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讲05】宋代易学脉络梳理,群星璀璨的易学盛世!

 慧然 2024-04-16 发布于广东

文章视频版请移步b站

本来这期是年后回来就要更新的,但年前写的文案年后怎么看都不满意。虽然这系列一直播放量垫底,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会翻身的,也想尽量优化文案。又看了些资料决定重写,并将宋易和元明清一起说了。一直耽搁到现在,抱歉。
先说宋易,也是本期主要内容。
宋代文化昌盛,易学百花齐放,是个名人都有自己易学著作,比如北宋五子、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朱熹等都深谙易学且留下不少经典之作。传统象数、义理在宋代再度兴起,图数易粉墨登场,各类术数争奇斗艳。
宋易内容很多,争议也多,难以面面俱到,如果观点不合,还请见谅。
宋代的昌盛文化,似乎是历史必然,宋代建国初所面临的问题要上溯到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节度使各凭武力雄踞一方,名义上一国,实则更像是联邦。
黄巢冲天香气透长安之后,唐朝廷彻底名存实亡。尔后剿灭黄巢的两大重臣——李克用、朱温生起上源驿之变,彻底将世道推向藩镇豪强的炼狱场。吃人(字面意思)的五代十国你方差罢我登场。不用说汉代皇帝受命于天这种观念了,连天子的基本尊严都在武力面前不值一提,用当时一句经典名言来说——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整个五代史就是部下克上的造反史,正常权力交接基本不存在,包括终结乱世的宋太祖赵匡胤,也是这般从士兵到黄袍加身的皇帝。有宋一代重文轻武,受到众多历史爱好者的鄙视。但设身处地而言,他没得选,他太明白这片土地上武魂膨胀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
从上源驿(公元884年)到陈桥驿(公元960年),八十年的血与泪汇成了河还在山河血脉里汹涌流淌,无数亡灵白骨隐匿黑暗之中,瞪着磷火之眼俯瞰血色大地。重用文官、约束武将是时代的选择,他赵匡胤没得选。
就文化发展规律而言,自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到汉代经学没落(东汉亡于220年),儒学第一轮发展历经七百多年,而后儒学地位一直在削弱。
魏晋南北朝玄学兴盛、三教并起,整体趋势是佛道看涨、儒学看跌。唐代佛学大盛、道学也列入宗庙,儒学长期受压制。自建安(汉献帝)到建隆(宋太祖)也有七百余年。
七日來復,反复其道,儒学当复,天降群星。
宋代文坛群星璀璨,虽然宋代学者大都精通三教,却也都秉着一颗重建道德纲常的儒家向圣之心。要么站在反对佛道的立场,要么从佛道中寻求新法。最终从大道荒冢中寻觅出一个“理”字
自朱熹合四书(1182年)到蔡元培废经科(1912年),又七百余年。
宋学的“理”从易学中得来,精髓也在易学。但宋代理学易不能全然代表宋易,宋易是全方位发展的,象数与义理同时兴盛,易卜占筮、风水星象遍地开花。而这一切的起源又与道法传承非常密切,因为北宋易学的开山祖师就是一位知名道士——陈抟
陈抟,五代末宋初道士,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字图南,自号扶摇子。曾参加科举,但没进面,就不卷了,隐居武当山。在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二十年,后又移居华山,与隐士李琪、吕洞宾等为友。睡眠质量令人羡慕,可一睡百日不起,又称“陈抟睡仙功”“蛰龙睡丹功”
后周世宗柴荣,喜好外丹之术,召陈抟咨询,赐号“白云先生”。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再受高梁河车神欣赏,赐号“希夷先生”
陈抟在道学、易学、术数等领域都有开拓。其好易手不释卷,其解易以图代文。
以图解易可另起一派,也可并到象数易一类。但它不遵循汉代象数易的传统,而是更古老辈的伏羲易和战国阴阳易,再融合了道家内丹术尤其是《周易参同契》。宋代图易是一个全新视角,凭借一图就可融会象数义理的精义,大凡精彩易图都是两者兼有。
按记载,陈抟有三图传世:先天太极图、龙图、无极图。大家可能有点陌生,但换个说法就熟悉了——太极图、河图、洛书
先天太极图就是大家所说的太极图,又叫“天地自然之图”,重点在于四正位是乾坤坎离,阴阳鱼配合太极点的黑白比例,与八卦方位三爻都有对应。这样卦的方位就是伏羲先天八卦,与之相对的是文王后天八卦。
图片
第二张,龙图,龙马负图之意。龙图三变可变出河图洛书:
一变,天地未合之数;二变,天地已合之位三变,天地生成之数
图片
图片
图片
生数与成数合在一起按五行方位排列就成了河图这是天地之数五十五的图
另一种变法是五在中间,但十隐匿起来。一三七九天之生数在四正位,二四六八地之成数在四隅位,就成了洛书。
宋代河图洛书也有争议,比如河洛之学代表人物之一的刘牧,他的《易数钩隐图》中河图、洛书是反过来的。
第三张无极图,也是太极图的一种。不过将此图真正发扬光大的,是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颐,这张图后世多称作“周子太极图”
图片
几张图流传极广亦是争议极因为宋代才出现很多人认为世上本没有太极图河图洛书都是宋人杜撰
但这也不对,此类易图的易学原理并非宋易首创,类似图式早已出现过:尚书洪范九畴、大戴礼记明堂九宫、易纬太乙行九宫图、杨雄太玄图、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月相纳甲等等作品中早有此类概念,只是图式没有广泛流传。
现今考古发现中,清华简《筮法》,已有了数字卦形式排列的,八卦方位图和人体图,都足以证明宋代易图并非凭空杜撰。
根据朱震《汉上易传》的记载,陈抟易学传给种放,种放传穆修、李溉。

国家隆兴,异人间出濮上,陈持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是时张载讲学于二程、邵雍之间。故雍著《皇极经世》之书,牧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敦颐作《通书》,程颐述《易传》,载造《太和》《三两》等篇。或明其象,或论其数,或传其辞,或兼而明之。更迭唱和,相为表里,有所未尽,以待来学。

朱震《汉上易传》
李溉一脉传《易数钩隐图》的作者刘牧。穆修一脉分别传邵雍和周敦颐邵雍得先天太极图周敦颐得无极图程颢、程颐又师从周敦颐北宋五子中的四个可以上溯陈抟
图片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其易学又叫濂溪易学,代表作品就是一图一说——“周子太极图”和《太极图说》。
周子太极图就是前面说的陈抟无极图,和《太极图说》一起,此图建构了一个“无极太极→二气→五行→万物和人类的宇宙生成图式”。
第一节,为首句“无极而太极”,释第一层;
第二节,自“太极动而生阳”至“两仪立焉”,释第二层“阴静阳动”;
第三节,自“阳变阴合”至“各一其性”,释第三层图式“五行交合图”;
第四节,自“无极之真”至“坤道成女”,释第四层;
第五节,自“二气交感”至“变化无穷焉”释第五层。
图片
此图是否传自陈抟也有争议:黄宗羲认为出自河上公的无极图,毛奇龄则考证是《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之一的《太极先天之图》,朱熹认为是周敦颐自创……说法各异,已是宋代众多易图迷案之一。
此图所附的《太极图说》可以称作宋代理学的开端,虽然才短短两百余字,却融合了先秦两汉以来众多易学思想,道出宇宙万物化生之妙。
朱熹与陆九渊兄弟“无极”“太极”之论争亦是由此而发《性理大全》将之称为“有宋理学之宗祖”
除了太极图和太极图说之外,周敦颐著作还有《通书》,此书从易学易道出发,言人生修为,全篇约四十章,文辞简约,每章最多百余字,有许多读易心得,通书影响宋明理学极深,对学术方向有决定性作用,这种思想启发最直接的影响,就在于他的两个徒弟,程颢、程颐。
程颢,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
程颢因没有著书立作,易学名气不如程颐,但不代表易学修养不如弟弟,《宋元学案》和《二程遗书》中的一些记录,足以说明其易学造诣极深。
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宋哲宗时入崇政殿为皇帝讲书,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四川涪州。
程颐易学侧重于义理阐述,有“随时取义”和“随时变易以从道”的观点。认为《周易》乃变易之书,卦的解释要不拘一格、因时制宜。且易之周流并非绝对随心所欲,要遵从一定原则,那便是“理”是否合乎天理决定了卦爻吉凶。
这种思想算是延续王弼孔颖达一脉,但没有以为否定象数,主张义理通过象显示出来,理为体、象为用,“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程颐的易学代表作是《周易程氏传》。
“理学易”除周敦颐二程之外还要再提一人——五子之一的张载。
张载,字子厚,《横渠易说》的作者,也是二程的好友,少喜谈兵,后受范仲淹启迪改习儒学。
嘉祐二年,张载去京师考科举、考试之余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座椅,开讲《易经》,听者云集。其间他遇到同来会考的程颢、程颐兄弟,后来三人都金榜题名。
顺便提一下,嘉祐二年这届科举就是历史著名的“龙虎榜”,主考官是欧阳修,榜上有名的除了张载、二程兄弟外,还有苏家兄弟——苏轼、苏辙,曾家兄弟——曾巩、曾布,另外还有吕大钧、吕惠卿、章惇、王韶等人,真正的卧虎藏龙。
张载中进士入官场后,因与王安石意见不合,不久辞官回横渠镇讲学著述。其学说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他不同意二程以“理”为万物本原之说提出“太虚即气”观点强调“气”。易学著作有《横渠易说》,另外著有《正蒙》《经学理窟》等,皆编入《张子全书》中。
到这,北宋五子中偏义理易的四位都介绍了。接下来该说说宋易最具划时代意义的那一位了——“图数易”邵雍。
邵雍,字尧夫,谥康节。邵雍易学又称“先天易”,自他之后才正式有伏羲先天和文王后天的概念,他的代表作有两类:一是先天易图,一是皇极经世。
先天易图不是一张图而是一组图,根据《宋元学案·百源学案》记载共有十五张,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八卦次序图、八卦方位图、六十四卦次序图、六十四卦圆图、六十四卦方图、卦气图、经世衍易图等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邵雍又受道家影响,以太极为宇宙的本原,将数与象的根源归结为太极。将“太极”等同于“道”和“心”,提出“道为太极”“心为太极”的命题。
他主张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按“先天象数”图式展开的又根据先天象数提出“天地亦有终始”(即毁灭又复生)的观点用“元会运世”计算宇宙历史。此乃《皇极经世书》推演宇宙元运数的理论核心
《皇极经世》根据六十四卦制定历史年表,演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邵雍认为宇宙存在周期,我们所处的世界只是宇宙大周期中短暂周期。一个世界毁灭就有新世界诞生,宇宙生灭轮回无限循环。
先天易图包涵万类,皇极经世推演宇宙,都是极富创思之作,改变后世研学方式。此种开创性之成就,放眼数千年易学史也仅寥寥数人而已。
邵雍术数影响亦深,衍生出邵子神数、铁板神数、梅花易数等都在民间享有盛名,诸多流派也奉之为宗祖,足见其影响力之广之大。
以上是陈抟、五子为代表的北宋易学,此外还有很多名家著作就不一一列举了,将一些有名且有作品传世的列在这里,有兴趣的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
图片
北宋易图、义理结合已成趋势,南宋更明显,凡说易经必引易图。南宋易学名师也很多,但声名地位能与五子等量齐观的唯有朱熹。
单就易学来说,朱熹很难定义。如果说北宋五子既是理学家又是易学家,那朱熹理学家身份要大于易学。二程、张载以理解易,他是以易说理。就拿他最有争议的一句话来说——易本卜筮之书
此话本不错,易最初的确是用来卜筮的,但朱熹有点过于强调易本卜筮之书了,他认为从伏羲到文王都是为了卜筮的,到孔子《易传》出现才赋予了哲学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圣人立龟以与之卜,作易以与之筮,使之趋利避害,以成天下之事”。
就易经起源来说,他不赞成以义理注解卦爻,试图从卜筮角度注明原意。又认为易经存在着天下事物之理,需要后人揭发,他说:“盖《易》不比《诗》《书》,它是说天下后世无穷无尽底事理。只一两字便是一个道理。”提出“易只是一个空底物事”的命题,这点在当时惊世骇俗,对义理派和象数学派都有很大冲击。
朱熹本人对易学派系看得不是那般分明。陈抟、邵雍的易图他很喜欢,他的易学代表作《周易本义》中,先后天八卦、河图洛书等图放在最前。因他绝对权威的学术地位,加之其文字在古文中也相当简明易懂,其理念及易图在后世影响力极广。
象数易他也不刻意回避,也会引用卦气说内容。
《周易本义》虽然被视作理学易经典,但其实哪样都带着点。
朱熹另有一本《易学启蒙》,这本书是他和蔡元定合著的。蔡元定名义上是朱熹弟子,实则亦师亦友。
蔡元定本就在易学上卓有见解,喜欢象数易和邵子图数易,他和朱熹的易学方向颇有出入,朱熹收他为徒又与他为友,足见他其并不拘泥。二人合著的《易学启蒙》共分四篇:本图书、原卦画、明蓍策、考变占。
兼采两汉以来象数、义理之长,实为可贵。
宋代图数易、理学易说到这基本厘清,此外还有一些其它流派,如南宋朱震的《汉上易传》是象数易;杨万里的易传以历史角度解易;杨简的《杨氏易传》和王宗传的《童溪易传》以禅解易……其他各类易经风水堪舆、星象占卜之类易作难以胜数。
有宋一代易学百花齐放,但谈及绝对影响力还是程朱为代表的理学易最为强势,此后元明清三代虽然不乏一些有卓见的易学家,但绝大多数难以跳出宋易藩篱,简略描述的话,了解几人即可。比如说出“一部易经,不在四圣而在我”的來知德,说出“六经为我开生面”的王夫之
来知德,嘉靖年间人物,学易精深,二十九年苦思冥想撰成《周易集注》。象数、图数易都有继承,理学易也有阐发。创作了自己的“来氏太极图”提出六十四卦的“错”“综”“半象”“大象”等理论,是明代易学瑰宝级人物。
图片
明清易代之际,复杂社会形式,易学又生变化,诞生一类反传统的“喷子型”学者,代表人物有黄宗羲、王夫之。
黄宗羲著作《易学象数论》,对先代象数易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内容上却是骂象数易的比较多,生动诠释了“先加入后打败”,不过他骂得内容的确切中要点,道出了象数派的一些混乱牵强。
不过在“喷子”方面,王夫之更强。他不仅骂象数易,玄学、义理也一视同仁的骂。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石船山,后人称之“船山先生”
少时诵读经典,求学不倦,涉猎极广;壮年经历明亡,投笔从戎,反清复明;无奈南明内斗,屡受排挤,遁世求学。深山治学四十年,天文历法、数学文学、地理历史无不研究,易学著作有《周易内传》《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发例》《周易大象解》和《周易稗疏》等。在象数、义理、训诂上,都有真知灼见,又因史学功力极深,也有以史解易内容。
清代易学有一个大名称——清易。常和汉易、宋易并称,但比之汉易和宋易的开创性差之甚远。
清代历史环境和学术风气变化,易家治学多笃实精深,能够折中以往诸派观点却少有创新之谈。以汉魏易学文献的考证为特征的“朴学易”逐渐成为主流。正是这一时期,汉代象数易迎来大复兴。还有一批易学家从事古书辑佚,对如今易学研究留下了许多重要资料。
清初除了王夫之这类明朝遗老,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批易学家是在奉旨编纂《周易折中》等著作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代表人物有李光地。
《周易折中》以程颐、朱熹之学为主,兼采秦汉以来诸家学说,阐释义理多公允不虚,很符合“折中”之名
乾嘉时代有惠栋,人称小红豆先生,世代书香学问之家,易学著作《周易述》。他继承父辈治《易》传统,搜集汉儒《易》说,加以编辑考订,末编附以己见,以发明汉易之理。又有《易汉学》一书,罗列汉代易家的说《易》条例,是研探汉易的重要参考书。
乾嘉之后最具代表的人物是焦循。焦循,字里堂,家中世代研究《易经》。易学著作有《易章句》《易通释》和《易图略》,称为“易学三书”。其易学不拘泥于前人所论还用“数学”解易试图用科学计算方法取代“哲学”易,已开始结合西学东渐后的新时代特征,摆脱元明清三代经学枷锁来治易。
1912年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推行废除经学。作为传统经学之首的易学,非但没有因此受到挫折,反倒因为脱离了元明清经学桎梏,展现出勃勃生机。
近代史中,很多学者试图在这千年未有之艰难变局中,从易学中重新发掘中华文化。期间代表性的易学大师有杭辛斋与尚秉和。
杭辛斋易学力图与西方自然科学贯通,偏重于数理。主要易学著作有《易楔》《学易笔谈》《易数偶得》等。
图片
尚秉和则涉猎甚广,其人本就精通方术医药,又擅绘画、金石古玩鉴定等,尚秉和的易学,偏重于象数之学中的“象”,其对卜筮用功颇深。
他认为“象为学《易》之本”,主张卦爻辞与卦象一一对应,辞从象出,对于汉代易学用象规律发明颇多,其作品基本收录在《尚秉和易学全书》中。
图片
民国至今,易学在新时代浪潮中,不断有新的阐发,各家各派都有人涉猎,已有“易学兴盛”之势
至此,我用了四期内容简单梳理了易学史。数千年的易学传承,我的内容着实不痛不痒,只能算作抛砖引玉,如果对易学史还有深研兴趣,也有此类书籍可以去查看:
篇幅简短的有余敦康的《易学今昔》、潘雨廷的《易学史入门》《易学史丛论》《读易示要》,
篇幅较长的有朱伯崑的《易学哲学史》、林忠军的《周易象数学史》、高华民的《先秦易学史》《两汉易学史》《宋元明易学史》。
易学史系列介绍完毕,后面会再梳理一下古今易学书目,今后再做易经入门概念解读,谢谢大家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