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市南昌路100弄(原环龙路渔阳里)2号。砖木结构两开间两层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坐北朝南。1920年夏,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此成立。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经修复后对外开放。 革命刊物《新青年》 《新青年》第8卷第1号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向传统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1917年,编辑部迁北京。在北京大学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使新文化运动迅猛发展。 1920年2月,陈独秀自京抵沪,寓居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也随迁于此。《新青年》从第八卷第一号起,成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开始着重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12月,陈独秀前往广州担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新青年》交由陈望道负责,李达、李汉俊、袁振英、沈雁冰等参加编辑工作。 1922年7月,《新青年》在出版了第九卷第六号后休刊。1923年6月,《新青年》改为季刊,出四期休刊。1925年复刊,出五期,次年7月终刊。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李达致函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回忆党中央工作部(中央局)情况(1954) 1920年5月,陈独秀等人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是一个秘密组织,没有纲领,会员入会也没有成文手续,负责人陈独秀。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后,努力探讨社会主义学说和中国社会改造问题,撰写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思潮斗争,翻译进步书籍。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员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留日学生,如李达、李汉俊等;二是浙江一师师生,如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等;三是部分国民党人,如戴季陶、沈玄庐、邵力子等。 共产党发起组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今貌 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5人在陈独秀寓所开会,决定建立共产党组织,并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还起草了党的纲领。8月,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老渔阳里2号正式成立,推陈独秀担任书记。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后,有计划、有组织地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先后创办了工人刊物《劳动界》周刊,创办《共产党》月刊,帮助出版《上海伙友》,支持《民国日报》《觉悟》副刊。中国共产党发起组还指导工人运动,介绍和推广工人运动经验,支持与领导罢工斗争,组织集会。1920年10月,领导成立最早的工会组织上海机器工会,壮大了工人力量。1920年9月创办了第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输送革命青年到俄国学习。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建立后,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具体组织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地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 筹备召开中共一大 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积极筹备下,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日趋成熟。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先后抵沪。两位国际代表建议尽快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认为建党工作已有基础,赞同他们的建议,并与在广州的陈独秀、北京的李大钊联系商议,确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 中共中央局机关 陈毅、潘汉年等调研老渔阳里2号(1952夏) 中共一大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局。1921年9月,陈独秀从广州回到上海主持中央局工作,陈独秀、李达、张国焘3人经常在这里聚会,研究工作。中共中央局依据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和决议,健全中央和地方组织机构,宣传马克思主义,统一领导工人运动,领导各地党组织迅速开展各项工作。 1921年10月4日,法租界巡捕房在老渔阳里2号逮捕陈独秀与夫人高君曼及包惠僧、杨明斋、柯庆施等人。陈独秀后被保释。1922年8月9日,法租界当局再次在老渔阳里2号逮捕陈独秀,并查抄大量书籍和文件等。10月,陈独秀离沪去京,筹组中共代表团出席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老渔阳里2号作为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的历史使命就此结束。 1951年,《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经陈望道等勘查确认,于1952年修复,并曾作为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二馆对内部开放。2018年6月,黄浦区政府启动对旧址的保护利用项目,经房屋置换,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对旧址进行保护性修缮。2020年8月,“星火初燃”——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史迹陈列展对外开放。 作者:中共黄浦区委党史研究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