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之所以叫清明,是因为…

 左手作文法 2024-04-04 发布于浙江

远在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随着时间和知识的积累,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已经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这些节气的命名都蕴含了深刻的自然规律和人文意义。例如,“立春”表示春季的开始,“雨水”反映了降雨开始且雨量渐增,“惊蛰”意味着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等等。

清明之所以叫清明,与此时的气候特征和物候变化密切相关。

首先,从气候角度看,清明时节,气温逐渐升高,春意盎然,大地开始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个时节的天气特点被古人形容为“气清景明”(天朗气清,春和景明),即空气清新,阳光明媚,万物显现出勃勃生机。这种气候特征正是“清明”二字所蕴含的意义。

其次,从物候角度看,清明时节正值草木萌动、百花盛开之际。大自然中的植被开始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这种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也符合“清明”所代表的清新、明净之意。

此外,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名称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在农业生产方面,清明是一个重要的时节,人们开始忙于春耕春种,播种希望,期待丰收。因此,“清明”这个名称也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清明之所以叫清明,是因为这个时节的气候特征和物候变化与“清明”二字所蕴含的意义相契合。同时,清明作为传统节日和节气,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之情。

“清明”主要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清明”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个时节,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是万物“吐故纳新”的时期。在农业上,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标志着春耕的开始。

另一方面,“清明”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清明节。这个节日主要是为了祭祖和扫墓,表达了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同时,清明节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户外活动,如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同时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

“清明”既是一个节气,又是一个富含文化内涵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传统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仅可以祭奠先人,还可以欣赏大自然的美丽,体验春天的气息,感受生命的美好。

今天的清明节融合了古代的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或前两天,相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子推而设立的。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禁止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后来,寒食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有一些特定的习俗和食品与之相关。

上巳节则是在农历三月三,是古代汉族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这一天,人们会到河边或湖边游玩,进行一些祭祀活动,如祭祖、祭龙、祭水等。同时,也会进行一些清洁和驱邪的仪式,如用香草水洗澡、刷牙、剪指甲等。这个节日也有踏青、赏花等户外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一些习俗逐渐被融入到了清明节中,使得清明节成为了一个集祭祀、游玩、食俗于一体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到墓地祭拜先人,表达对亡者的敬仰和怀念。同时,也会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如踏青、赏花等,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

上巳节在古时候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最初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这个节日在汉代以前被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在这一天,人们会结伴去水边沐浴,这被称为“祓禊”,具有消除不详和驱邪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上巳节的习俗逐渐丰富起来,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这个节日也逐渐演变成了一个人们走出家门、踏青春游、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好时机。特别是在汉唐时期,三月三的上巳节非常繁荣,男女结伴出游,培养感情,这个节日也因此有了类似情人节的氛围。

然而,到了宋朝时期,由于理学的盛行和礼教的加强,上巳节的传统逐渐在汉人文化中衰微,只在部分地区有流传。尽管如此,上巳节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祓禊的拼音是fú xì。


祓禊,古代于春秋两季,用斋戒沐浴等方法除灾求福,在郊外溪边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礼。《周礼·春官·女巫》中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从先秦到两汉,都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祓禊”,魏晋以后,则定为三月三日。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中记载:“祓除,谓三月上旬,采拔荠菜,洁斋祭祀,以祈甘雨。” 晋代张华的《博物志》卷三中也说:“三月三日,脱冬服,修禊事。”唐代诗人杜甫的《丽人行》中也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三月》中记载:“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后人因称农历三月上旬为祓禊之月。明代的冯应京在《月令广义·岁令一·春令》中提到:“唐制,三月三日曲江祓禊。”清代顾炎武的《日知录·三月上巳》中也写道:“祓禊,今人三月上巳也。”

此外,祓禊活动不仅是沐浴净身,往往还伴有宴饮游乐和文人雅士的吟诗唱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宗教仪式演变成了世俗的娱乐活动,如踏青、游春、折柳等。

总之,祓禊是古代一种具有宗教意义的节日活动,后来逐渐演化为世俗的庆祝活动,具有除灾祈福、娱乐休闲等多重含义。

王羲之的《兰亭序》正是在上巳节这一天创作的。公元353年4月(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发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在中国流行,用于祭祀祖先和扫墓。然而,由于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一些亚洲国家也有过清明节的习俗,尽管它们可能不称之为“清明节”。

例如,在日本,有一个类似的节日叫“お盆”(Obon,即盂兰盆节),通常在农历七月或八月庆祝,人们会扫墓并迎接祖先的灵魂归来。在韩国,与清明节类似的节日被称为“Chungmyung”(清明),韩国人会在这一天扫墓祭祖。在越南,虽然也有清明节,但在越南语中称为“Tết Thanh Minh”,人们也会在这个时期祭祖和扫墓。

此外,在一些拥有华人社群的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清明节也被视为重要的节日,华人会进行传统的祭祀和扫墓活动。

清明节的来历与多个故事紧密相关,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即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他重重赏赐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在很久很久以前,曹操率领的军队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袭击,陷入了困境。军队士气低落,形势十分严峻。在这个紧要关头,曹操遇到了一位神秘的老妇人。

这位老妇人给曹操出了一个主意,她告诉曹操,在即将到来的清明节那天,柳絮会随风飞舞。如果这些轻盈的柳絮被收集起来,它们就能成为抵挡敌人的一种神奇力量。曹操虽然将信将疑,但在这个困境中,他愿意尝试任何可能带来转机的办法。

当春天到来时,柳树会开花并结出种子。为了使种子能够更好地传播,柳树为每颗种子准备了一簇簇的白色绒毛,这些绒毛轻盈且容易飘飞。当风吹过时,绒毛会带着种子一起飘向远方,寻找适合生长的地方。因此,柳絮不仅仅是柳树的种子,更是柳树为了繁衍后代而进化出的一种特殊结构。

于是,在清明节那天,曹操按照老妇人的指示,早早地派士兵去柳树下收集了大量的柳絮。当敌人再次发动攻击时,曹操命令士兵们点燃这些柳絮,并向敌军投掷。柳絮轻盈且易燃,很快在空中形成了一片火海,这突如其来的火攻让敌军措手不及,陷入了混乱。

趁此机会,曹操率领军队发起了反击,成功击退了敌人。这场胜利不仅挽救了曹操的军队,也让他对那位神秘的老妇人充满了感激之情。

从那时起,人们开始相信柳絮能带来好运,并在清明节这一天用柳絮祈福。他们相信,轻盈飘扬的柳絮能够承载着他们的愿望和祈祷,飞向天际,为他们和家人带来平安与幸福。

这个传说逐渐流传开来,成为清明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每逢此时,人们便会纷纷走出家门,在柳树下感受那漫天飞舞的柳絮,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希望。

扫墓的由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和孝道观念紧密相连。在古代,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在死后仍然存在,并且对子孙后代有着庇佑和保护的作用。因此,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人们会定期前往祖先的墓地祭拜,这就是扫墓的起源。

扫墓最初可能是在家中或宗祠内设立灵位进行祭祀,后来逐渐演变为到墓地进行实地祭拜。这一习俗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时间和仪式。

扫墓和拾墓据传只有在清明节后十天,为什么变成清明节前后各十天?这有个历史传说:朱元璋原是个孤儿,当过和尚,又流浪当乞丐,后参加起义军,四处漂泊,回家后不知道其父母亲人葬在什么地方,无处扫墓。朱元璋当皇帝后,颁布一条圣旨,允许百姓扫幕从清明节前十天到清明节后十天,因此,到清明节后几天百姓已基本扫墓完成,然后朱元璋带着皇族回家去祭扫最后还没有人去扫墓的坟墓扫墓。

清明时节还有一些特殊的物候现象。例如,“桐始华”,即白桐花在这个时期开放,其清芬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此外,“田鼠化为鹌”,意味着在这个时期,阳气渐盛,原本喜欢阴暗的田鼠也开始回到地下的洞中,不再活动于地面。同时,“虹始见”,说明这个时节雨水增多,雨后天空中可以时常看到美丽的彩虹。

“桐始华”中的“桐”指的是白桐,这是一种在清明时节开花的树种。在中国古代,白桐开花被视为春天到来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清明的第一候。白桐的花朵清芬怡人,为春天增添了不少色彩。需要注意的是,“桐”字在中文里可能指代多种树木,如梧桐、泡桐等,但在“桐始华”这个语境中,特指白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