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各派书籍推荐,从此不再看错书!【精讲06】

 慧然 2024-04-16 发布于广东
文章视频版请移步b站

往期梳理了易经流派和易学史之后,该谈谈看什么书了。本期就分门别类地推荐相关书籍。凡是提到的书,我会尽量介绍所属门类,以及适合哪类人观看。
易学广博,流派太多,书也太多,我个人不可能读过所有书,好在我大学专业是编辑出版,也曾经在出版公司工作过,现在也是相关文案主编,对于快速总结一本书的内容,算是比较有心德的,不会让大家失望。
图片

01易学脉络简单回顾
进入正题前,先简单梳理下易学三大脉络和四大流派。
易学三大脉络,就是易经自古以来的三个发展方向,阴阳易、黄老易和儒家易。

第一阴阳易,从伏羲、神农、文王古易出发,注重阴阳卜筮。战国荟聚成阴阳家,汉代演化成象数易,宋代催生出图数易。星象风水、占卜算卦之类,均可纳入阴阳易。

第二黄老易,是从黄帝出发,对天地人的认知已经较为成熟,后又经由老子阐发,遂演化为黄老易。涉及易、医、道、养生修炼之法。各类道家经典、医药法术、炼丹养生,均可算进此脉。

第三儒家易,尧舜到孔子的易,注重对社会和人文的思考,和儒家理义绑定较深。

这三大脉络互相影响,三者摩荡造就了易学的精彩纷呈。

先秦时,阴阳易最受重视,从上古巫、史、卜、祝的社会地位就能看出一二。即便战国时期,阴阳家的咖位也相当显赫。五德终始说的作者邹衍出访他国,国君亲自迎接,燕昭王甚至抱着扫帚扫地恭迎。这待遇,同时期的孟子可远远比不上。(《史记·孟荀列传》:“是以驺子重於齐。適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適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秦皇、汉武之间,前有焚书坑儒而百家腰折,后有无为而治而百家复苏。黄老、阴阳、儒门易都有发展。但自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后,阴阳易大兴。不久孟喜得战国阴阳家书,创立象数易。再经焦延寿、京房发扬,象数易和天人之学绑定,在西汉中后期成为国家正统思潮。历史书上说“独尊儒术”,其实这时的儒术与后世儒学完全是两种概念,更像是神学和象数术数在主导儒学。

汉末“苍天已死”之后,天人学说走下正统,从此再也没有回归。阴阳象数易零落,散入各类术数中。

曹魏正始年代起,少年王弼为代表的魏晋玄学易兴起。现在常用“玄学”来形容各类术数,但魏晋玄学家其实倾向排斥象数术数,他们更崇尚老、庄、易三玄义理阐发。玄学易贯穿七百年,由魏晋隋唐到宋初。

宋代易学,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是融合阴阳、黄老的图数易闪亮登场,为后世带来了高深莫测的易图、易数。一是儒家理学易修成正果,以程朱理学的形式统治正统七百多年。

纵观上下五千年。汉代之前,阴阳易为主。宋代之后,儒学易为主。黄老易在其中起转承接。我所总结的易学四大流派,正是基于这一逻辑。
图片

02象数易书籍推荐
(我的)易学四大流派:象数、术数、义理、易道。方便做推荐的首先是象数和义理。
前面四期易学史,我推荐了很多相关书目,但推荐得多等于没推荐,所以再精炼一下。
图片
象数易。以汉易为尊,汉代之后的象数易绝大多数都是对汉易的一次次重复。所以研究象数易重点看汉易,了解汉易首推《周易集解》。这本书收录汉易诸家易说(主要荀爽、虞翻),是象数易最具代表的作品。
这本书有三个版本可以选择(任选其一即可):
李鼎祚《周易集解》(竖排繁体)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竖排繁体,字有点小)
曹元弼《周易集解补释》(横排繁体)
图片

03义理易书籍推荐
义理易。我说过两千年里只用看五本——
曹魏王弼的《周易注》
唐代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又称《周易注疏》或《周易兼义》)
北宋程颐的《周易程氏传》
南宋朱熹的《周易本义》
清代李光地的《周易折中》
图片
这里再做个推荐程度评级:
王弼和程颐所处的时代。世道上,山河没有一统;学术上,学派争论较多,故而他们的内容或多或少带着些政治、学术目的,各有偏执,有偏则不全。
朱子《周易本义》是理学易经典,也融合了占卜、象数,但个人特色非常明显,如果对朱子理念和作风不够了解,读起来可能会有说不出来的怪怪的感觉。
《周易注疏》和《周易折中》。两本都是大一统后举国之力编撰的,是盛世修书的典范,气度较大。其目的是给千秋万代读书人看的,往往能参合众家学说,折中诸派观点。普通读者更容易接受。
所以这五本书推荐顺序如下:
《周易注疏》和《周易折中》优先
《周易本义》次之
《周易注》和《周易程氏传》再次之
象数易与义理易的当代研究,很难超出两千年来的成就,大多都是对经典著作的解读和二次创作。个别惊才绝艳的原创作品侧重点大多放在某一话题中,而非综合性著作。比如熊十力的《乾坤衍》专求乾坤二卦入手。且此类作品很考验读者的国学基本功,门槛较高,所以我推荐现代一些“译注”类书目。
译注,就是对《易经》做注释和解读,所用方法主要是训诂字意和章句研究,融合作者本身的见解。这类书目的体例和《周易注疏》《周易折中》类似,对于初接触易经又不喜欢看古书的人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比较容易找到的,有:
黄寿祺、张善文的《周易译注》(可搭配张善文《周易入门》一起看,先看《周易入门》)
中华书局杨天才、张善文的《周易》和郭彧的《周易》
金景芳、吕绍刚的《周易全解》
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
陈鼓应的《周易今注今译》
南怀瑾和徐芹庭的《周易今注今译》
图片
译注类书目虽然也有参合象数、黄老之说的作品(比如陈、南的《周易今注今译》),但大多是偏儒家易。以义理见长,不重占卜之法,所以读这类书可以了解各种智慧奥义,但学不了占卜技巧。
易经占卜类书籍,属于象数易和术数易,尤其偏重术数,也是群众基础最厚的、最受大众讨论和学习的。
汉代之后,阴阳易散落术数中,各类术数自身不断发展,几乎都能做到脱离易经原文而自成一派。三式占、八字命理、紫微斗数、风水堪舆莫不如此。术数研究者有不少学了几年十几年都没看过易经原文的,所以这类术数的入门与易经原文关系不大,本期就不做推荐了,只说一下和易经原文关联较多的“六爻占”和“梅花易”。

03六爻、梅花易书推荐
当今六爻也可以只用六亲世应、生克飞伏之类做到断事,但学六爻却不深入研究六十四卦,终究道行不够。
六爻源头是汉代京房易,可以看卢央教授的《京氏易传解读》。也可以直接看六爻类占卜书:《增删卜易》《卜筮正宗》最流行,都适合入门。《火珠林》《黄金策》《断易天机》《易隐》《易冒》之类,入门后可以仔细参悟。
这方面,华龄出版社有两个系列可以推荐,“京氏易精粹系列”和“纳甲汇刊系列”,六爻经典书籍基本都收录其中。
图片
图片
以上多是古书,对那些有古文阅读障碍、一看文言就像中了十香软筋散的人来说,可能天生有点不合。当代人的作品也有值得入门推荐的,比如张延生的《易学入门》和《易学应用》,算是占卜类入门书里很容易接受的了。
图片
刘大钧的《周易概论》和《纳甲筮法》,虽然学术气息偏重,占卜实用略有欠缺,但作为了解象数易和六爻占卜的入门书籍仍是不错的选择。
图片
梅花易数比较好玩。初学术数的人觉得很神奇,学了一阵子后觉得是傻逼,再学一阵子又觉得有点东西,梅花外应的确很玄。梅花的书直接找《梅花易数》就行,很多出版社都有出版,华龄出版社的《梅花易数讲义》就挺详细。
术数易只介绍这两个了,再说最后一派,我觉得最不好分类的一派,当初我取名“易道”是实在想不到其他名字。这部分内容很丰富,下面拎出几个说说。

04其他流派推荐
道家易,不纯是黄老易,也有阴阳易,最经典的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就是黄老和象数易结合,道家易想要研究精深要去道藏众多道家经典里追寻。这点我了解不够深,就不推荐具体的了。但一些兼修易道的名家作品肯定值得一看,比如南怀瑾、陈鼓应、潘雨廷的著作。要是你想看的是到家法术和符咒之类,那属于术类,还是直接去拜师吧,看书是学不了的。
考古易是近半个世纪才兴起的,因为需要接触最前沿的国家级考古项目,门槛就比较高,相关作者人数少,但来头都不小。要么是学术巨佬,要么是名家学者,比如李学勤、裘锡圭、廖名春、丁四新、刘国忠等,还有国际友人如夏含夷等。这类的研究方向是易经溯源,整理与研究出土简帛的易经或筮法内容,注重发掘易经“源头”“本初”,如:
李学勤《周易溯源》(又称《周易经传溯源》)
廖名春《周易经传及易学史新论》《周易经传十五讲》
丁四新《周易溯源与早期易学考论》
夏含夷《周易的起源及早期演变》
图片
此类书籍现在挺多的了,不过和传统易学研究方法差别较大,除了易学兴趣还要国学、考古和古文字的兴趣,并且有一定基本功才看得进去。
易学史的书目推荐,之前做完易学史系列时已经说过了,贴在这里,不再复述。就强调一下,单就对“掌握易学体系”这一目的来说,最好方法就是看易学史,比直接看易经译注类书籍还要短平快。
图片
最后说说那些讲易经智慧、道理的书,是当下最热销的易经书籍,没有之一。代表性的有南怀瑾《易经杂说》、曾仕强的《易经的智慧》等。
图片
看这些书,的确能看到易经传统文化渊深博大、令人神往,但很难从中体系的学习了解《易经》或易经占卜。这类书大部分是作者杂谈,很多是他们授课做讲坛、栏目的内容整理成书的,有大量即兴发挥的内容,内容依赖于他们丰富知识、智慧和个人表达能力。与其说是易经智慧,不如说是作者个人的智慧。
不是说他们的内容不够贴近易经,而是说对于没有基本功的人来说很难体会到真正精彩、精华的地方。尤其是南怀瑾的,你会感觉到好有道理、好有智慧,但要是问是什么道理,为什么是这道理,那不知道,反正就是好有道理、好有智慧。
如果只想对易经做些了解,并在某些时刻能够拿来装逼的话,那可以读。南怀瑾儒释道三教都有独到阐发,你能记得他所说的一分内容就足够大吹牛逼了。但若想要系统掌握某一类易学学问,那我不建议一开始就看这类作品,适合学了一阵子之后再来看这些,来检查自己是不是学废了。
虽然我尽量想做到厘清门类派别,但易学广博,各门类难以完全独立。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术数易与义理易,都有可以结合的轨迹。就像术数圈喜欢强调修心、修行,其中固然有刻意营销的痕迹,但也不能否认一个现象——术数学到后期,都很有默契的兼修黄老道医、儒经佛禅等。
不只是术数,易学各类总会互相渗透,也不能做太细致的区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成就了易学的广博渊深,也正是易学的魅力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