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93:学伤寒论只是为了学方子?大错特错

 幽默的数据线 2024-04-06 发布于甘肃

图片

01

如何理解119条


《伤寒论》第119条条文: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这条条文非常的简单,而且我们之前讲的那么多条关于火疗或者烧针、温针等等条文,而119条从表面上看是显得多余,因为119条的内容,和我们之前讲过的112条基本上是类似的。

我们看第112条条文: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112条说的是:用了强迫的火疗的办法出现了惊狂本条他直接说了一个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就没了。这一条恐怕112条,就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112条是: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其不安,那么,用的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这个方子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里面是夹了痰的,所以用了蜀漆来涤痰,而119条加温针必惊,并没有给出方子。

我们表面上看应该是112条的程度稍微轻一点的,其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看作这一条是对前面诸多火疗误治之后产生的火逆证,出现了坏病或者是变证,其实是一个简单的总结。

那么从字面意义上看,太阳伤寒,如果是狭义的伤寒,那肯定就是麻黄汤。如果用温针的方法,不但寒邪不能从外而解,而且容易助热化火,火热内攻,扰乱神明,就可以发生惊恐不安的这种情况如果从广义的伤寒讲的话,可以认为这第119条是对前面从第110条开始的一个简单的总结。

因为110条就开始出现了火疗法了。110条他说的是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者熨其背它也属于一种火疗的方法之一。产生的后果是大热入胃,胃中水竭,燥烦必发谵语。从这里开始,一直到我们今天所讲的第119条,都是讲的火疗法产生的不良后果。

111条他说: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这个情况更为严重,他会出现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甚至会出现还出现了甚则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意思就是说,小便不利者,其人难治,甚至会出现生命危险。

112条讲的是: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强行发汗,结果亡阳,惊狂,卧起不安。这个时候仲景给了一个方子,叫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而且最后几个字“救逆”,说明如果不紧急救治,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113条的形作伤寒,若被火,被火的话,被火必谵语,那它也出现谵语了。

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又是火疗法,那么其人必燥,到经不解,必清血,还会出现便血。仲景把这个叫火邪。

那么115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那么这是灸法,出现了了吐血的情况。

116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那么灸了之后会出现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本来宜以汗解,用火灸之,会出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仲景把它称为火逆。

117条烧针令其汗,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出现什么结果?必发奔豚。发奔豚,仲景也给了治疗方法,他说的是灸其核上各一状,与桂枝加桂汤。

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仲景也给出了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而我们今天所讲的第119条: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其实是对前面的从第110条到118条的一个简单的总结。

这个简单的总结也不是总结了每一条,因为这个太阳伤寒,需要区分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还是广义的角度看如果狭义的伤寒就是麻黄汤,如果是广义的伤寒的话,那么它就包含了狭义的伤寒,包含了中风,甚至包含了这个太阳温病。那么前面是这个从110条到118条,已经详细论述了。

02

此条的意义


后世医家把从110条至119条,这些条文讨论的误用了火法所产生的这个坏病,或者变证的话,称为广义的火逆证。

狭义的火逆就是指: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也就是仲景直接指出来的火逆证。

后世医家把误用了火疗法所导致的各种变证的总称,统称为火逆证。用火来治疗的,我们简称火疗法。在我国古代比较盛行,如果用的得当,也会有一些比较好的疗效,但是如果误用了火疗法,那么就会导致各种变证、各种坏病。

有鉴于此,仲景专门花了这么多条文,总结了误用火疗法之后产生的后果,以及给出了几个方药,没有给方药的那些条文为后世的温病学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基础,也为后世这个滋阴派提供了临床的佐证。

因为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他的条文要称为经文,他的经文都是从临床实践当中总结而来,绝无虚假。后世医家为什么把它作为经典经文?因为几千年来不停的佐证了《伤寒论》条文的正确性,以及在临床当中如何去用它,甚至发展、发挥、创造新的流派,基本上都会在《伤寒论》的条文中找到影子。

比方说我们之前讲过的小建中汤,产生的影响创造了补土派。

116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出现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为后世医家的滋阴派,创造虎潜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1条: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解,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等等,以及110条的: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燥烦必发谵语等等,通通被后世温病流派所采用。

所以,我们学习重点的这些条文,不要局限在字面意思,一定要搞清楚它的病因病机,以及在不同的病因,但是有相类似的情况产生的时候,我们还要灵活运用。

比方说我们现在没有那么多火疗了,但是艾灸依然很盛行,好多给人艾灸的根本就不需要医师资格证,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力来辨别寒热阴阳虚实,所以随便找一家艾灸馆去采用艾灸来给自己解除一些疾病的时候,或者是调理身体的时候,往往也会出现一些关于火逆证的情况。

另外现在的一些治疗方法,比方说紫外线的照射,还有一些肿瘤病人用热疗法,都有可能变成火逆证。

所以,我们学习火逆证这么多条文,要积极的扩大它的辨证思维,要跳出条文之外,还要引申出其他的医理。

比方说,凡是阴虚体质或者温热病的患者,切记不可用这种火疗法来治疗,否则伤阴动血在所难免。比方说有唾血的,有流血的,有便血的等等。

在这些条文当中,仲景除了只给了桂枝加桂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以外,其他的都没有给方药。但是我们在讲这些条文的过程当中,已经介绍了后世医家补充的方药。

比方说第116条焦骨伤筋,我们补充了虎潜丸龙潜饮115条的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我们给出了后世医家的清瘟败毒饮。114条的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燥,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我们给出了后世医家的犀角地黄汤。113条的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这里我们分了几种情况,一种是不典型的伤寒证,一种是温病,温病我们给出了后世医家的桑菊饮,银翘散等等。而对于不典型的伤寒,我们给出了桂枝二越婢一汤。

仲景这几条条文是不是把所有的火逆都说完了?显然没有,但是他对后世的影响却非常的深远,那么仲景如果没有说完的地方,我们仍然会遵循仲景的12字真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他列的这些条文,可能把火逆法并没有列完。但是,正如他在他的序当中所说的: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意思就是说:他自己写这本书,他也没有把所有的写全面,写的那么的完美,但是如果把他的东西都掌握了,最起码可以治一半以上的疾病,如果说能够把他的医理融汇贯通了,那么就更厉害了,所以他的意思很明确,他并没有写完所有的内容因为有的条文也没给方子,有的列出了一些东西,甚至还不完善。我们在临床当中需要多总结,在继承发扬的这个基础之上,师古而不泥古,所以才有后世的温病学派,后世的补土派,滋阴派等等。

我们学习《伤寒论》也应该这样,我们不仅仅要学习字面上的意思,还要学习字面背后的东西。而仲景给出的第119条,只是说对前面这些火疗法误治的一个小小的总结,或者提醒,或者说是一种重视。他没有说完的东西,我们在临床中如果见到了,我们还可以补充,还可以发扬所以,我们学《伤寒论》最终的目的还是一定要记住12的真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03

结语


我发现一个问题,我讲《伤寒论》讲了五个多月了,刚开始的人特别的多,听课的人,到后面越来越少了,我也问了一些人,为什么会听课的人会越来越少?

首先,我刚刚讲《伤寒论》的时候,讲阴阳,讲六经,我都用了拟人的手法来打比方,有时候用夫妻打比方,有时候用男女打比方,这样很容易接受,雅俗共赏,那么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在讲方子的时候,我就会讲很多病案,让大家更能从方子当中去体会条文。每当我讲到一条条文它没有方子,它只是一条条文,甚至有争议,那么很多人就不愿意听了。为什么?很多人他就只会学习,我就想学哪条条文里面有方子,我把那个条文里面有方子的记住、理解,然后用到临床当中,能看病,这样多好,那些没有方子的条文,我就不必学习了。

如果说你仅仅只是想知道一些方子,那你可以不学《伤寒论》,你可以去学《医方集解》、《医方解》,那方子比《伤寒论》的方子还多一些,但是你把那些背会了有用吗?方子的背后是什么?理法方药,方药在后,理法在先,而没有方子的那些条文,可能恰恰是理解这一些有方子的条文的最核心和关键的东西。医理可能就蕴藏在那一些没有方子的条文当中。

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学就学全套,要学就学好,不仅要把那些有方剂的条文好好学习,那些没有方剂的条文,我们更加要重视,这样你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手。

图片

END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