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祖居村中山冲口(原名涌口)的蚝墙屋。 深度调研孙中山祖居村中山冲口(原名涌口),寻找村庄的满天星星,那些在历史星空划过的功勋人物,一次次陷入线索中断的遗憾:他明明在某个历史节点向我招手,待我奔赴过去,他却消失不见。 站在主人翁的角度,还有这样一些人,带着父辈祖辈的嘱托,或者带着幼时的记忆返乡寻根问祖,却发现那个魂牵梦绕的家不见了,那些认识的人不在了,自己成了家乡的陌生人。 就像贺知章在《回乡偶书》里写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只是,而今家乡村庄连儿童也少见了,贺知章告老还乡的场景难再,家乡成了追忆,也就添了更多感伤。 在冲口最新的一次追问,是寻找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主任的梁竹健。在《涌口村志》上看到他2005年返乡寻根照,村民梁少欣和梁锡饮跟梁竹健合影;村委会里,梁竹健2005年携妻子和两个儿子返乡寻根的泣血留言,被村里装裱起来挂在墙上。 五年时间里两度返乡,家乡以惊喜相迎,遗憾的是,他位于中兴街的老宅找不到了,家乡的亲人无迹无踪,现实里的家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停留在想象中,成为追忆。 《涌口村志》留下梁竹健寻根印记。 2005年梁竹健返乡寻根与乡亲梁少欣和梁锡饮合影。 梁竹健2000年返乡寻根留言。 读梁竹健2005年返乡留言: 梁氏宗族 脉叶繁衍 虽离故地 仰赖祖荫 今日归里 寻根敬祖 祈盼家乡 永葆昌隆 北京师范大学梁竹健暨妻郭长松子梁炜梁烨寻访故里 公元二〇〇〇年十一月九日 这份留言,是一份新版《回乡偶书》,与贺知章不同的是,他留下了家人的名字,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记忆,也许应该成为现实版《回乡偶书》范本。 现实里找不到答案,转而向网络追寻,查到一篇《我所认识的喀兴林先生》,是梁竹健2019年发表在《大学物理》上的《我所认识的喀兴林》先生,他在文章开头说自己,1956年从上海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1960年毕业留校工作。作者简介显示,梁竹健生于1937年,系广东中山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官网查询历任领导,知道他1991∼1994年担任北师大物理系主任。 在网上还能查询到他编写的教材,知道他学术造诣很深,是中国物理学界值得尊敬的人物,应该可以称他物理学家。 这种依据零星信息拼接的人生并不完整,只能弥补一些遗憾,更大的心愿是,梁竹健们及其家人从现实中走出来,讲述家族的前世今生,讲述一家人与一个村庄的情感纠葛。 家乡的新信息时不时传来,许多再不能见的故事一再上演,我知道,到了我们跟家乡告别的时候,无论你愿不愿意。 于是想跟无数游子说,下一次,如果跟家乡告别,心里觉得是最后一次相见,或者可能再也不见,请在家乡记忆簿上留下你和家人姓名,最好留下联系方式,起码在网络空间里留下一笔。毕竟,不为自己留下什么,也要给家乡留下一点念想。 2024-04-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