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乡两顿饭,吃出了几十年的变化

 常熟老李jlr5mr 2024-04-18 发布于江苏

美食在别人的地方,吃的是口味,在自己的地盘,吃的是回忆。

我的老家常宁,是一个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撤县设市的县城。衡阳下辖各县市,多以方位或是“山水阴阳”命名,如衡阳东部为衡东县,耒水之北的耒阳市。常宁独树一帜,自唐天宝元年就以“常宁”为名,寓意“常年安宁”。这个宁静的县城,目前还没通铁路,好在高速还算方便,每次回去,转两趟车就能回到家中。

此番回乡为了清明祭祀。与亲友相聚吃了两家馆子,一家开了二十多年的饭馆,名“芙蓉酒家”,另一家新晋私房菜,在润东学校对面,不打电话还真找不到地儿。两顿饭,吃出了几十年的饮食偏好的变化。

中国传统吃席文化,总会有“几大碗”。在物质不那么丰富的年代,席面上能吃到的可以说是当年美味的“至高境界”。传统的吃席一般还不会去饭店,想我们那儿在新世纪之前,县城的餐厅屈指可数。最高档的在招待所,而一般人家吃席,都是请大厨到家里。这个时候,街坊邻居就会互相帮衬起来,东家借碗筷,西家借桌凳,以前的碗底刻着字,就是用来区分归属的。

图片

芙蓉酒家是一老派餐馆,几道常宁特色菜经久不衰。

“黄雀肉”,酒席经典菜,上好五花肉片裹上蛋液、面粉和成的糊糊,油炸成像“黄雀”一般的酥肉块。黄雀肉配以粉丝、木耳,是传统席面上的头道菜。夹上一块颜色蛋黄的“黄雀”,一口下去,蛋香下瘦肉弹牙,夹一把爽口的粉丝,古早的丰富口味层次在此刻尽情体现。

图片

蒸鸡是最能体现鸡肉原味的一道菜,好吃与否完全体现鸡肉自身品质。肉质最好的鸡腿分给老人小孩,鸡翅鸡爪分给家里赚钱的中流砥柱,剩下的再由其他人瓜分。

图片

鱼醡是一种醡菜,醡菜是腌菜的一种。新鲜鱼块加盐、辣椒灰、酒等腌制,要吃的时候用油煎、炸一下,加葱姜蒜即可食用。鱼醡通常是下饭神器,一小块干掉一碗白米饭那是轻轻松松。

图片

麸子肉在全国各地常见,有的地方也称为“粉蒸肉”、“渣肉”。这是一道家家户户都会做的家常美食。

图片

麸子粉,是把大米与五香调料炒香,磨成的粉末。把麸子粉与螺蛳肉煮成的糊糊汤,算是一道常宁老菜,当时想点一道常宁另一道特色菜“哈米”,一种用淀粉跟鸡杂或是鱼杂汆成的糊糊汤,可惜店里没了。

图片

丝瓜炒河蚌这道美味小时候我真不爱吃,现在总是诸多怀念。河蚌这种鲜美无比的食材,小时候总觉得有腥味,从腥味到鲜味的转化,也是几十年来的成长。

图片

酸藠头炒腊肉,不配饭真是白瞎了这道菜。

图片

常宁的生炒大肠YYDS,猪大肠处理的干干净净,里面的肥油已经剔除大半,但是能把肠和肚之类的,生炒成脆口易嚼之物,是衡阳这一带人的不传之秘。在其他地方,大肠和肚条要么“劲道嚼不动”,要么“入味嚼的烂”,脆口易嚼只能回家吃到。

图片

虽然服务员极力推荐这道白菜梗炒牛肉,但是我觉得坛子味够重。

图片

何谓坛子味呢,我哥在楼下看厨房在喊谁要酸萝卜,立马要了一盘。这道酸萝卜算我有史以来闻到最臭的“酸坛子味”,以前外婆家的坛子菜,那盖子一揭开的酸臭味,就是所谓的“坛子味”,把表层的这道酸水洗净,拌上常宁特有的“田尾豆油”,滚上辣椒灰。

尝这道菜需要梁静茹教你吃鱼腥草的勇气,那种臭臭的味道让我一度怀疑这萝卜坏了。但是捏着鼻子一口咬下,那种带着“酸藠头和酸萝卜”的奇特酸味,特上头。我在想,这个坛子里是不是把藠头跟萝卜一起泡的?

图片

一番老味道吃完,再去新晋私房菜,就很难觅到老常宁味道的踪影了。

私房菜总是博采众长,以精致和味美取胜。常年居住本地的居民,不像我们难得回一趟家的或是外地过来旅游的,他们吃腻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地道口味”,总要寻求一些新鲜的刺激。在当地人眼中好吃馆子的合集往往掺杂了一些外地口味。

陈皮老鸭,鸭肉中饱吸了生姜和陈皮的滋味,蘸上些汤汁,是一道不错的风味。

图片

鳜鱼有一种特殊的风味,对于味道敏感之人,会觉得隐隐有几分臭味。因此徽州名菜黄山臭鳜鱼,是鳜鱼烹饪的代表。在这里,鳜鱼先煎后煮,辅以花甲,鲜味入其中,倒是一种未曾试过的滋味。

图片

牛尾巴是一道口味菜,两道不辣的菜上来之后,我一度怀疑不在湖南,直到牛尾巴上桌,看似风平浪静,实则辛辣已暗藏其中。牛尾丰富的胶原蛋白,和略为紧实附在尾骨上的肉,不愧是每日抽扇蚊子练就出来的。

图片

鳝鱼炒牛肉将湖南菜切得细碎诠释得完美。鳝鱼和牛肉都切成丁,跟切丁的辣椒、黄椒和西芹炒成了一碗下饭的极品。在湖南,评价一道菜是不是好吃就是“这道菜是不是很下饭”。

图片

这道汤我本以为上面白白一条条的是墨鱼条,直到我看到那芝麻般小的鱼眼睛,原来是一道银鱼汤。小银鱼做汤可以算是其完美的归宿了。

图片

春天总得吃点跟野菜相关的东西,这种小笋,用酸菜炒。脆口下饭,佐酒也是极佳的。

图片

常宁的饺子,粉丝与肉和成的馅是最经典的,如果用猪油的话,味道更佳。

图片

故乡饮食的几十年,从颇为土气的摆盘,到精致时尚的菜式,但只要味道好总能深入人心。虽然无法见证几十年故乡美食变化的历程,但是现在颇为古早味的餐厅,客人也是络绎不绝,那难忘的家乡滋味深刻烙印在味蕾的深处,美食记忆的传承从来不会因为创新而怠慢旧时的好滋味,那些滋养味蕾的美妙配方也会永流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