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导读:手法是针灸取效的关键。赵缉庵先生是近代山西名医,从他现存的针灸著作中,总结出这些补泻手诀,让我们一睹为快。 —本文约2400字,预计阅读7分钟— ↓滑动查看介绍全文↓ 简介:赵熙(1877—1938),字缉庵,号遁仙,山西代县人。出生中医世家,师承其父清代名医赵龙光。自幼刻苦攻读,于经、史、子、集无所不通。1909年科举中拔贡后,赵缉庵继承祖传行医。他熟读经典,临证治疗针药并用,效如桴鼓,名噪一时,被誉为“三晋名医”。曾任山西代县中学、山西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山西省立第五师范、山西省立国民师范等院校的校医,历任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讲师、教员、理事。
人之肌肤约分三部,初入三分为天部,再入三分为人部,又入深三分为地部,卫气即在天部,慢提则下气不至上泄,紧按则上气填入下部,所谓“从卫取气”,益入营分。此法须施于搓转之后。
补针入穴,要添津益气,补针上提,要防损津失气。提针要直,直则针孔无隙,下气不至上泄,故曰“退圆”。进针要方,方则气填四周,上部益入下部,故曰“进方”。
入多出少,即三进一退之法,提针一次,按针三次,如将针提上天部,即将针柄连按三手,从天部按入人部,从人部按入地部,务使上气益入下气。
青龙摆尾者,卧倒针头,如龙前行,一左一右,摆动其尾。此法凡遇顽麻冷痹,滞着一处不行者,即将入穴针柄拨倒,使针头直朝病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九次,如扶船舵,舵柄紧持不移,而舵头入水,摆动不已。此法多用于病患就近取穴者。
进针落穴搓转补气后,再将针头扳倒,向左深按攒剔一手,使气达入左边一次,再向右一次,有如苍龟入土之状。
《内经》云:“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指乘病人呼气已尽时进针。进针后,静待气至,留针久而经气实,则病自复。《内经》又云:“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指病人吸气时出针,不使针下正气随呼泄出穴外。
退针时紧持针柄,徐徐转出,勿使针头左右摇摆。出针后,急将针孔用指揉转紧闭,谨防气从孔出。
泻前按摩与补前按摩一样,同为活动气血。以按摩诸法之泻法施之,则未用针而气已流通,入穴后自易泻邪。进针后邪气缠绕针头,搓转不动时,尤必赖按摩各法以泻其邪。
迎阴阳经络之气道而逆行转针,行六阴数,为泻法。六阴数者,转针六手一停,每泻必行六次,六六三十六数而毕。如《内经》云: “迎而夺之,无得无虚。”
《内经》谓“从营置气”,即紧提慢按之意。从营取气,置到卫部,即地部之气泄出天部。紧提则下气上出,慢按则上邪不至下入。
持针出入进退或提插时,进要直,直则上邪不至入下;退要方,方则下邪随针泄出。
出多入少,即三退一进之意,按针一次,退针三次,务使下气提出上部,则邪自泄出。
进针入穴后,穴下邪气壅聚,则将针柄连续前后左右摇转,使针孔撑大,则下邪随针泄出。
乘病人吸气时进针,不使针与气逆;乘病人吸气时搓转针柄,以行泻法,则邪易出而谷气自来。如乘病人呼气时出针,则邪随呼而泄。
出针时,用摇转手法,使针孔撑大,下邪随针泄出。并于出针后几分钟或十余分钟再揉闭穴眼。
先以棱针泻其血,又以金针泻各经之邪气,即气血并泻之法。用于霍乱、斑疹、小儿麻痘及一切疮疽火邪、毒血壅滞不通之病。
邪退出针,经穴下余邪未尽,或胀满,或抽痛,即用按摩术以宣散其气。
搓转针柄时,不多不少,一生一成,谓之“搓转均匀”。如针柄左转为补,则右转为泻;针头向上为补,则向下为泻。搓转均匀是无偏轻偏重之手法。
子午捣臼者,持针一提一插,如人捣臼之状,提针用三分力,插针亦用三分力,提插均平,无或浅或深之弊。此法最能活动穴下之气,运气催气,其效甚大。捣臼时,一上一下,手指颤动,又名“赤凤迎源法”。
进针退针均要直,则上气不至入下,下气不至泄上,此又补又泻,活动经穴气道之法。
病有先补正气,后泻邪气;又有先泻邪气,后补正气之法。审病者正气多少,邪气轻重,以择其法。一补一泻,即一损一益之法,法无一定,择宜而施。如邪轻而正太虚者,用补多泻少法;邪重而正不至太虚者,用泻多补少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