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霓虹灯外》:生活在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自在飞花轻似烟 2024-04-08 发布于黑龙江

老上海分为租界和华界,无论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消费水平、生活水平,租界优于华界,所以社会精英大多住在租界。特别是租界西部,属于富人区。被称作“上只角”,除此之外的地方统称“下只角”。上海大部分地区都是平民百姓聚居的“下只角”。

下只角也分三六五等,比较好的是里弄,也叫弄堂,由英美商人开发,为成排的二层楼房,一幢挨一幢,几排这样的楼房构成居民区。里弄住宅的优势在于空间利用率高,能容纳更多住户,开发商赚取的利润也更多。20世纪初,里弄住宅是上海最常见的居住单位。

里弄又分为旧式里弄和新式里弄,后者质量更好,但房价高、租金贵,社会精英才住得起。以基层公务员、中小学教师、公司白领、产业工人、小商贩等为主的小市民阶层,虽然有固定收入,但不算丰厚,所以大多数还是住在旧式里弄。旧式里弄的房子通常不是整租,而会分割成一间间单元房,租给不同的人。

旧式里弄的生活具便利性。它们大多位于市区,企业林立、商业繁荣,就业机会很多。弄堂里还散落着各式各样的地摊、小店,甚至有学校。居民的吃、穿、住、行、学几乎都能在其中解决。因此很多人的活动范围就局限于里弄。

旧式里弄的缺陷很明显,比如拥挤,个人隐私无从保障,设施简陋,邻里之间容易发生摩擦等。


不过比起棚户区,旧式里弄就算是天堂了。所谓棚户,是一种简易房屋,支几根木头,垫几块砖,披上油纸布,顶上再铺点茅草,就能住人。老上海的棚户区分布在市区周边。以现在的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为圆心,画一个东西长5000米、南北宽3000米的椭圆,在这个椭圆的边缘,曾经密密麻麻全是棚户区。

棚户区的居民有从事低等职业的人,失去收入来源的人,被遗弃的孩童、老人,还有难民,逃犯,乞丐等,都是在社会最底层挣扎的赤贫阶级。这其中以苏北难民尤其多,这是因为明清以来苏北地区的淮河经常发大水,湮没良田、城镇,当地人纷纷跑到上海逃荒,成了难民。

难民中的成年男子可以做人力车夫。相比产业工人和公司职员,人力车夫门槛低,不需要太多技能,也不需要受过教育,只要肯卖力气、能吃苦都能干,因此它成为难民进入上海后最先找到的谋生手段。但车夫工作辛苦,收徒微博,很难有出头之日。不少棚户区居民常年处于无业状态,棚户区的失业率很高。

棚户区没有任何公共设施。没有道路,没有公厕,没有下水管道,生活污水往河里倒。加上两岸的工厂也不停排放废水,久而久之,河水又黑又臭。而棚户区居民又要用河水煮饭、洗衣服,容易染病。一旦罹患重病,在缺医少药的环境下病人唯有听天由命。棚户区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居民寿命也低于上海市平均水平。

既然条件恶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待在棚户区呢?因为旧中国战火纷飞、社会动荡,只有上海相对安定,导致人口不断涌入。棚户区日益膨胀,达到100多万人,占全市总人口五分之一。

通过观察小市民阶层和赤贫阶层的生存状态,本书作者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西方化的生活方式,并没有渗透到上海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当中。

上海解放后棚户区被大规模改造,赤贫阶层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地位改善。同时,配备基本现代设施的工人新村拔地而起,改善了小市民的居住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