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元宵节诗词表达
2024-04-20 | 阅:  转:  |  分享 
  
元宵节诗词表达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热闹的节日之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元宵
节情有独钟,挥毫泼墨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等佳句更是震烁千古。今天,让我们用诗词打开甲辰龙年的元宵节,一起品读诗词中的上元节盛景,体味中国传统民俗之趣,感悟中华传统文化之
美!闹花灯LANTERN FESTIVAL元宵节,又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最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
后,历代元宵节闹花灯之风盛行,一直延传于后世至今。每每此时,从官府到民间,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尤其是沿街民居和商铺所挂花灯更是流光溢
彩、争奇斗胜,吸引众多游人驻足观赏。唐诗中,写元宵节观灯最负盛名的当属苏味道的这首《正月十五夜》。正月十五夜(唐) 苏味道火树银花
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是一首咏东都洛阳元宵夜“端门灯火”盛况的
古诗。诗中生动地描绘出元宵夜洛阳百姓欢度佳节的情景。首联写灯火辉煌,成语“火树银花”即由此而来;颔联写人流如潮,明暗相间,纵横交错
;颈联写夜游之乐,突出歌伎艳若桃李;尾联写人们对良辰美景的无限留恋。整首诗尽显洛阳城元宵节浓厚的节日气氛,展现了百姓欢庆佳节的愉悦
之情。“初唐四杰”之一的唐代著名诗人卢照邻也创作过一首五言律诗《十五夜观灯》,将元宵节观灯游乐的欢愉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十五夜观灯
(唐) 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这首诗从远、近两个角
度描写了元宵节的各种灯饰,远眺如繁星落地,近观如明月高悬,更有少女的笑脸与元宵灯笼相映成辉,给元宵灯节增添了无限情致。全诗对仗工整
,遣词构思巧妙,入情又入景,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人们欢度元宵夜喜悦心情。佳人相约LANTERN FESTIVAL我国古代自先秦至明清一
直有“宵禁”制度。唐时,武则天首次做出元宵节开宵禁三夜的尝试,称为“放夜”,允许人们出门赏灯。宋朝时的元宵节,更加繁华热闹,假期也
比唐朝延长了两天。平日里隐藏深闺的女子在元夕时可结伴而行,赏月观灯,猜谜游乐。青年男女邂逅相遇,才子佳人互诉爱慕,为元夕之夜增加了
几分浪漫情怀。这里面知名度最高的诗词,当属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南宋) 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
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处。这首词,上半阕极力渲染了元宵节的盛大场面,极富动感;下半阕又笔锋一转,寻觅一位灯火零落处的绝世孤傲美人,忽而沉静。烟火与美人,
动感与沉静,构思精巧含蓄婉转,读来令人神思,为元宵节的美注入了更多遐想空间,余味无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更流传千古,为后人所乐道。除了描绘才子佳人邂逅相遇的诗词,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生查子·元夕》则语短情长,形象生动地道尽
了缕缕相思之苦。生查子·元夕(北宋) 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
湿春衫袖。这首词结合元夜观灯这一习俗,上阕写去年元夜的柔情蜜意。下阕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用“去年元夜”与“今年元夜”两幅元夜图景,
展现相同节日里的不同情思。整首词,通过主人公对去年今日的往事回忆,抒写了物是人非之感。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
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与忧伤。全词构思巧妙,意味隽永,营造出一种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为后世广为流传。走桥、走百病LANTER
N FESTIVAL“走百病”,也称游百病、走桥。元宵节前后,女子相继出游,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认为这样可以强身健体,祛病
延年。古代女子很难有出门的机会,元宵节则是她们少有的可以外出游玩的日子。每每此时,她们都会身着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散步,以
祈求来年身体安康。明朝张宿《走百病》这首诗就描写了元宵节走桥、走百病的习俗。走百病(明) 张宿白绫衫照月光殊,走过桥来百病无。再过
前门钉触手。一行直得一年娱。那白绫的衣裳在月光下呈现特殊的美,走过那座桥,就带走了百病。在往前面的宫门去触摸门钉,这种节日中外出游
玩的快乐,值得回味一年。整首诗描绘出上元夜女子们走百病的盛况和欢悦之情。吃元宵LANTERN FESTIVAL元宵,最早叫“浮元子
”,后称“元宵”,是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食物。南方“包”汤圆,北方“滚”元宵,制作手法虽有不同,却都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美满的向往与希冀
。相传,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形容上元节开封城里的热闹,提到因为看灯游玩的人多,街头买
卖比以往更加兴盛,设有固定摊位,卖些炒栗子、圆子之类的吃食,以备皇家赏灯时传唤小吃。南宋丞相史浩曾写过两首咏赞汤圆的词,尤为生动形
象。其一为《人月圆·咏圆子》,词曰:骄云不向天边聚,密雪自飞空。佳人纤手,霎时造化,珠走盘中。六街灯市,争圆斗小,玉碗频供。香浮兰
麝,寒消齿颊,粉脸生红。这首词描写了佳人包汤圆、滚圆子的过程,还描绘了在灯市上吆卖汤圆的情景,最美的是卖汤圆的小姑娘那种“粉脸生红
”的俏模样。其二是《粉蝶儿·咏圆子》,词云:玉屑轻盈,鲛绡霎时铺遍。看仙娥、骋些神变。咄嗟间,如撒下、真珠一串。火方然,汤初滚、尽
浮锅面。歌楼酒墟,今宵任伊索唤。那佳人、怎生得见。更添糖,拚折本、供他几碗。浪儿门,得我这些方便。词中将做圆子,吃圆子,加糖的画面
、卖汤圆的小姑娘冒雪煮汤圆的情景以及小姑娘为客人送汤圆的场面描绘地活灵活现,妙不可言。南方吃汤圆,北方吃元宵。清代浙派著名诗人符曾
创作的《上元竹枝词》则描绘了上元节京城马思远家如何制作元宵、叫卖元宵的情景。上元竹枝词(清) 符曾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听说北京城内卖元宵的著名店铺马思远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卖元宵。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真实反映了元宵节的民俗,更表达了诗人元宵佳节时的喜悦之情。
献花(0)
+1
(本文系内科博士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