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诊入门:六经辩证太阳病之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全解

 东山威夷 2024-04-21 发布于广西
中诊入门:六经辩证太阳病之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全解

六经辨证是一种中医辨证方法,其创立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素问·热论》中的六经分证理论为其基础。这一方法是根据外感病的发生、发展、证候特点以及传变规律总结而来的。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六经辨证被视为临床辨证的首创,为后世各种辨证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人体经络系统的核心。六经辨证以这六经所系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为基础,将外感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候,综合归纳为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六类。这种方法不仅从病变部位、疾病性质、病势进退、邪正斗争、体质因素等多方面深入阐述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同时也是对疾病演变过程中各个不同阶段的发病规律、病变特点和病变本质的概括。在中医体系中,六经辨证在临床诊治实践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王知道谢老师忙完后,他在谢老师的允许下,向其请教说:“谢老师,我知道,六经辨证源于《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伤寒病的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总结而创立的一种辨证方法。

他伸手指了指挂在墙上的一张六经辨证的图表,上面清晰地显示着六经的名称。“《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将外感热病发展过程各个阶段所呈现之各种症状,概括为六个基本类型,名之曰: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并以之作为辨证论治之纲领。

中诊入门:六经辩证太阳病之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全解

谢老师很满意地点点头,说道:“六经辨证把八纲辨证的内容落实到脏腑经络之上,以经络、脏腑病变为病理基础,使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阴阳为纲,用三阳、三阴的阴阳两纲总统六经。而且六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有着密切的有机联系,并能互相传变。其三阴三阳分证,客观地反映了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转虚的发展规律。

又说:“在临床上,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将其归类为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中的一种。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性质和病变的特点。

备注:基本概念

  1. 太阳病证是外感伤寒病初期所表现的证候。太阳主一身之表,为人体的藩篱,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奋起抗邪,因此首先表现出太阳病证。
  2. 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其特点是阳热炽盛,性质属里实热证,为正邪剧争,邪从热化的极期阶段。
  3. 少阳病证指邪犯少阳胆腑,正邪交争,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又称半表半里证。
  4. 太阴病证指脾阳虚衰,邪从寒化,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5. 少阴病证是对外感病后期阶段出现的全身性阴阳衰惫所表现证候的概括。少阴经属心肾,为水火之脏,人身之根本。病至少阴,已属伤寒病的危重阶段。由于人体阴阳有偏盛偏衰的不同,病邪从阴化寒则为少阴寒化证,从阳化热则为少阴热化证。
  6. 厥阴病证指伤寒病发展传变到较后阶段,邪入厥阴,表现为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等的证候。

太阳病之太阳经证

谢老师解释:“太阳病之太阳病证是外感伤寒病初期所表现的证候。太阳主一身之表,为人体的藩篱,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奋起抗邪,因此首先表现出太阳病证。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外应皮毛,主一身之表;太阳之腑为膀胱,贮藏水液。风寒之邪侵袭人体,正邪抗争于肌表所出现的证候,即为太阳经证,经证有中风证和伤寒证之分;若太阳经证不愈,病邪循经内入而出现太阳腑证

中诊入门:六经辩证太阳病之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全解

太阳经证指风寒之邪侵袭肌表,邪正相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由于本证为风寒邪气侵犯太阳经脉所致,为伤寒病的初期阶段。风寒侵袭,卫阳被郁,肌表失于温煦,故见恶寒。足太阳经脉从头走足,行于项背,寒滞经脉,失其柔和,故头项强痛。风寒侵袭肌表,正气抗邪于外,故脉亦应之为浮。

太阳病之太阳经证的太阳中风证

谢老师开始解释:“太阳病之太阳经证又可以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接着又解释:“太阳病之太阳经证的太阳中风证是指外感风邪侵袭,导致营卫失调,卫气较强而营气较弱所表现的证候。在临床上,我们也称其为中风表虚证。

小王专心记笔记,随后问道:'那么,太阳中风证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谢老师微笑着继续:'太阳中风证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发热、恶风、头痛、自汗出,以及脉浮缓。有时还会伴随鼻鸣和干呕。'

小王疑惑地问:'这些表现是如何产生的呢?'

谢老师解释道:'太阳经主司表,统摄营卫。当外邪风邪侵袭,卫气强而营气弱时,就会出现这些症状。恶风是因为肌表失于温煦,导致风寒感觉。发热是由于阳气浮出与邪相抗,所以身体产生热感。自汗出则是因为风邪伤表,卫气无法守护住,营阴无法内守,导致汗液外泄。脉浮缓则反映了体内的阳气上浮,但卫气不足。鼳鸣和干呕是因为风邪阻滞,导致肺胃失去正常的宣降功能。'

小王点点头,心里逐渐有了一些明白。

'那么,辨证的关键点是什么呢?' 小王问道。

谢老师回答:'辨证的关键点是恶风、汗出、脉浮缓。这些症状是太阳中风证的主要特征,通过它们的表现我们可以做出诊断。'

小王感到对太阳中风证有了更深的了解,他记录了下来,

太阳病之太阳经证的太阳伤寒证

然后继续问道:'谢老师,接下来,太阳伤寒证又是什么呢?'

太阳伤寒证

谢老师微笑着开始解释:'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侵袭,卫阳被束缚,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在临床上,我们也称其为伤寒表实证。'

小王专心听着,继续追问:'太阳伤寒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

谢老师答道:“太阳伤寒证的典型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头颈强痛、全身骨痛,伴随着无汗而呼吸急促,脉搏浮紧。

小王思考着问:'这些症状是怎么产生的呢?”

谢老师解释:'当外寒邪侵袭人体,束缚在肌表,卫阳受到阻碍,身体温煦功能失去平衡,恶寒感便出现。卫阳被束缚,郁滞转化为热,所以会有发热的症状。外邪伤及肌表,导致骨节肌肉疼痛,因为温煦功能丧失。寒邪束缚在表层,使皮肤毛孔关闭,所以体内无法排出汗液,导致无汗。呼吸急促是由于邪气阻碍正气的外出,肺部气流受到阻碍。浮紧脉搏反映了体内的阳气浮动并与邪气相抗。'

小王点点头,渐渐明了。

“那么,太阳伤寒证的辨证关键点是什么呢?” 小王继续追问。

谢老师回答:'辨证的关键点是恶寒、无汗、头身疼痛,以及脉搏浮紧。通过这些特征,我们可以做出太阳伤寒证的判断。

太阳病之太阳腑证的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水证,” 谢老师开始解释,“是指太阳经邪未解,导致邪热与水结合,影响了膀胱气化。这会导致患者出现发热,恶寒,汗出,小腹满,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

中诊入门:六经辩证太阳病之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全解

小王留心地记下了这些关键症状。谢老师继续,“太阳经邪未解,故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仍在。邪热内传入腑,与水内结于膀胱,水气不化,故小腹满,小便不利。邪水互结,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故见口渴欲饮。水停不化,反蓄于胃,故见水入即吐的“水逆”之候。太阳表邪不解,脉气鼓动于外,故见脉浮或浮数。

“那么,太阳蓄水证的辨证关键点是什么呢?” 小王继续追问。

谢老师回答:'辨证的关键点是小腹满、小便不利并见。

太阳病之太阳腑证的太阳蓄血证

'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邪热内传,邪热与瘀血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谢老师开宗明义地解释。他的声音温和而有力。

'在临床上,我们会看到患者出现少腹急结或硬满的症状。他们可能会感到小便自利,有时甚至会如狂或发狂。这是因为邪热与瘀血的结合会影响到患者的精神状态,轻微时表现为善忘,重者则可能会出现精神错乱。此外,患者的大便可能会变得黑如漆,脉搏通常会显得沉涩或沉结。'

小王认真地记下每一个关键词,试图掌握这一概念。'谢老师,我明白了症状,但我还是不太理解它的成因?'

谢老师微笑了,感叹地说:'这正是中医的奥妙之处。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血热搏结,阻于下焦少腹,故致少腹急结,硬满胀痛。邪在血分,膀胱气化如常,所以小便自利。瘀热互结,上扰心神,轻则如狂,善忘,重则发狂。瘀热下行,随大便而出,故见便黑似漆。脉沉涩或沉结,乃瘀热内阻,脉道不畅所致。'

“那么,太阳蓄血证的辨证关键点是什么呢?” 小王继续追问。

谢老师回答:'辨证以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便黑为辨证要点。

小王认真思考了一下,然后问道:'那么,谢老师,这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

谢老师解释道:'太阳蓄水与蓄血二证,均由太阳病经邪不解,内传于腑所致,但有传入气分和血分之不同。蓄水者为膀胱气化受阻,津液内停;蓄血者为经热入里,瘀血在下焦。前者小便不利而渴,后者小便自利而便黑,是两证的主要区别。'

小王感到非常满意,他的老师解释得非常清晰。他记录了下来,然后感激地说:'谢谢您,谢老师,您的解释非常有帮助。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希望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