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疗范围:胃痛、腹痛、食滞、腹泻、便秘。(胃炎、胃痉挛、肠炎、痢疾、胃下垂、虫疾、消化不良……) 穴位组成:上脘、中脘、下脘、天枢、气海、足三里、内关 功能:调中健脾、理气和血、升清降浊、调理脾胃。 方解: (1)主穴: 中脘:调理中州气机、温通腑气。 足三里:合之意,若百川入海。足阳明胃经多气血,三里为其合。 二穴相配,调中益气、升清降浊、调理气血。 (2)配穴: ②气海:升化元气、稳固下元。 ③天枢:消积导滞。 ④内关:调理三焦气机,宁神和胃,宽胸理气。 a. 对气虚血滞引起的病症,可通过调理脾胃,使气血化生,气血畅通。如中风,尤其是兼见脾胃呆滞、二便不调者。 b. 素体气血两虚、食纳不佳、脾胃不和、甚或夜寐不安、惊悸者,(包括神经衰弱、慢性病恢复期),老十针可改善体质,镇静安神。 c. 月经不调,属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者,可选加“老十针” d. 癫痫,特别是兼见饭后发病、发作时呕吐重者,可加用之,以中脘、内关为主穴。其内关不可深刺,五分即可。切忌深刺至外关范围 加减: 以中脘、章门、足三里为主穴,疏肝理气、升清降浊、补中益气。适于素体虚弱、中阳不足、劳倦过度等虚证。 ② 加关元、三阴交 ③ 加内庭 补中益气,消食导滞。适于食滞导致腹痛、恶心或痛必腹泻、泻后痛减。 ④ 去上脘、下脘、内关,加关元、曲骨、三阴交 曲骨补肾阳、止带;三阴交调脾胃,分利湿热。适于血滞经闭或实证痛经。 组方:合谷、曲池、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中脘、太冲、三阴交、章门、关元 穴解: 章门(类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开心益智,消胀化滞。 足三里(类白术):祛风寒湿痹,能升能降,止汗除热,健脾消食。 内关(类茯苓):降胸胁逆气,行气血,止心下结痛,除烦满,健脾利湿。 三阴交(类当归):月经不调,生血养血,止咳逆上气。 曲池(类川芎):主中风寒痹痉挛,闭经,专搜血中之风。 关元(类地黄):主伤胞宫逐瘀血,生新血,填骨髓,长肌肉。 合谷(类黄芪):主卫气不足,疏通经络,入太阴止汗发汗。 组方:合谷、内关、曲池、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什么是原穴?是元气在五脏六腑输注、经过、留止的腧穴,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十二条正经在腕关节或踝关节处各有一个原穴。 内关:心包经的络穴,其经脉走胸腹,可调气开郁;心主血脉,又可通脉活血,宁心安神,清心开郁;可通调三焦气化,行气利水。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所经之处,气血流注于此比较旺盛;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故能间接调理肺气,搜风逐邪,宣气行血;其性走而不守,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皆能调之。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为土中之真土;脾与胃相表里,主水谷之化与受纳。 阳陵泉:胆经的合穴,筋之会也;由于肝与胆相表里,肝又主筋,故有搜风利胆,舒筋利节之功。 主治: ①半身不遂 ②高血压 ③瘫痪 ④痹症 此针法是王乐亭本着“精简、实用、稳效”的原则,在督脉28个穴位中精选了: 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 13个穴位,共同组成“督脉十三针”。 主治:情志病、癫、狂、痫、烦躁、不寐、儿童多动症与抽动症、自闭症、腰脊疼痛、下肢痿躄、项背拘急、角弓反张、颤证等。 取穴:自二胸椎至四腰椎,各棘突下旁开0.3寸,隔椎一穴,一侧8穴。 操作:直刺,针尖略向里,胖人1.5-2寸,痩人1-1.5寸 功能:胸2-8主脏主血;胸10-腰4主腑主气 主治:①外伤性截瘫 ②小儿麻痹后遗症(初用“手足十二针方”,再用“督脉十三针方”,5、6次后,换“王氏夹脊穴”)③腰脊疼 ④胃肠病(胸10-腰4),针尖微斜向外侧。⑤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胸5) (二)牵正透法 中风后遗口眼歪斜日久重症:阳白透鱼腰、攒竹透丝竹、四白透承泣、风池透风府、太阳透颧髎、禾髎透巨髎、地仓透颊车、曲池、合谷。 (三)手足十二针法 (四)纠偏法(患侧) 百会、风府、风池、肩髃、曲池、合谷、环跳、委中、阳陵、悬钟、太冲 (五)十二透刺法 ① 首用:三棱针刺百会,四神聪放血;或手足十二井放血(抢救用) ② 继用:针人中、承浆、风府、合谷、劳宫、太冲、涌泉(功能持续效稳) (七)回阳固脱法 ![]() 欢迎点赞转发 传承中医文化 惠及人人健康 让我们一起努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