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的三个顶级智慧:虚静、柔刚、有无

 书香文斋 2024-04-17 发布于新疆

道德经中的生活哲学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他相信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的状态,面对世事的纷纷扰扰,老子提供了一套治疗的妙方即“致虚守静”。

01.

以静制动,动中取静

老子在蓬勃生长的生命中,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他认为万物虽然纷纷扰扰,但最终还得回到它原来的根,呈现静的状态。

他间接指出,人世间嚣嚣攘攘,最后还是以回到清静的状态为宜。

静不是人们常常以为的消极,在老子的观点中,有着以逸待劳、以静制动、动中取静的内涵,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老子想阐明的是“动极则静,静极则动”的人生哲学。

如何保持“虚静”?

老子提出:一要“塞兑闭门”;二得“涤除玄览”。

塞兑闭门,通俗地说就叫不被外物所累;涤除玄览,则有“清除心中一切杂念”的意思。这样才能调理出一套保持心理平衡的学问。

图片

02.

柔能克刚,水滴穿石

如果把“柔弱”之道应用在人生,老子认为“柔能克刚”,因为柔性的东西,绵绵若存,用之不动。

老子用草木来诠释他的想法,他说草木在欣欣向荣时,形质是柔脆的,可以迎风摇曳,强雨不摧,花残叶落时,就变成枯干坚硬;

人也是如此,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死了的时候,就变得非常僵硬。

水,最接近于这种观念。老子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坚之强,却也没有可以胜过它的。

我们看看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两岸的断崖峭壁,不就是涓涓细流千年来的切刻之痕吗?

东海岸的海蚀天险,也是海用时间吻烙的戳记,水滴穿石的功力,不能小觑。

在老子的观念中,柔弱并非软弱无力的意思,其中有着坚忍不拔的性格。

老子的柔弱主张,也有“处下”、“不争”、“利物”的人生观点,及谦虚容物、海纳江河的内涵。

图片

03.

有中也无,无中也有

在老子的观念中,有与无是相随相生的,无是相对于存在的观念。

许多观念都在相对的前提中产生,于是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

意思是说,天下人的心都明白美的观念产生后,就有丑的概念出现,但对于比美更美的事物,原来的美也会变成丑。

“相对”的哲理见证天下没有“绝对”的美丑,但在一般人心理困扰中,只会与最好的人比较,忘了与比自己不幸或与更差的人去比。

有与无事实上是相形不背的,困顿不如意时,何妨想想更落寞的那些人;飞黄腾达时,别忘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事实。

这么一来,人生才不会因阻碍不通而丧失自我。

“有”、“无”之观,建构了老子“道”的哲学。这样的道是“无”的法相存在,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之“道”,说明了万物对立统一与周而复始的循环原理。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家
文章仅用于分享交流不作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