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学了篆刻会倒逼你吃“满汉全席”

 lj0279 2024-04-06 发布于安徽
图片

Introduction&《篆刀自序》


我是一名刀客
与剑客不同
没有仗剑走天涯
也不是
屠夫手下的屠刀
农妇手中的菜刀
更不是小李的飞刀

我的本名叫刻刀
刀口两面削尖
高度不过20厘米
手起刀落之间
掌握玲珑世界

自国家诞生以来
为了让部落占山为王师出有名
我将图案文字刻进木头
沾点汁液就拓在了炎黄蚩尤的旗帜上

为了彰显泱泱华夏的大国气度
我将图案文字刻进各种金属器
用火烧铸凿在兵器、符玺、钱币、镜鉴上
为了帝国的制度守规矩成方圆
我铜上铸印、泥上刻印
给帝国的官府、官员的身份配明标识

至秦帝国一统天下开张至今
无论叫玺、印、宝、章、记、符、
契、记、押、图书、合同
印章代表了中华文明大到帝王、
小到个人的凭证信物
展示尊严,承前启后

刻刀全名篆刻刀
顾名思义
是做篆文+印刻的刀
春秋《左传襄公》首次发现玺书记载
各国不同的文字统称大篆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命李斯改革文字叫小篆
以小篆为主的刻印风格流传至今

从时代看
有秦印、汉印、唐印、宋印、明清印
从用途看
有官印和私印
从印面看
有白文和朱文
从材质看
有石头、金器、木料、泥料
从手法看
有铸印、凿印和汉玉印
从形状看
有方印、长印、圆印、字母印
……

篆刻与书法、绘画、作诗一起
成为文人风雅颂的必备良药
游倘在诗书画印的中华文化圈里
享受与天高云淡、渐入佳境的独处快乐
方寸之间见真章
起刀间
可以冻住时间
一瞬息已过万千浮华

🍃


图片

中国篆刻史读书笔记 01


图片

引    言

本书是作者精读于吴颐人编著的《篆刻法》,

全书200多页,

本系列精编为4万字左右,

分为十一集,

主要讲述中国篆刻历史文化,

介绍篆刻艺术家知识点,

以及如何创作刻印,

加点分享其他书籍或网络上的篆刻知识,

以飨读者。

🍃

图片
图片

第一章

图片
图片

学篆刻会倒逼你吃“满汉全席”

离我们最近感受篆刻艺术的是字画。在一幅书画作品,总得上一方或几方印章,才算完整无缺否则便感美中不足。在书画作品上印章,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特征之一。

准确地说,从东晋开始,古人就在一幅书画作品上标识盖印章,显示此图作者,或者标识为谁收藏。隋唐宋元时期,书画作品发展辉煌,但印章艺术却被乌云遮盖,只有少量画家在使用。到了明初,由于石章刻印的发展,加上画家自创的诗词,一幅作品诗书画印全齐了,这大大带动了印章的发展。自明清后,篆刻还单独形成了专门性的艺术,与书法、绘画、诗词并驾齐驱,各领风骚。

学篆刻原本是书画领域最后的一环,但学篆刻趣味也多,篆刻几次也能看出效果,提高了学习书画的兴趣点,一但兴趣点被打开,爱好者就不知不觉想要探究与篆刻相关的艺术领域,于是,不用套马赶车,爱好者们就欢欢喜喜主动学习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书、画、印三者相伴相生

书法与篆刻的关系,是姐妹艺术。

书法讲究线条、结构、布局、情韵,篆刻亦如此;

书法用笔,篆刻用铁笔;

书法用纸,篆刻用金石;

书法幅式大,篆刻幅式小;

书法蘸墨,篆刻用印泥;

书法作品中真草隶篆各体均有,篆刻以“篆文”为主。

从艺术上来说“书画同源”,而书法是篆刻的基础,一个不懂书法的人成不了一个有精湛技艺的篆刻家。

绘画和印章的关系,关系似乎更密切。在一画上印章不仅仅在于证明作品的真赝,更是为了充实和丰富画面,增加艺术效果。

其一,绘画借助印章,成就全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秤砣虽小压千斤”,印得当,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其二,绘画者借用闲章来表明志趣或艺术见解,文辞隽永、含蓄精当的印文往往画面题诗浑然一体,相得益彰,闲章“不闲”;

其三,书法、绘画和印章都讲究构图或称“章法”,书法中“计白当黑”、“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原理,同样适用于绘画和印章。

因此,书画印三者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关联创作是息息相通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写篆、刻字、用料三者缺一不可


“篆刻艺术”主要以篆书为主体,这是各朝各代用篆书做印章留下的习惯,书法作品中真、草、隶、篆各体均有,但篆刻以“篆文”为主,与雕刻密切结合,而印章边款可以用各种书体。

“刻字”艺术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早就积累了丰富经验,留下了大量作品。刻在龟刻及牛骨上的甲骨文是最早的刻字作品,尔后出现在鼎器、石刻、墓碑上,都是刻工按原迹刻制或浇铸出来的。尽管材料不同,但都是用刀依原迹镌刻而成。

近年来,刻字作品取材多样,如石、竹、木、砖、瓷、玻璃等,其作品有一定的实用性。除了一般的横匾、对联、屏条外,还有挂盘、铜镜、臂搁、镇纸、扇骨、树根等。刻字艺术需要作者自书自刻、方圆转折,真、草、隶、篆各显神通。刻字艺术的书法领域,已超越了以笔墨纸砚为主要工具的传统概念,更要求作者书法兼雕刻于一身。

从用料来看,现代篆刻多用的是石料,但古代篆刻所用的材料包含了“金石”。“金石”又可分“金”和“石”两大类。“金”是指以钟鼎彝器为主,包括兵器、乐器、度量衡器、符玺、钱币、镜鉴等有铭识和无铭识的古金属器;“石”是指以碑碣墓志为主,包括摩崖、造像、经幢、柱础、石阙、塔铭、浮图、玉器、瓦砖、泥封、甲骨、简牍、陶器等。研究中国夏、商、周三代以下古器物的名义、形式、制度、沿革、文字的学问总称“金石学”。

“金石学”盛衰与地下出土文物有很大关系,它盛于两宋,衰于元明,而在清代又大为复兴。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地下出土文物增多,金石研究又兴盛起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篆刻学真功夫习在印外


要刻制一枚文字端正清晰、正确无误的实用印章除了备有工具书,并经过阶段性的技术训练就可以达到要求。但要想立志当一名篆刻家,就必须提高更多的艺术修养。以下几个方面就不得不吸引你主动研究了。

1.学习书法
这无疑是学习篆刻的根本,不通篆籀,不研究历代书体的特点,不掌握书法演变的源流,根本不可能创作出像样的作品。

如果只刻不写不熟悉研究篆书的结体变化,刻出来的篆字就会闹笑话。历来为书家可以不会刻印,但篆刻家必须会写字,尤其是篆字。如果要想用篆体以外的其他书体入印,或在印的边款上变化出新,只会篆书,不会隶、真、草也是不行的。概言之,只有精通书法才能治好印。

2.学习文字学
有的人学习篆刻,虽日日奏刀,但刻成之印索然无味,甚至各种文字杂处一印,错误百出。原因就是缺乏对文字学的重视。常有些报刊上发表的篆刻作品闹出笑话,个别编辑、印刷工人不识篆文,甚至将印拓反印出版也未发觉。掌握古文字学常识,是每个有志于学习篆刻的人应具备的学识修养。

对古文字的学习,主要掌握一些文字学的常识和演变规律、文字结构的特点。此外还应熟悉不同时期、不同类别古文字的一般特征和风格。学习借鉴的古文字学的品种有:

🍃

l甲骨文(卜辞)

产生于商代,刻在龟甲和牛骨上的文字;

l陶 文

产生于商代和西周,刻在古陶器上的文字;

l钟鼎文(金文)

兴于商末,盛行于西周,字刻在礼器、乐器等金属器上。如周“散氏盘”“毛公鼎”“大盂鼎”;

l刻石文

刻在碑碣、暮志、塔铭、浮图、经幢、造像、石阙、摩崖上的文字,作用是纪功、述事、颂德。如秦“石鼓文”“驿山碑”;

l兵 符

用作发兵的凭据。背书有郡国、军名,是古代兵符制度;

l秦权量

“权”又称秤砣,“量”又称斗斛,刻有铭文;

l诏 版

为统一度量而颁布的诏文,内容同秦权量上的文字;

l泉 布

古代各朝代钱币上的文字。

l镜 鉴

古代铜镜背部有铭文篆、隶,也有图案;

l古兵器

指戈、戟、矛、剑、首、刀、斧、钺、弩机等。有字多为鸟虫书;

l瓦 当

建筑上的装饰。有单文单图、图文并茂的瓦当,文字有官名、官署、记事、吉语、颂词等;

l碑 额

为死者述功颂德纪念物。碑文篆、隶、楷,篆文不多,如汉《张迁碑》《西岳华山庙碑》;

l汉 简

汉代书写于竹简、木牍上的书体;

l北魏造像

盛行于北魏时期,统称魏碑,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好大王碑》;

l名家墨迹

指各朝代金石书画家的篆书墨迹。如秦李斯、唐李阳冰,清邓石如、吴熙载、吴昌硕等。

🍃


3.学习金石考古
从历史上看,凡金石、考古大发展时期,书画篆刻艺术也必相应发展。一些善于及时借助和利用新出土和传世古文物的篆刻家,往往都使作品有新气象。譬如晚清大篆刻家邓石如、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等,他们把吸收入印的文字扩大到秦权量、诏版、货币、镜铭、碑刻、石鼓、封泥、瓦当等方面,汲取精华,移植到印章的方寸之中,开拓了一个“印外求印”的新天地使他们的作品别具风貌

近代考古新发现,新的金石学资料除了增加篆刻艺术的风雅外,也补充了许多史料的不足,并纠正了一些谬误的观点。

4.学习中国历史
篆刻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要了解每个历史时期印章的不同风格,必须要对中华文明有一个基本了解。每个朝代政治、经济、社会背景的不同,必然会对篆刻艺术产生不同的影响。

譬如印章全盛时期的汉代,之所以印章的艺术性很高,就是由于汉代政治、经济及手工业的发展所造成的。了解朝代的历史背景,对于了解和研究各个时期各个篆刻流派的时代风格,很有益处。

5.学习美学
美学是研究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所形成的一门科学。无论从事书法、绘画或是篆刻,都应该有一定的美学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在指导布局、设计上大有裨益。

6.爱好文学
缺乏文学修养的篆刻爱好者,他撰选的印文内容必然鄙俗,镌刻的边款文句也必然没有书卷气。所以,爱好篆刻同时也要爱好文学,特别是旧体诗词,才能使一方小小的印章,成为具有金石气息和笔墨情趣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品。

7.爱好绘画、音乐
从明清诸家或近代著名印人不难发现,这些篆刻家大多数身兼数艺,且有较高的造诣。由于他们的“专”是建筑在“博”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艺术造诣也非常人所及了。

“艺多不压身”,个人只要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了解艺术之间的相通之处,都是有好处的。

图片




图片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