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两点关于临王羲之手札时的用笔问题!

 书法心法 2024-04-17 发布于河北

以前对两件事比较有困惑。

第一,临帖提倡原大,为何好多名家都放大临,而且是放特大临,不但没有像,反而丧失了原帖很多东西。

第二,为何临帖提倡用长锋。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这两点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起初临二王手札时,先放大临,习惯用笔,基础稳定后渐渐趋向临原大。

当时每本都要临过十几通,数量虽不多,却也有了些心得体会,逐渐开始尝试去进行变化,比如进行草化,对转折笔法偏激处理等。

好在自己是买过长锋笔的。

当上述一些尝试再也不能让我找到新东西,就只剩了临帖的快感。在临帖中找快感,算是大忌,因为会临与否是一回事,会用与否是另一回事。

当临到这个程度时,大概是能记住原帖字形笔法的,用肯定是会用,只不过用出来打了折扣,也不能在多数字上变通。

后来,还是用长锋试了试,也把字放大临。起初并不像,但也有所得,能感受到临帖时放大了笔锋在原帖中的感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

当临小求精细时,不见细微,临大时瞎搞时,反见细微。

下字大概都在十厘米左右,跟专栏中所讲二谢帖临法不同。临二谢帖时,即便私下临也相对轻盈,只是稍微放大。临丧乱帖时极力拓大,甚至还可以临到二三十厘米的大小,只不过那时候形更散,所能察觉到的东西更细微了。

临帖挺有意思的,如果只求像的话,好像并不用别人教,多花功夫就可以。如果临像也仅仅是外形像,这大概是最能产生快感,也最没效率的了。

临帖终究要带着思考,每一本帖都有其获得较大收益的临法。

《2020年月》

个人有个毛病,一件事做出来如果达不到自己满意,即便有一点能看出来的小瑕疵,心中也会像长了一颗盐粒大黑点的窗户,擦不掉抹不去,容易忽视,但总觉它挡了一大片阳光,很不安。

一遍遍擦,一遍遍擦不掉,往复几十次,越来越烦,有时真想把它敲碎了重装一块,奈何人不是玻璃,没有回炉的机会,大概这也是多数家雀儿自己不愿飞却一心想给鸟蛋插上翅膀的原罪。

练字亦如此,之于个人,如果眼力高,手又需要时间追赶,书法便不是一件乐事,而是磨人的苦差,说钝刀割肉也不为夸张,显然割肉得来的思考要比看书得来的要更细致更让读者有共鸣。一点擦不掉会烦,一个问题没答案也会烦,写的多终归在想的多,而想的多确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烦,只能让脑袋持续工作。有人愿意看我啰嗦的文章,大概说明他们也有看我受虐的恶趣味。

有时很羡慕,羡慕那些认为看书、瞎临就能进步的朋友,还能从不像到像中找出学字的快感。

学字,从不像到像,其实只学了一个字,有时还算不上一个字。但是从像到不像,乃是一个类别的字,如果还能舒服地屁颠屁颠的,大概也能算把学当玩的天才。

从不像到像有一个明确标准,从像到不像乃是一个模糊的标准,再从不像到脱化乃至精熟,是一个看得见却摸不着的标准,走到何处都有路,只是没尽头。

《2020年4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