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早看出安禄山必反,你偏不听

 大圣的小宇宙 2024-04-09 发布于河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文/ 大圣

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奉命讨伐契丹,因手下裨将安禄山“恃勇轻进”,损兵折将,招致大败。张守珪一怒之下,将安禄山押解进京,请朝廷处置。

按大唐刑律,安禄山当斩。但玄宗皇帝觉得,胜败乃兵家常事,为体现皇恩浩荡,决定赦免安禄山。

宰相张九龄一听,立刻上奏说:“昔穰苴诛庄贾,孙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军令如山,安禄山必须杀。

玄宗说:“安禄山忠肝义胆,人才难得,杀掉太可惜了,不如让他重返战场,戴罪立功。”

但张九龄坚持己见,不依不饶:“禄山失律丧师,于法不可不诛。且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

玄宗说:“哎呀,你啥时候还学会相面了,咱可不能以貌取人,枉害忠良啊。”

不由分说,将已是阶下死囚的安禄山赦免。

张九龄无力阻止,长叹一声道:“乱幽州者,此胡雏也。”

一语成谶,19年后,安史之乱爆发。

就是在那一刻,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盛世大唐的丧钟敲响了。

1

  

这位精准预言安禄山必反的宰相张九龄,出生于岭南韶州曲江,也就是今天的广东韶关。别看今天的广东经济发达,经济总量长年保持全国第一,在唐朝,岭南地区却是标准的蛮荒之地,贫困落后地区,官员犯错误受罚,经常把岭南作为流放地。

好在张九龄家境不错,祖辈世代为官,虽说都是些县丞、参军之类的地方小官,但好歹也算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他的叔叔张弘矩是韶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张九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自幼饱读诗书。史料中说他“幼聪敏,善属文”,13岁写出的文章,受到广州刺史王方庆的高度评价,王方庆当时就预言:“此子必能致远”,将来一定大有作为。

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24岁的张九龄通过科举乡试,离开家乡,赴京赶考。

唐代科举实行统一招生,统一试卷,统一分数线,但同样存在录取不公的问题。当时的进士录取有“先两监而后乡贡”的规则,就是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东西两京国子监的考生。

张九龄作为外地乡贡考生,又是岭南人,在地域歧视严重的科举考场上,本来就不占优势,本人又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前辈当过的那些芝麻小官,在京城等同于没有背景),要想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难度可想而知。

好在当时的主考官是大诗人沈佺期,慧眼识珠,对张九龄的诗文十分欣赏,大笔一挥,来自贫困山区的张九龄这才得以进士及第。


2

  

金榜题名,乃人生一大喜事,必须大摆宴席,好好庆祝一下。

酒店都订好了,请帖也发出去了,偏偏就在这时,出事了。

有人弹劾主考官沈佺期在考试期间收受贿赂,徇私舞弊,朝廷震怒,派出专案组调查,情况基本属实。结果,沈佺期入狱,张九龄这一批新科进士受到牵连,成绩全部作废,一律不授予官职。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张九龄的心情从巅峰跌落谷底,收拾行李,黯然回了老家。

经过这次打击,张九龄变得有些消沉。恰在此时,宰相张说因为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贬职流放到了岭南,偶然看到张九龄的诗文,大为赞赏,夸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专门召见了张九龄,“一见而厚遇之”,勉励他振作精神,不要随波浮沉,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张说不仅是前任宰相,也是著名文学家,当时的文坛领袖,他的一番话让意志消沉的张九龄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政治风云瞬息万变,不久,宫廷发生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唐中宗李显再次登基。

为显皇恩浩荡,朝廷将因沈佺期案受牵连的张九龄那一届中榜进士全部召回复试,张九龄的学问是真材实料,才堪经邦科再次登第,被授予校书郎一职,从此开始了仕宦生涯。

因为朝中无人,张九龄在校书郎的位置上,默默无闻,干了整整5年都没有得到升迁,心中不免有些失落。

当时的太子李隆基胸怀大志,为广招天下贤才,亲自组织选拔考试,张九龄应试道侔伊吕科,对策优等,被升职为右拾遗,李隆基登基后,改任左拾遗。

所谓“拾遗”,就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不管是左拾遗还是右拾遗,都属于谏官,从八品,级别不高,但位置很重要,专门给皇帝提意见。这对刚正不阿、敢于直言的张九龄来说,算是专业对口了。

那年秋天,唐玄宗李隆基想出宫“行亲郊之礼”,顺便放松一下,泡泡温泉打打猎啥的,张九龄上书反对,说皇帝出行必然封路清道,影响当地百姓生活,眼下正是秋收的大忙季节,你能不能等农民伯伯收完粮食再出行?

玄宗一听有道理,不好反驳,只好回后宫跟嫔妃们说,别收拾了,有个叫张九龄的不让去,等下个月再说吧。

皇帝虚心纳谏,张九龄深受鼓舞,意见提得更起劲儿了,又把矛头指向了当朝宰相姚崇。

张九龄认为姚崇在选人用人上,有任人唯亲之嫌,为此他上书姚崇,劝谏他要“远谗躁,进纯厚,任人当才。”意思是你要远离阿谀奉承的小人,多提拔忠厚善良的人,要任人唯才。

话虽然说的不错,但谁听了心里也不会舒服,我堂堂宰相,轮得到你一个小小拾遗教我做事?!姚崇表面应承,内心里对张九龄十分反感。

谏官本来就是个容易得罪人的职位,何况得罪的是当朝宰相。

公元716年,张九龄以“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姚崇弹劾,不少人跟着落井下石,张九龄四面受敌,眼看在朝廷混不下去了,这年秋天,索性以回乡照顾老母为由,请了长假,辞官回归故里。

临行前,京城的同事为他送行,都为他鸣不平,张九龄黯然无语,赋《南还以诗代书赠京师旧僚》诗一首,其中有这样几句:

不谄词多舛,无容礼益卑。

微生尚何有?远迹固其宜。

意思是,我这个人啊,不懂察言观色,不会甜言蜜语,说话太直老是得罪人,算了,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3

  

仕途不利,张九龄再次陷入迷茫。

返乡途中,他思绪万千,夜不能寐,于一叶扁舟之上,写下《西江夜行》诗一首: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回到家乡后,张九龄终日与好友饮酒赋诗,谈古论今,最初的日子过得倒也逍遥自在。但很快,他就感受到诸多不便。

比如,找邻村朋友喝个小酒,须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历经艰辛,更别说那些外出打工做买卖搞运输的老百姓了,“行径夤缘,数里重林之表;飞梁嶫嵥,千丈层崖之半。颠跻用惕,渐绝其袁故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行路难,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岭南地区虽然贫困落后,但靠近大海,海上贸易十分发达,广州已是当时最繁忙的港口,在这种情况下,打通梅关古道,修建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显得尤为重要。

说干就干,张九龄立刻给朝廷打报告,建议修建大庾岭路。朝廷批准后,张九龄便自任项目总规划师和总负责人,带领当地农民投身于火热的工程建设。不论严寒酷暑,阴晴雨雪,张总总是率先垂范,身先士卒,亲临现场,指挥施工。

很快,一条全长十几公里,路宽近17米的五车道公路修通了。“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宽阔平坦的大庾岭路自此成为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不仅极大促进了岭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交流,而且泽被后世。

多年以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特供岭南荔枝的运输,走的就是这条路;北宋末年,衣冠南渡,大庾岭路也是南下通道之一,后人誉之为“古代的京广线”。

因为修路有功,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张九龄被重新召入长安,担任左补阙一职,专门负责官员的任用选拔,在这个位置上干得风生水起。

不久,姚崇被免去宰相之职,张九龄的伯乐张说回京,官复原职,再次出任宰相。张九龄的职位也随之不断升迁,历任礼部员外郎、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太常少卿等职,官运一路亨通。

4

  

应该说,张九龄一路升迁,个人能力出众是一方面,与宰相张说的大力提携不无关系,后来查了一下家谱,两人还属于同宗同族的兄弟,关系由此更加密切。

张九龄对张说虽感恩戴德,但并不一味盲从,遇到不合理的事情,丝毫不留情面,敢于直言劝谏。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玄宗要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这是唐朝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大臣们来说,能跟随皇帝一同登临泰山是巨大的政治荣誉,所有人都趋之若鹜。

皇帝封禅带谁去不带谁去,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当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就是因为汉武帝去泰山封禅,走到洛阳把身体不好的司马谈留下了,“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奋且卒。”结果,司马谈竟因此被活活气死了。

所以,随行人员的选定必须十分慎重。

名单由张说拟定,之后让张九龄起草诏书。张九龄一看名单,当时就觉得不妥,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基本都是张说的亲信,便劝谏道:“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今登封霈泽,千载一遇。清流高品,不沐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绂。但恐制出之后,四方失望。”劝张说重新拟定名单,免得被大家说闲话,授人以柄。

但张说不听,固执己见。果然,名单公布后,朝中议论纷纷,意见很大。张说因此被李林甫等人弹劾,二次罢相。

没有了张说的关照,张九龄在朝中很快失势,不久便被调离京城,外放为官,先后担任冀州刺史、洪州都督、桂州刺史。

在洪州,也就是著名的滕王阁所在地,张九龄写下《在郡怀秋》诗二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忧郁思归的心情。其一为:

秋风入前林,萧瑟鸣高枝。

寂寞游子思,寤叹何人知。

臣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

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

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

未得操割效,忽复寒暑移。

物情自古然,身退毁亦随。

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

路下霜且降,泽中草离披。

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也就是张九龄在外任地方官5年后,唐玄宗念及张九龄的才学,一纸诏书,又将他召回了京城。这是张九龄第三次进京为官。

这次,张九龄被委任为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专门代皇帝起草敕文。这对文采斐然的张九龄来说,可谓轻车熟路。据说,张九龄撰文经常不打草稿,援笔立成,深为玄宗倚重。

之后不久,张九龄又升任中书侍郎工部侍郎兼知制诰等职。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十二月,55岁的张九龄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之一。(唐朝实行群相制,宰相不止一人)

半年后,张九龄迁升中书令(首席宰相),达到了个人事业的顶峰。



5

  

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他担任宰相期间,正值开元盛世,是大唐朝最鼎盛时期,按理说,他完全可以做个太平宰相,安安稳稳地度过余生。

可张九龄偏不,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不改谏官本色,一如既往,秉公直言,不管对方是谁。

比如,玄宗皇帝的宠妃武惠妃欲废太子改立自己的儿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支持,张九龄严词拒绝,据理力争,硬是把人家怼了回去;

玄宗过生日,别的大臣送礼物都是奇珍异宝,张九龄与众不同,送给皇帝自己写的《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劝导皇帝引以为戒,励精图治;

玄宗想任用奸佞之臣李林甫为宰相,张九龄坚决反对,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你要让李林甫当宰相,恐怕日后有亡国的危险;

玄宗想提拔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为宰相,张九龄再次反对,说:“宰相代天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虽然张守珪战功卓著,但不能以宰相的职位作为奖赏,这可不是一介武夫能干得了的;

玄宗想提拔庸懦的牛仙客,张九龄“屡言不可”。想封他爵位,张九龄依然反对,说:“陛下必赏之,金帛可也,独不宜裂地以封。”给钱可以,封地不行;

玄宗想赦免安禄山死罪,张九龄坚持要杀,说:“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

我干啥你都反对,眼里还有没有领导?!玄宗最后也急了,不理会张九龄的劝谏,坚持任用李林甫、牛仙客为相,坚持赦免了安禄山。

张九龄也因此成为李林甫、牛仙客等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急欲除之而后快。

机会终于来了,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监察御史周子谅因言获罪,由于周子谅是张九龄举荐提拔上来的,李林甫等人趁机弹劾张九龄“引非其人”

为此,玄宗皇帝免去了张九龄的相位,将他调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59岁的张九龄再次离开了京城。

贬谪张九龄,对玄宗来说,也是经过激烈思想斗争的。因为张九龄不论工作能力还是个人品德,都是用目共睹的,就连平时的仪表举止都令人叹服,时人誉为“曲江风度”。以至于罢相后,有人向玄宗举荐人才,玄宗还经常以张九龄为标杆,问对方:“风度得如九龄否?”

既然玄宗如此欣赏张九龄,为什么还要将其贬出京城呢?

因为张九龄这个人啊,优点是“直”,缺点是“太直”,怼天怼地怼空气,得罪一大片同僚,还屡次忤逆圣意,实在不好相处。

晚年的李隆基疏于理政,溺于享乐,对张九龄的直言进谏早已心生厌倦,再加上李林甫等人的蛊惑,最终将其贬出了京城。

6

  

宦海浮沉,三起三落。

在荆州,远离了朝廷内部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张九龄的日子比以往悠闲了许多,漫步在荆州古城,这才想起,自己在京城每日忙于政务,已经很久没有好好写诗了。

是的,张九龄首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其次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继陈子昂之后,力排齐梁颓风,追踪汉魏风骨,打开盛唐诗歌局面的重要人物。只不过他的诗歌,被他的政绩掩盖了应有的光芒。

离开权力中枢后,张九龄的诗文创作开始爆发,在荆州,张九龄写下了大量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佳作名篇,有《曲江集》20卷传世。

比如五言诗《感遇》,张九龄一口气写了12首,以芳草美人的意向,托物言志: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是《感遇十二首》之一,被清代编纂的《唐诗三百首》收为开篇之作。

还有那首流传甚广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是张九龄的代表作,其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千古名句,在唐代众多的咏月诗中,《望月怀远》被业内评价为可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相媲美。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张九龄病逝,享年62岁。

也是在那一年,唐玄宗对儿媳杨玉环一见钟情,让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不久又下诏令其还俗,接入宫中,封为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

张九龄去世15年后,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军一路烧杀,所向披靡,直奔长安,唐玄宗仓皇逃亡蜀地,马嵬坡杨玉环香消玉殒。

待风波平定,硝烟散尽,已被迫成为太上皇的李隆基回想起当初张九龄的话,这才认识到,什么叫慧眼如炬,什么叫远见卓识,什么叫良药苦口,什么叫忠言逆耳。

念及此处,李隆基老泪纵横,悔恨不已,长叹道:“自公殁后,不复闻忠谠言。”随后,专门派人前往曲江祭奠张九龄,并亲笔题写挽联:

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

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


- End -

│编      辑:小   丽

│图      片:网   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