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伐后一代权谋大师蒋介石,是如何削藩四大军阀,成为民国第一人

 虛怀若谷 2024-04-14 发布于浙江

1928年12月29日,在新四大军阀围攻堵截下,新任奉系头领张学良在东北通电改旗易帜,宣布效忠南京国民政府。

至此,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之所以说是形式上的全国统一,是因为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

一、五大新军阀

其中有实力逐鹿中原的就有五个:

1.黄埔军。

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系,第一集团军。其嫡系部队多出自黄埔军校,兵力超过50万人;

蒋介石自己的地盘是华东和东南,包括有江浙沪、安徽、江西、福建和广东。都是经济发达,税收高的好地方,还有很多出海口。

2.西北军。

以冯玉祥为首的西北系,第二集团军。麾下孙良诚、石友三等十三太保及宋哲元、杨虎城、张自忠等地方军阀,兵力超过40万众;

阎锡山是比较满足的,他除了大本营山西外,还分到了河北、察哈尔、绥远、北平和天津。在当时的中国北方,税收比较丰厚的地区有四个:河北、山东、北平和天津。阎锡山占得了其中三地。

3.晋绥军。

以阎锡山为首的晋绥系第三集团军,又称晋绥军,其下有徐永昌、傅作义等地方军阀,所部约20万;

冯玉祥分到的地盘很大,有六个省:西北的陕甘宁青四省,以及河南和山东。

表面上看起来,山东也是高税收之地,但当时日本占着济南和胶东,所以冯玉祥得到的好处其实远不如阎锡山。

4.桂军。

以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桂系三雄为首的新桂系第四集团军,所部约20万;

最不满的是“李白”,只分到了广西、湖南和湖北。广西本来就是桂系的大本营,两湖都在内陆,四家里面只有“李白”没有拿到出海口。

5.东北军。

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系,东北易帜后,奉军改编为东北边防军,拥兵30万,号东北军。

北伐被赶出关外,地盘被阎锡山和冯玉祥瓜分。

除了五大新军阀外,各地的小军阀也经过新一轮的洗牌。

6.其他地方军阀

经过十几年内斗

四川逐渐形成刘湘、刘文辉等大军阀割据的局面;

王家烈在黔系新一轮内斗中胜出成为贵州王;

青海第三代马家军马麟病逝后,马步芳、马步青兄弟二人执掌青海;

新疆杨增新宣布改旗易帜后,被樊耀南刺杀,金树仁围杀樊耀南后上位,统治新疆。

二、老蒋的“隆中对”

作为民国第一人的老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口含天宪,一统天下!手握天下权,醉卧美人膝,这才是北伐后老蒋最大的目的。

杨永泰

为了能够达到独裁统治,蒋介石立即邀请四大谋士,蒋百里、方本仁、吴中信、杨永泰进行协商。

蒋介石也不会坐以待毙,经过多番的商议之后,制定了以下的对策。

1.以退为进,杯酒释兵权。

蒋介石决定实现诺言,北伐结束之后,就递交辞呈。

以此行为,从人格上获得更多民众的拥戴。

其次,辞职行为,可能会在国民党内部,引起多米诺反应。

间接“逼迫”各个地方实力派,在一定的压力之下,主动提出辞职。

这样就可以达到“杯酒释兵权”的效果。

2.奉安祭灵,塑造中山传人。

蒋介石到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冯玉祥北京政变后,孙中山北上,病逝于北京,灵柩放在碧云寺,1929年6月1日安葬于南京中山陵),举行北伐完成祭告典礼。

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北伐功臣名将,也参加了典礼。

李宗仁在回忆录是这样说的:“祭告典礼开始时,蒋先生忽抚棺恸哭,热泪如丝。冯、阎二襄祭也频频抆泪,状至哀伤。”

蒋介石之所以痛哭流涕,就是以中山传人自居,他是孙中山的学生,孙先生刚去世不久。

必须以“祭灵”的方式,向全国民众宣告自己正统的身份,到压制群雄的目的。

说白了就是“以死人压活人”。

3.强干弱枝,收兵权于中央。

北伐两年来,国民革命军从当初的10万人,增至200多万人,每年军费开支6亿多元,远超国民政府全年预算总收入(约4.5亿元)。

化剑为犁,是人民的心声,是时代的需要。

蒋介石拿出《整理军事案》、《编遣部队之裁遣办法》,让冯、阎、李三人在上面签了字。

必须“裁兵”,蒋介石不出面,让财政补偿宋子文大肆宣扬,财政紧缺,必须裁兵。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即使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反对,也会处于道义的下风,不占优势。

消减地方势力,裁兵是军事途径。

在政治方面,蒋介石决定,逐步将一些重要官员,从地方割据政府,调遣到中央政府,从而消减他们的影响力。

并取消各个地区的政治分会,整编全国军队。

4.各个击破,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多管齐下。

针对各个地方政权的特点,蒋介石和四大谋士,最后决定:

在军事上,化整为零。在经济上,化零为整,双管齐下,钳制地方割据政权。

冯玉祥的地盘位于偏西北地区,采用经济钳制。

阎锡山军事强大,经济也不弱,可以采用政治手段拉拢。

李宗仁只能采用军事手段,一决雌雄。

而对于张学良,由于远离中央利益中心,可以采用外交的手段,进行交往。

三、蒋桂战争

(一)剑拔弩张

蒋桂战争(1929年3月-6月)

为何新桂系会成为老蒋第一削藩对象?可谓是既有新仇又有旧恨!

广西自古就是“狼兵”生产地,军事势力超群,新桂系号称北伐钢军,从南打到北,所向披靡,风头盖过了老蒋的中央军!

1927年8月,蒋介石在徐州反击战中兵败,声望跌至“冰点”。“李白”联合了汪精卫趁势逼宫,导致蒋于8月14日下野。

在宁汉之之战中,正是新桂系把老蒋逼下野。

之后桂系主力向西与唐生智争夺两湖,江浙沪等当时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也不至于被老蒋截胡!

双方可谓是面和心不和,宿怨很深!

而如今在遣兵风口,桂系第一个跳出来,加之势力最弱,不拿你开刀拿谁开刀!

如果用政治、军事、经济三个维度来评价一方军阀,那桂系的特点就是:军事比较强,经济一般,但政治水平不高。

1929年1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全国编遣会议,意图通过精简军队,削弱各军阀势力,加强南京政府的统治。

当时约定桂系、晋绥军、东北军、西北军四巨头每人掌握11个师。

然而,蒋代表中央,他可以操作中央直属部队,掌握22个师。

面对蒋介石的削藩,各派系自然不愿束手就擒,成为新一轮军阀大乱斗的导火索。

最先发难的是以李宗仁等为首的桂系。

自1924年陆荣廷的旧桂系军阀倒台,李宗仁、白崇禧等新桂系宣布效忠广州国民政府,随后被编入国民革命军参与北伐。

在北伐的过程中,以强悍善战闻名的桂系军迅速成长为一支劲旅。

并在宁汉大战中,击败唐生智的湘军,将湖南湖北纳入桂军的势力范围,成为国民党五大新军阀之一。

(二)兵戈相见

在“削藩大会”后,桂系强行驱逐了有亲蒋倾向的湖南省主席鲁涤平。

根据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议:政治分会无权任免地方官员,编遣期间军队不得随意调动。

武汉政治分会的行为,显然违背了中央决议,国民政府指责其破坏中央威信,助长地方割据之风。

蒋介石借此向武汉调集大军,战争一触即发。

北伐战争期间,桂系势力冲出广西,底定两湖,一直延伸到冀东。

南有黄绍竑、黄旭初镇守广西大本营,且与广东李济深结盟。

北有白崇禧统帅的10万大军,虎踞河北京津一带。

中间李宗仁坐镇武汉,以武汉政治分会的名义控制两湖。

掌握着夏威、胡宗铎、陶钧三个军,名义上还可以指挥湖南何健、鲁涤平的部队。

桂系势力从镇南关绵延到山海关,如一字长蛇阵,横蔽整个中国,把蒋介石压在了东南一隅。

此外,上海市长也是桂系的人。

蒋介石感慨道:“平、粤、沪、汉这四个地方拿在手里头,全中国就在他的手里头了。”

整个桂系势力从河北一直延伸到广西,宛如一条长蛇横亘在中间。

虽然桂系看起来势大,却也不是铁板一块。

收买、分化、打压,老蒋在智囊团的建议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

一是用唐生智掐头。

桂系之所以实力暴涨,宁汉之战中唐生智贡献一半的兵力。

白崇禧率领的桂军有很大一部分是唐生智的湘系旧部。

蒋介石便找来曾被李宗仁击败的唐生智,并交给他150万军饷让他前去策反。

二是拆盟。

两广李宗仁和李济深在北伐前就结盟,老蒋焉能不知。

随后,蒋介石又以调停中央与桂系的矛盾为由,邀请广东的李济深北上南京。

随后将其扣押软禁,广西的门户屏障被轻易化解。

调虎离山之后,蒋介石收买了陈济棠、陈铭枢等粤军将领(都是李济深的部下)。

粤军公开倒向了蒋介石,驱逐驻粤桂军,两广联盟解体。

三是拦腰。

桂系通过北伐,收拾湖南,打通江湖,将广西、湖南、湖北连成一片。在武汉成立政治分会,接收唐生智势力。

桂系采取了“以鄂治鄂”,重用湖北本地势力,这让追随他们广西实力派很是愤恨。

堡垒往往从内部攻破。

蒋介石派曾遭李宗仁排挤的俞作柏联络桂系在武汉收编的湖北籍将领,用大洋收买了十五师师长李明瑞和五十七师师长杨腾辉,约定前线倒戈。

一切准备就绪后,蒋介石于3月26日正式下令讨伐桂系,蒋桂战争爆发。

蒋介石自领总司令,调刘峙、顾祝同、蒋鼎文等组成第一集团军,云集在皖赣鄂三省交界地带,蒋介石亲任总指挥,乘船至九江指挥。

江西朱培德部及西北军韩复渠部也在蒋介石的策动下,分南北两路向武汉开进。

与此同时,白崇禧部的湖南籍将领李品仙、凌兆尧、周武彝在唐生智的策反下纷纷倒戈。

白崇禧于3月30日狼狈逃回广西,华北桂军作鸟兽散。

武汉桂军也不愿坐以待毙,分五路开赴鄂豫皖赣迎敌。

正面由胡宗峰的十九军组成,右翼由陶钧的十八军组成,左翼由夏威的第七军组成,但夏威凑巧患病,第七军改由李明瑞指挥,这为武汉桂军失败埋下伏笔。

3月30日,蒋介石率先发起了对桂军的攻击,李明瑞看准时机在4月2日临阵倒戈,回击武汉。

武汉桂军主要由胡宗泽、陶钧、夏威等人,桂系三雄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等都不在武汉。

面对李明瑞的倒戈,胡宗泽、陶钧等人决定放弃武汉向鄂西撤退。

蒋介石充分利用桂系的内部矛盾,不费一枪一弹轻松攻占武汉。

四是扫尾。

随后水陆并进向鄂西桂军逼近,十万武汉桂军就这样土崩瓦解,胡宗泽、陶钧通电下野。

4月25日,蒋介石进驻长沙,部署攻打桂系老巢广西的计划。

以何健为第四路军总指挥从湖南进攻广西,以陈济棠为第八路军总指挥,率粤军会攻广西。

不甘失败的李宗仁、白崇禧逃回广西后,集中兵力顺珠江而下猛攻广州。

就在陈济棠快坚持不住的时候,俞作柏率李明瑞、杨腾辉等援军赶来,击退了桂军。

随后会同粤军一同反攻,何健的湘军也趁桂军主攻广州的时候,攻入广西境内。

6月27日,俞作柏、李明瑞不进驻南宁,李宗仁、白崇禧等逃往香港,蒋桂战争以蒋介石的完胜结束。

四、蒋冯战争

(1929年10月-1930年3月)

蒋桂战争硝烟未散,蒋介石和冯玉祥之间的明争暗斗又已开始。

在1926年的国奉战争中,冯玉祥被张作霖和吴佩孚联手赶出了北京。

虽然冯玉祥仍然控制着西北大片土地,但这里地瘠民贫,远不如京津富庶。

于是在二次北伐中,冯玉祥为重夺京津与蒋介石联手攻打奉系。

可就在张作霖败北,退回东北后,蒋介石却不愿冯玉祥坐大,将京津一带分给了实力较弱的阎锡山,冯玉祥对此极为不满。

在经历“削藩”和蒋桂战争后,不愿做第二个李宗仁的冯玉祥,决定先发制人。

1929年5月,第一次蒋冯战争,蒋介石再次兵不血刃,他用重金收买了西北军的韩复榘石友三,导致冯玉祥的反蒋军事行动中途夭折,自己还被开除了党籍。

10月,冯玉祥卷土重来,通电反蒋。但到了战事的关键时刻,阎锡山突然违背诺言,站到蒋介石一边。

虽然西北军兵多将广声势浩大,但占据政治优势的蒋介石早有准备。

他通过拉拢阎锡山,毕竟在北伐时期,将华北让给老阎。

旋即任命阎锡山为海陆空军副总司令,得到好处的阎锡山立即宣布拥护南京政府,向冯玉祥开战。

12月,孤军作战的西北军败退回陕西,蒋冯战争告一段落。

冯玉祥虽然在这次战争中落败,但实力并未受损。

几个月后,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即将爆发,决定国民党五大军阀此后的命运。

五、中原大战

(1930年5月-1930年11月)

李宗仁和冯玉祥的相继败北,使得阎锡山不得不重新考虑来自蒋介石的威胁。

于是联系冯玉祥和李宗仁等反蒋派,拉开新一轮反蒋斗争。

1930年2月10日,阎锡山通电全国要求蒋介石下野。

随后冯玉祥、李宗仁等各派系将领共57人联名通电,拥戴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为副司令,反蒋集团正式成立。

可就在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宣布就职后,张学良却迟迟不愿就职,既不反蒋也不拥蒋,为后来反蒋集团的失败埋下伏笔。

反蒋联军纠集了桂军、西北军、晋绥军三大军阀和一众小军阀。

合兵70万分四路进发:冯玉祥统领西北军30万,

一部沿陇海线进攻徐州,一部沿平汉线南下武汉;

阎锡山统领晋绥军20万,沿津浦线进攻济南,同时配合冯玉祥合击徐州;

叛蒋投冯的石友三率军10万,出河南配合阎锡山会攻徐州;

李宗仁统领粤系张发奎部7万粤军,经湖南北上,配合冯玉祥夹击武汉。

面对来势汹汹的反蒋联军,蒋介石以黄埔军为主地方军为辅调集60万大军。

任韩复渠(1929年叛冯投蒋)为第一军团总指挥据守津浦线,阻击晋绥军和石友三部;

任刘峙为第二军团总指挥在陇海线与冯玉祥决战;

任何成濬为第三军团总指挥在平汉线阻止南下的西北军;

何应钦坐镇武汉,迎击李宗仁。

做好军事部署后,蒋介石通电张学良,任其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以数百万军费和整个华北的地盘“约分天下”。

1930年5月,反蒋战争爆发,因战斗主要发生在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因此这场大战被称为中原大战。

战事爆发之初,反蒋联军四处开花,李宗仁部在两周的时间内连克衡阳、长沙、岳阳,基本占领湖南全境;

冯玉祥的西北军也在河南许昌一带取得大胜,与湖南的李宗仁形成对武汉的夹击态势;

蒋军韩复渠部作为投蒋的“杂牌军”刻意保存实力,得以让晋绥军轻松攻占济南,威胁徐州。

陇海线和津浦线交汇的徐州,是这场大战的重中之重。

西北军、晋绥军和石友三部都是冲着徐州而来,蒋介石同样在徐州方向部署了韩复渠、刘峙两个集团军,几乎投入全部的黄埔精锐。

冯玉祥在取得许昌大捷后,不顾各方劝阻,将原先计划南下与李宗仁会攻武汉的西北军调至陇海线。

不论冯是出于一鼓作气速战速决还是其他什么目的,将平汉线的西北军调离后,不仅使之前定下的南北夹击武汉的计划流产,还将湖南的李宗仁不置于危境。

6月10日,拥蒋派粤军蔡廷锴部北上攻占衡阳,切断了桂军的退路,兵力最弱的李宗仁败逃广西,率先退场。

在反蒋联军中,李宗仁部最弱,其次是石友三和阎锡山,最强的是西北军。

于是蒋介石做出“打垮晋绥军,拖垮西北军”的战略部署,抽调大量兵力及在湖南取得大胜的蔡廷锴部投入到津浦线战场,展开对晋绥军的反攻。

到8月底,在蒋军的集中猛攻下,晋绥军渐渐支撑不住,退回到黄河以北,而西北军虽然在陇海线上发动了数次大规模进攻,却收效甚微。

解决了李宗仁和阎锡山后,冯玉祥之西北军独木难支,胜利的天平开始向蒋介石一方倾斜。

9月18日,张学良见中原大战形势渐明,宣布出兵助蒋,调12万大军入关。

倒戈将军石友三立马宣布反冯拥蒋,反蒋联军其他小势力纷纷效仿倒戈,反蒋联军进入全面溃败。

11月4日,冯玉祥和阎锡山联名通电下野,中原大战以蒋介石的胜利告终。

中原大战是民国军阀混战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大战,双方攻击投入140万大军,伤亡高达30万。

而作为主战场的河南,受战争影响而受难的百姓不计其数。

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河南又成为中日大战的主要战场之一。

花园口决堤和天灾人祸之下,河南成为那一时期中国最苦难的地区之一。

树皮全部被吃完

六、五大军阀结局

在中原大战后,蒋介石确立了其最高领导人的地位,提高了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统治权威。

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张学良等大军阀也迎来了不同的结局。

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在中原大战中损失最为惨重。

李、阎二人就此失去了逐鹿中原的实力,借助国民党的派系斗争,勉强维持其在广西和山西基本盘。

冯玉祥的西北军虽然在战前实力最强,但其内部矛盾也最为严重,不仅纪律涣散,派系林立,倒戈叛变更是家常便饭。

除了石友三外,还有韩复渠、吉鸿昌、梁冠英、孙连仲等都在中原大战失利后,叛投蒋介石。

以至于曾经割据西北的冯玉祥最后成了孤家寡人一个,连像阎锡山那样割据一省都做不到。

众叛亲离的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彻底瓦解,分裂成了四大派系。

阎锡山领导的晋绥军也受到重创,内部的商震和傅作义等将领也前后联合成一个系别。

东北军因为进入关中帮助中央军,所以在战后得到了华北的地盘,紧随其后又收编了大量的西北军和晋绥军派系的残余势力,一举成为全中国第二大的军事派别。

新桂系撤退回广西以后,在陈济棠派粤军的帮助下自保。

陈济棠

与此同时,派系领袖中的黄绍竑退出了新桂系。

黄绍竑

在中原大战之后一些小军阀的势力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建国豫军的首领樊钟秀阵亡,他领导的派系也在战后被收编了。

樊钟秀

倒戈成性的石友三领导的西北军由张学良收编。

后因为密谋夺取华北,被蒋介石和张学良左右夹击,致使全军覆没。

杨虎城领导的陕军因为协助蒋介石而得到了陕西地盘。

张发奎领导的粤军因战斗实力大损,不得不依附于新桂系。

张发奎

陈济棠领导的粤军在帮助了蒋介石后并未得任何好处,导致矛盾激化。后来以胡汉民被囚为借口,和新桂系联合反对蒋介石。

陈济棠

中原大战使国家元气大伤,“国力之疲,已如风前之烛奢”。

东北军的入关,造成边防空虚,入关后的张学良和东北军,转而关注于华北事务。

予日本以可乘之机,一年后的同一天(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 一八”事。

然而此时的蒋介石却“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将矛头指向中国工农红军,意图实现其“一统中国”的春秋大梦。

也正是蒋介石对日本侵华行为的不作为,滋涨了日本当局的野心,置中国人民于苦难和屈辱。

在西安事变后,中国迎来八年的抗战,而老蒋一统中国也只能是黄粱一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