动,在循环往复,在物极必反”?所以那是你自己认为的,是你自己的“观点”,是你自己的“经验”,是你自己的“认知”。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是说一个人修炼自己的认知之道时,方法和途径就是要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反馈”,这就是在陈述“事实”。难道一个人的认知之道不是通过正确反馈而成就的吗?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是说一个人要充分认知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一个好的认知之道就是弱化自己的主观思维。这难道不是正确的摆事实、讲道理吗?

所以辨别“事实”和“观点”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你所获得的信息是“事实”还是“观点”,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你输出的信息是“事实”还是“观点”,也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掌握“事实”和“观点”这两个词,也可以事半功倍地理解《道德经》的主题,掌握老子思想的精髓。比如“道生万物”这句话,从他的结论是“事实”还是“观点”就一下子就能分辨出他理解得靠谱不靠谱,简直是超级好用的一把钥匙。

当然,我这篇文章也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