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我们肠道内的细菌数量,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之多!从数量上来看,我们可被称作是行走的细菌。如此庞大的细菌群体驻扎在肠道内,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群体,被称作肠道菌群,它操控着我们的健康、维系着生命的运转。肠道菌群检测已逐渐成为大众健康检测的重要指标,随着科技发展,肠道菌群检测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快速了解检测技术,是选择科学检测的第一步。 01
常见的肠道菌群检测手段 基于分离培养的方法:该方法较为成熟,依然被许多肠道菌群的研究者采用,但是肠道菌群大多不能培养且比较耗时耗力,无法全面的分析对于种类和数量巨大的肠道微生态系统。质谱技术:基于对菌体蛋白质分析的质谱技术具有在复杂体系中同时区分不同蛋白组分的特点,为肠道菌群的快速、准确、高通量的鉴别提供了可靠方法。其他方法:对于不容易分离培养的微生物,基因检测更显优势,常用的有基于分子杂交技术的分析方法、基于 DNA 指纹图谱的分析方法、基于 DNA 测序的检测方法等。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基因检测也已步入大众视野,常见的有宏基因测序和16S rRNA测序技术,它们都是基于高通量的测序手段,具有一定的优势。宏基因检测(Macro-Gene Testing)是一种新型的基因检测技术,也称为多基因检测或全基因组测序。它通过对个体基因组进行全面、高通量的测序和分析,以揭示基因组中的变异和基因表达情况,从而为疾病诊断、个性化医疗和药物研发等领域提供重要的信息。宏基因检测具有检测全面、检测精准度高等特点,在科研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也因成本高、数据解读和分析难、隐私和伦理问题等在推广使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16S rRNA测序技术是兼顾基因检测的同时又可以实现肠道健康检测的有效手段,是更加适合肠道菌群检测的先进技术。16S rRNA基因是细菌的“身份”标志,是编码原核生物核糖体小亚基的基因。是当前研究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分布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样本16S rDNA高变区进行PCR扩增及高通量测序,从而实现对特定环境下细菌和古菌的微生物种类和丰度进行有效的鉴定。这项技术在微生物学、生态学、医学和农业等领域有广泛地应用。对于肠道菌群检测而言更是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揭示微生物组成:通过16S rRNA测序,可以获得关于肠道菌群中存在的不同菌属和菌种的信息。这有助于了解菌群的组成,包括有益菌、有害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相对丰度。 探索微生物多样性:16S rRNA测序可以通过分析不同样本中的菌群组成和多样性指标,评估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同时比较不同个体、不同健康状态或不同治疗干预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鉴定潜在病原菌:通过16S rRNA测序,可以鉴定肠道中存在的潜在病原菌。这有助于了解潜在的疾病风险,并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 监测治疗效果:在临床研究中,通过定期进行16S rRNA测序,可以监测治疗干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这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指导个体化营养干预:通过16S rRNA测序,可以了解个体的肠道菌群状态,进而指导个体化的营养干预。根据菌群组成和功能,可以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促进肠道健康和营养吸收。
03
元奥生物将肠菌检测技术再升级! 元奥生物钟在16S方法基础上进行升级,通过对 16S rRNA 基因上的五个区域 (V2、V3、V5、V6、V8)进行多重 PCR 扩增和测序,更加有效地提高了细菌物种检测的覆盖率和分辨率,有效降低了组织中宿主的干扰,大大提高了检测的覆盖率和分辨率。 5R 测序区域示意图V4 区、V3V4 区、5R 测序方法比较元奥生物肠道菌群检测采用5R 16S rRNA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对人类肠道内2000多种菌属进行检测和定量数据分析,判断肠道微生态健康状况,通过“菌-病”特征关系研究的肠菌模型分析评估疾病风险及亚健康状况。肠菌检测可服务于医疗机构用于疾病的辅助诊断及亚健康人群的微生态调节建议。 [1] 刘玉婷 , 郝微微 , 温红珠 , 等. 肠道菌群的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 [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6,24(20):3142-3148.
[2] 赵洁, 马晨, 席晓敏.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肠道微生物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2014; 12: 61-66. [3] 张睿雅,王俊平,刘萍,等. 肠道微生态研究方法.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6年8月第28卷第8期:971-974. [4] 丛玉隆. 实用检验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年8月:第22-23章 [5] 郭美薇,刘凡铭,邹伟. 16SrRNA测序技术在肠道菌群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实验室科学. 2019年4月第2期第22卷:1-4,8 [6] 吴培东, 肠道菌群检测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医疗装备 2020年1月第33卷第1期:196-198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文献 免责声明:平台旨在分享肠道微生态相关知识,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以及原出处所有,文章内容旨在科普,如涉及作品内容、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仅供学习、交流,请勿用作商业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