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涉县非遗项目】县级非遗——台华上刀山

 东海若水斋 2024-04-18 发布于河北

涉县文化馆 2024-04-15 17:56 


简介

所属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批次:涉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台华村位于涉县城东南25公里,距西达镇太行山高速路口2.5公里,村前244省道连接武安、峰峰以及河南林州市。台华村的历史渊源来自明成化年间,故县(固新)马文迁此立村。村后有一条山沟,柴林茂密,地形呈凹状,原称“柴口村”。后柴林逐渐伐完,又因村子建在一个大土台上,改名“台凹”。西达村明嘉靖二年《重修关圣帝君庙记》和该村明嘉靖二十一年所立香亭上,均有“台凹村”。后以“凹”“华”字音相近,取“华”字,寓意美丽光彩之意,于民国初改为台华村。

台华村上刀山的历史渊源:清朝中期,台华村李家作为富甲一方的家族,为保家人及家产安全,从河南林县请武术高强的拳师看家护院。台华村有记载从清末有武术队,重大节日活动中表演上刀山、窜苇席圈、铡刀圈等,是涉县境内不多见的民间武术表演。上刀山考验的是弟子们的武术功底、胆量、武术技巧相结合的综合类表演项目,以其惊险刺激而著称,得以流传至今。

图片
图片

台华上刀山传承谱系完整,从第一代清朝年间台华村民马祥林(麟)、马应林、马三生等10余人,学拳于李家从河南林县雇请的拳师。马祥林为代表性人物,武功出众,习得大洪拳派众多套路、器械、对练、三路绳镖、四路炮拳、十二之字套路等,后跟甘泉村付代(才)家学习黑虎拳等,摸爬滚打,夏酷暑冬三九从未间断习练武术,一手绳镖练得出神入化,人随镖走,窜房越脊,上刀山、钻火圈、钻席圈,刀山火海也敢闯的硬功夫。第二代:清末民初的1912年,本村青年李安勋等人跟马祥林习练窜席圈、铡刀圈、火圈、上刀山绝技。第三代:1928年马长太、李成志、李永明(志北)、马长顺、陈移安、王水廷等。弟子中马长太跟父亲马祥林习得一手好拳脚,跟随一二九师部队干部南下,曾任河南省滑县县委书记,后任安阳地委统战部部长。第四代:1958年马祥林及弟子李安勋传授,弟子:王东方、马金廷、陈全安、王东海、杨宗祥、马学生、李普廷、李永照(文志)、李连廷、马书廷、马文廷、马爱国等,多次表演窜苇席圈、铡刀圈、火圈、上刀山,其中马爱国、王东海为上刀山代表人物。第五代:1983年,杨宗祥、王东方、马金廷、陈全安、王东海等传授,弟子:李青山、李秋山、王俊生.马海东、马广亮、李俊山、李新堂、李冬廷、王景元、李怀林、马何全、王记成、马全平、马爱国、马明贵等.弟子最多时达百人。第六代:2003年杨宗祥及弟子李青山、马广亮、王俊生等传授,弟子:李阳、李枭、李根、李日光、马顺堂、马贵、马建(大)、马建(小)、马国杰、王玉强、马云等。

“上刀山”的刀,用的是农村给牲畜铡草料的铡刀,年节社火表演时需要去各家各户借用。两个高5米的桐木梯子、大粗麻绳数条、锋利的铡刀22把,每个梯子从下到上依次绑上刀刃朝上、磨的锋芒毕露的大铡刀刀片,每个木梯11把铡刀,两个木梯呈“八”字型树立。表演者必须是练过的“拳把式”,身穿功夫服饰,徒手赤脚攀踩刀刃往上爬,攀到“山尖”后向观众致意后,再从另一面梯子上攀踩刀刃下来。演出形式多样,表演者有肩背铡刀、口咬钢刀或铡刀赤脚攀登刀山,刀山顶端倒立、雄鹰展翅等,最精彩最绝妙的是表演者还要用嘴叼一桶水,水满满的,而攀在刀山上,口叼水桶,双手还要做花样动作,攀上攀下竟不洒一星一点水。最后,表演者赤膊上身,运气数秒后,把竹筷子放在肚子上用铡刀砍,竹筷断而人无伤。演技、服装、道具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按照固定程序分步进行,并有大鼓、锣、钹、铙等相关器具助兴,让观众看得秉心静气、惊险刺激。

2006年元宵节正月十七日曾参加涉县春节武术展示表演,表演时配有武术锣鼓铜器助威。上刀山表演者马爱国、王东海,最精彩最绝妙的是马爱国赤脚上刀山身轻如燕如履平地,王东海用嘴叨一大桶水,在刀山顶头手倒立,手脚竟没有一点损伤。2024年2月15日(正月初六)下午,第五、第六代部分弟子参加了“我在涉县过龙年”春节文旅嘉年华系列活动之“武林大会”。2024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在村社火活动中表演了上刀山、窜火圈、武术套路和对练、器械及器械对打。

台华人崇尚英雄、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面貌,也彰显了涉县人砥砺前行、努力拼搏的精神!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编辑:韩燕雲

审核:徐晓荣

终审:申兴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